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一个菜市场,如何走出居民游客双赢的滨湖模式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5日 11:22 3 admin
一个菜市场,如何走出居民游客双赢的滨湖模式

有人说,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城市,最快、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看那里的博物馆和菜市场。

博物馆代表了城市的历史和过往,菜市场则代表了城市的现在和日常。

2024年以来,“菜市场漫游指南”一词在小红书上获得6.9亿浏览量,各地网红菜市场亦成为年轻人组团打卡的去处,菜市场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文旅新宠儿。

褪去“脏乱差”的标签,印象里的菜市场,已经凭借新烟火气、新设计及新体验,重新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形成新的消费点。

位于无锡滨湖区的稻香市场正是这一“烟火经济”的具象体现。

一个菜市场,如何走出居民游客双赢的滨湖模式

稻香市场处在滨湖区水秀和稻香两个老村之间,建造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个有着近四十年历史的老市场,承担着整个稻香片区周边居民的日常食材供应。

就是这么一个老菜场,成为自媒体平台上许多流量博主和年轻人的新心头好:

跟着马未都打卡稻香市场、鸭血泡泡小馄饨、100元能在稻香市场买到什么……

追流量、打卡明星场所还是返璞归真?

不管是什么原因,你都得承认,这届年轻人正在重新爱上菜市场,稻香市场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案例。

那么,一个滨湖区的菜市场是如何火上热搜的,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生意经在里面?


01.

从马未都到任贤齐,稻香市场的破圈密码

就在前几个月,文化学者马未都来到无锡,用短视频镜头为网友们展现出一个别样的无锡,“跟着马未都逛吃无锡”话题阅读量破亿。

行程之中,马未都提到,清晨的菜市场是“一个城市最富有生机的地方”,讲这句所在的地方,便是清晨的稻香市场。

无独有偶,去年年底,歌手任贤齐在无锡举办演唱会时,当天早上也在稻香市场打卡当地的特色美食,鸡子大饼,炸鸡柳,萝卜丝饼……

一个菜市场,如何走出居民游客双赢的滨湖模式

一个菜市场,魅力何在?

稻香市场的魅力,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它三十多年沉淀下来的真实生活气息。

稻香路拥有30多年历史,它承载着“旧”的记忆,也创造着“新”的篇章,但无论是“新”还是“旧”,都不是专门为游客精心打造的旅游景点,而是无锡市民日常生活的真实缩影。

马未都和任贤齐这样的名人,在行程中选择稻香市场,正反映了当代人对真实性的渴望,这个定律,连明星都逃不脱。

当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变得千篇一律,菜市场却以未经雕琢的面貌展现出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

在过度商业化的都市空间中,稻香市场保持了难得的本真性,成为无锡城市生活最朴素的一张名片。

“稻香葡京奶茶”已在稻香路迎来第27个秋天,和小时候一模一样的味道,更承载着两代无锡人的记忆。

一个菜市场,如何走出居民游客双赢的滨湖模式

马未都打卡的“小董锅贴”在稻香市场同样已经经营超过30年,看着从前一起在稻香路的老街坊、老邻居成了爷爷奶奶辈,而他们的子子孙孙又成为了“泡泡馄饨”的忠实顾客。

一个菜市场,如何走出居民游客双赢的滨湖模式

老铺子的坚守、老居民的情怀、老文化的沉淀,就像一坛陈酿,越品越有滋味。

而新店铺的崛起、新潮流的涌动,更是为稻香市场提供了持续的生命力。

2023年,随着稻香片区老旧街坊连片改造完成,越来越多趣味的现代生活方式融入其中,为稻香书写着城市更新的生动注脚。

改造后的稻香片区变得更畅通、更方便、更整洁,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韵味,又增添了现代生活的便利性。

这种改变正好迎合了当代年轻人对“松弛感”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菜市场成为一个可以慢下来的空间,但这种“慢”中,暗藏对“新”的追求。

就在“菜市场walk”爆火中,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用“虫洞”来比喻连接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农贸市场。

不同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菜市场更能满足游客对当地日常生活、饮食生活、质朴社交和别样美好生活的体验诉求。

在滨湖区稻香市场,年轻人可以暂时逃离工作的压力,在鲜活水灵的蔬菜水果间,在热气腾腾的小吃摊前,感受生活的踏实与温暖。

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正是稻香市场如今吸引更多人的深层原因。


02.

要流量,更要留人

就从社交平台上来说,全国范围内,像“稻香市场”这样的菜市场打卡点,其实还真不少,并且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两者之间既有共同,也有不同。

近些年,在年轻人中兴起“菜市场旅行”的同时,菜市场的“内核”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除了常规的改造,一些菜市场开始变得“网红”。听杭州的朋友说,杭州一些改造后的菜市场“在外观、摊位视觉上都已经年轻化,里面甚至可以喝到“菜场咖啡”,非常针对年轻人。

但是,菜市场变得“精致”,也不见得全是好事。

这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菜市场的改变赢得流量,各种“打卡”出圈为菜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过分年轻化”的菜市场吸引到了年轻人,却流失了真正的“客户”,忘记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曾经作为成功改造案例的武汉网红市场沙湖边市集,就因为此类问题,在今年已经悄悄关闭。

如何寻找菜场改造与社区生活的平衡,做到既年轻潮流又不舍弃居民实用性,成为菜市场面临的新课题。

稻香市场与很多菜市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敏锐地捕捉到,菜场经济学,归根结底,就是人文经济学,想要长存,不在于“网红”这个头衔,而在于周围居民的口碑。

一个菜市场的成功与否,其衡量标准已不再是传统经济学中的“坪效”、“客单价”或“周转率”,而是它能否成为一个温暖、有机、充满人情味的居民、游客群落。

“网红菜市场”发展的路径是共生,而并不是替代。

意识到这一点,稻香市场给出两个解法。

首先,在整体改造方面,相比过去单点单线的改造模式,稻香片区运用城市更新理念和连片规划设计。

比如它的整体改造,是以稻香社区为核心,走整体改造思路,连同稻香市场、小区道路、背街小巷和街角公园,都进行了统一设计、统筹实施,通过“留、改、建”还原街区原有的烟火气。

一个菜市场,如何走出居民游客双赢的滨湖模式

其次,在形态塑造上,针对稻香市场的改造,滨湖区选择走一条“渐进式更新”的路径。

与其他地方推倒重来的改造模式不同,稻香市场更像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在保留原有肌理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更新,特意保留了一些具有时代印记的元素:老墙上的斑驳痕迹、传统手写的价格牌、已经不多见的木质柜台……

因此,在稻香市场里外,原有的建筑结构被保留,基本看不出“老味道”被加工过的痕迹,卖菜的人不变,卖小吃的商贩也不变,老街坊觉得还是那个熟悉的菜场。

这种改造理念确保了市场在升级过程中不失本色,老商户不离场,老顾客不陌生。

稻香市场新晋的“网红”店铺豆叁章的主理人张泽说:

“我们店铺的视觉形象,在设计时就考虑到要与整个街区和谐共存,既要融入这里的环境,又要为人们带来新的视觉享受。”

“老瓶装新酒”的智慧,让如今的稻香市场,你可以看到70多岁的老人依然在这里购买日常食材,也能看到年轻人举着手机记录锅气蒸腾的瞬间。

说实话,正是这种全群体友好的社区氛围,让稻香市场在年轻化的同时,没有丢失原有的社区功能。


03.

为什么菜场成了城市新答案?

其实除了稻香市场,滨湖区包括无锡还有很多“网红菜场”。

青山湾市场老人总在清早赶来,精挑细选最新鲜的蔬菜鲜果,爱做饭的上班族也利用午休时间匆匆选购,市场内菜品丰富,价格实惠,是周边居民的首选;

一个菜市场,如何走出居民游客双赢的滨湖模式

溪南农贸市场走的是打造“干净、智能、便民”的现代化路线,通过数字化改造,老市场统一启用自制价格牌,新市场运用电子智能显示系统打造智慧市场;

一个菜市场,如何走出居民游客双赢的滨湖模式

紧邻荣巷历史街区的荣巷市场,靠着独特的历史底蕴和街角美食风味,更是成为被央视美食纪录片打卡的宝藏菜市场,鸡蛋灌饼的油香、“喝牛奶”的香酥烧饼的麦香、吊炉烤鸭的焦香飘满街巷。

一个菜市场,如何走出居民游客双赢的滨湖模式

不做千篇一律的复制品,这里的菜市场正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生活场域,并共同回答着同一个问题:

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什么才是留住城市灵魂的密码?

其中,最为响亮、具体的答案,我觉得还是来自稻香市场。

不是因为它变得多么时尚,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触摸真实"的空间。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被标准化、商业化,滨湖区菜场经济的复兴,说白了是一场关于“城市温度”的延续,在这里,所有人都可以暂时逃离写字楼的精致与拘谨,在老旧的灯牌、摊主的吆喝声、食物的香气和人群的熙攘中,获得一种“踏实”的存在感。

除此之外,“菜市场walk”能在社交媒体上大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曾经看到过一个数据,美国80%以上的食物零售由沃尔玛等连锁超市巨头控制,已经没有传统市场。

相反中国,这种“零售革命”却并没有取代菜市场,中国菜市场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恰恰是“它的本土化”。

在许多人眼里,一蔬一饭才是生活的本味。

相比趋同口味的食堂,精致且贵的预制菜,不如重新回归菜市场,在不确定的时代拥抱确定的生活。

这也是一座城市,能够给到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最有“安全感”的依靠。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