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字节跳动旗下豆包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成都博物馆以及洛阳博物馆七家博物馆达成合作,共同打造数字化...
2025-10-28 2
东江水奔流不息,滋养着莞邑大地的同时,也孕育了石龙镇跨越数个世纪的传奇。下个月,十五运会的聚光灯即将照亮这座东江之畔的小镇。
透过“举重之乡”的体育荣光,世界看到的不仅是“广东名镇”的商贸印记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战略地位,更是一个在历史长河里始终与全球同频共振的活力之城。
从东江码头的商船云集到中欧班列的汽笛长鸣,石龙的发展密码,藏在奔流的江水与往复的列车声中,更写在开放包容、应变求新的城市基因里。
今天,漫步在石龙街头,一座百年老站房映入眼。墙体由国外进口的红砖砌成,历经百年风雨仍光滑如初,默默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开放与融合,也成为石龙古今交融的生动注脚。
石龙的崛起,从来不是被动等待机遇,而是源于一次次主动求变的历史抉择。
明嘉靖年间,石龙开墟,“九庙六桥鸣凤里”的盛况自此启幕。清朝乾隆中期,石龙升格为镇,是东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
石龙博物馆在展陈中了还原石龙繁忙的货物集散场景。
凭借水运枢纽的天然优势,石龙成为木材、竹器、大米、禽畜等货物的集散地与转运中心。“明末清初,石龙已经成为商贸重镇。”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丁利民补充道,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下“石龙亦邑之一会”,商贸繁盛景象可见一斑。
清乾隆二十二年,“一口通商”政策下,清政府在广州建立了被誉为“中国第一关”的粤海关,石龙成为粤海关的重要税口。“从东江上游下来的货物,要出关就要在石龙办理通关手续、缴纳税银。”丁利民表示,自此石龙和世界有了直接的经贸联系。
石龙博物馆馆藏《倡建惠育医院碑记》上,捐款者中不乏来自东南亚各国的热心人士,成为记录石龙与世界往来的一大物证。如今留存的竹器街、棉花街、卖鸡地等老街名里,仍然闪烁着昔日商贾云集的流金岁月光彩,成为城市商脉传承的鲜活载体。
石龙博物馆馆藏《倡建惠育医院碑记》。
水运的荣光尚未褪色,铁路的轰鸣又奏响新的乐章。
1911年,广九铁路全线通车,这条大动脉成为石龙从传统水埠迈向现代交通枢纽的关键一跃,也酝酿着一场交通格局的历史性转变。
丁利民表示,起初铁路运输对传统水运造成了短暂冲击,但石龙很快展现出强大的应变能力与适应力。一组数据更为明显,到1934年,石龙铁路货运量已突破11万吨,占东莞全县11个铁路站总量的近40%,昔日的“水码头”成功变身“铁路枢纽”。
抗战时期,石龙站与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更成为国际援华物资的“生命线”。全面抗战爆发后,国际援华物资、国内出口的钨矿与铁矿石,大多经广九铁路转运香港,再输往全球各地。
广九铁路石龙南桥。
“日本人几乎无一日不轰炸石龙站与南桥,这里是物资进出的咽喉。”铁轨与桥梁在损毁与修复中反复交替,见证着城镇在战火纷飞中的坚韧与不屈。
凝重的历史之下,求新的石龙人仍拥抱新鲜事物——电报、电力、银行、邮局等一系列现代文明产物,顺着铁路而来,推动这座古镇在坚守中悄然蝶变。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南方日报》报道称:小小手袋厂一根拉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离虎门不远的石龙,则是因为一个小小钥匙扣,开启了“三来一补”的探索之路。
谁也未曾想到,小小的衬衫意外成为石龙对接全球市场的第一张“名片”。服装产业鼎盛时期,石龙镇拥有七家规模以上服装厂。1979年,仅石龙镇服装一厂三个季度就生产了50万件高级衬衫。丁利民透露:“有说法称,美国总统卡特访华时穿的衬衫,就是石龙生产的‘环球牌’。”
这一细节背后,是石龙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更是小镇视野与全球市场的对接。
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石龙的工业经济实现爆发式增长。到八十年代中期,石龙的工业产值一度占据东莞全县的半壁江山。“这个数字在当时非常惊人!”丁利民的感慨,道出了小镇在改革开放初期创造的发展奇迹。
东莞石龙京瓷有限公司。
石龙藏着东莞最正宗的日料——这句东莞人口耳相传的话语,并非空穴来风。这个面积仅13.83平方千米的小镇,汇聚了三家世界500强企业,是名副其实的“日资高地”。
这背后有一场“三顾茅庐”式的招商佳话。八十年代末,得知日本京瓷公司有意投资内地时,石龙镇政府工作人员连夜赶赴香港,邀请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前来考察。
骑着自行车,稻盛和夫在石龙稻田里考察设厂选址,决定将工厂落户于此。或许,打动这位商界传奇的,不仅是石龙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是这片土地上干事创业的诚意与热情。此后,柯尼卡美能达、电产三协等知名企业接踵而至。
与此同时,另一张“世界级”的城市名片也在悄然铸就。
1956年,石龙籍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以133公斤打破世界最轻量级挺举纪录。
1956年,石龙籍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以133公斤打破世界最轻量级挺举纪录,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这座小镇与举重运动的不解之缘从此结下。此后,石龙又接连走出多名国际举坛名将,一个当时只有数万人的小镇,先后培育了近百名中国举重健将。
1984年,石龙成为广东省“举重之乡”。敢拼敢赢的城市精神,恰是石龙人在改革浪潮中突围奋进的生动写照。
古老的水铁联运基因,持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东莞(石龙)国际铁路物流中心的龙门吊下,铁轨纵横交错,集装箱堆积如山。每周,满载“广货”的国际班列从这里出发,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013年,东莞中外运物流中心开通“粤新欧”国际铁路联运专列。两年后,该基地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由中俄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订的中俄产业园项目也位于其中,石龙成为广东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物流枢纽。
从石龙驶出的中欧班列。陈沛鸿 摄
如今,从石龙发出的中欧班列,经满洲里可直抵莫斯科,或由阿拉山口奔赴中亚各国,让石龙从“区域性交通枢纽”升级为“国际性物流节点”,深度融入全球贸易网络。
丁利民把如今的石龙看作一个“时空交汇点”:在空间上,它地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间支点,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在时间上,中山路上的明清老屋、连续的骑楼、百年铁路站房与现代化产业园区交相辉映,让人一日穿越百年。
石龙俯瞰图。
这种“时空交汇”的独特气质,让石龙在区域发展中既拥有历史的厚度,又具备创新的活力。
走出历史的纵深,如今的石龙正用文化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举重博物馆获国际举联认证为全球首座举重专题博物馆,“举重之乡”名片走向世界。在“邓予立眼中的丝路风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摄影作品展”后,敦煌等国际级文化IP也将落地石龙,架起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举重博物馆。
另一边,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一场“有机微改造”正在激活空间活力和发展源泉;多项非遗项目入驻“东莞非遗第一街”,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每年石龙商埠骑楼文化节吸引数十万客流进入石龙游玩。
标刻城市高度的维度,从不在于面积大小、人口多少,而在于视野的广度、格局的高度和开放的力度。石龙的数百年发展史,早已勾勒出一条清晰的逻辑链:因开放而发展,因流通而繁荣,因应变而持久,因包容而精彩。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效果图。
策划:靳延明
统筹:吴擒虎 马新杰
采写:南方+记者 马新杰 实习生 陈萌儿
设计:钟雨晴
图片:麦晴怡 石龙宣(除署名外)
【作者】 马新杰;钟雨晴;麦晴怡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近日,字节跳动旗下豆包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成都博物馆以及洛阳博物馆七家博物馆达成合作,共同打造数字化...
2025-10-28 2
室外30℃,室内-6℃;10天总客流近30万人次,雪场港澳游客占比近三成……被戏称为“深圳大冰箱”的广东深圳·华发前海冰雪世界(下称华发前海冰雪世界)...
2025-10-28 2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秋意正浓,又是一年重阳至10月29日将迎来重阳节在这个适宜踏秋赏景的节日里南宁多家景区推出重阳登高免门票活动登高望远,敬老孝亲“花”...
2025-10-28 2
近日,甲等十八酒坊“坊主嘉年华”于梦想号邮轮盛大举行,汇聚4000余位核心会员与合作伙伴共襄盛举。本次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打造了一场品牌与核心用户...
2025-10-28 2
眼下秋染秦岭,少华山漫山红叶已进入最佳观赏期,火红的枫叶与金黄的林木交织成画,清晨时分山间常伴云海翻涌,“红叶映云海”的绝美景致引得八方游客心向往之。...
2025-10-28 2
从韩愈贬谪阳山时借山水消解愤懑,到如今珠三角都市人奔赴此地寻求心灵松弛;从古时“鸢飞鱼跃”摩崖石刻藏下的疗愈密码,到现代“生态+人文”的多元康养业态,...
2025-10-28 2
霜降节气已过,京城秋意渐浓。随着昼夜温差显著加大,香山公园内的彩叶变色率近日迅速提升,目前已呈现出红、橙、黄、绿交织的绚丽景象,正式宣告进入一年中最富...
2025-10-28 2
连日来,各地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畅谈“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认真学习领悟全会就“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和...
2025-10-28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