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8日 08:45 3 cc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东江水奔流不息,滋养着莞邑大地的同时,也孕育了石龙镇跨越数个世纪的传奇。下个月,十五运会的聚光灯即将照亮这座东江之畔的小镇。

透过“举重之乡”的体育荣光,世界看到的不仅是“广东名镇”的商贸印记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战略地位,更是一个在历史长河里始终与全球同频共振的活力之城。

从东江码头的商船云集到中欧班列的汽笛长鸣,石龙的发展密码,藏在奔流的江水与往复的列车声中,更写在开放包容、应变求新的城市基因里。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今天,漫步在石龙街头,一座百年老站房映入眼。墙体由国外进口的红砖砌成,历经百年风雨仍光滑如初,默默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开放与融合,也成为石龙古今交融的生动注脚。

石龙的崛起,从来不是被动等待机遇,而是源于一次次主动求变的历史抉择。

明嘉靖年间,石龙开墟,“九庙六桥鸣凤里”的盛况自此启幕。清朝乾隆中期,石龙升格为镇,是东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石龙博物馆在展陈中了还原石龙繁忙的货物集散场景。

凭借水运枢纽的天然优势,石龙成为木材、竹器、大米、禽畜等货物的集散地与转运中心。“明末清初,石龙已经成为商贸重镇。”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丁利民补充道,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下“石龙亦邑之一会”,商贸繁盛景象可见一斑。

清乾隆二十二年,“一口通商”政策下,清政府在广州建立了被誉为“中国第一关”的粤海关,石龙成为粤海关的重要税口。“从东江上游下来的货物,要出关就要在石龙办理通关手续、缴纳税银。”丁利民表示,自此石龙和世界有了直接的经贸联系。

石龙博物馆馆藏《倡建惠育医院碑记》上,捐款者中不乏来自东南亚各国的热心人士,成为记录石龙与世界往来的一大物证。如今留存的竹器街、棉花街、卖鸡地等老街名里,仍然闪烁着昔日商贾云集的流金岁月光彩,成为城市商脉传承的鲜活载体。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石龙博物馆馆藏《倡建惠育医院碑记》。

水运的荣光尚未褪色,铁路的轰鸣又奏响新的乐章。

1911年,广九铁路全线通车,这条大动脉成为石龙从传统水埠迈向现代交通枢纽的关键一跃,也酝酿着一场交通格局的历史性转变。

丁利民表示,起初铁路运输对传统水运造成了短暂冲击,但石龙很快展现出强大的应变能力与适应力。组数据更为明显,到1934年,石龙铁路货运量已突破11万吨,占东莞全县11个铁路站总量的近40%,昔日的“水码头”成功变身“铁路枢纽”。

抗战时期,石龙站与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更成为国际援华物资的“生命线”。全面抗战爆发后,国际援华物资、国内出口的钨矿与铁矿石,大多经广九铁路转运香港,再输往全球各地。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广九铁路石龙南桥。

“日本人几乎无一日不轰炸石龙站与南桥,这里是物资进出的咽喉。”铁轨与桥梁在损毁与修复中反复交替,见证着城镇在战火纷飞中的坚韧与不屈。

凝重的历史之下,求新的石龙人仍拥抱新鲜事物——电报、电力、银行、邮局等一系列现代文明产物,顺着铁路而来,推动这座古镇在坚守中悄然蝶变。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南方日报》报道称:小小手袋厂一根拉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离虎门不远的石龙,则是因为一个小小钥匙扣,开启了“三来一补”的探索之路。

谁也未曾想到,小小的衬衫意外成为石龙对接全球市场的第一张“名片”。服装产业鼎盛时期,石龙镇拥有七家规模以上服装厂。1979年,仅石龙镇服装一厂三个季度就生产了50万件高级衬衫。丁利民透露:“有说法称,美国总统卡特访华时穿的衬衫,就是石龙生产的‘环球牌’。”

这一细节背后,是石龙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更是小镇视野与全球市场的对接。

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石龙的工业经济实现爆发式增长。到八十年代中期,石龙的工业产值一度占据东莞全县的半壁江山。“这个数字在当时非常惊人!”丁利民的感慨,道出了小镇在改革开放初期创造的发展奇迹。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东莞石龙京瓷有限公司。

石龙藏着东莞最正宗的日料——这句东莞人口耳相传的话语,并非空穴来风。这个面积仅13.83平方千米的小镇,汇聚了三家世界500强企业,是名副其实的“日资高地”。

这背后有一场“三顾茅庐”式的招商佳话。八十年代末,得知日本京瓷公司有意投资内地时,石龙镇政府工作人员连夜赶赴香港,邀请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前来考察。

骑着自行车,稻盛和夫在石龙稻田里考察设厂选址,决定将工厂落户于此。或许,打动这位商界传奇的,不仅是石龙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是这片土地上干事创业的诚意与热情。此后,柯尼卡美能达、电产三协等知名企业接踵而至。

与此同时,另一张“世界级”的城市名片也在悄然铸就。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1956年,石龙籍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以133公斤打破世界最轻量级挺举纪录。

1956年,石龙籍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以133公斤打破世界最轻量级挺举纪录,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这座小镇与举重运动的不解之缘从此结下。此后,石龙又接连走出多名国际举坛名将,一个当时只有数万人的小镇,先后培育了近百名中国举重健将。

1984年,石龙成为广东省“举重之乡”。敢拼敢赢的城市精神,恰是石龙人在改革浪潮中突围奋进的生动写照。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古老的水铁联运基因,持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东莞(石龙)国际铁路物流中心的龙门吊下,铁轨纵横交错,集装箱堆积如山。每周,满载“广货”的国际班列从这里出发,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013年,东莞中外运物流中心开通“粤新欧”国际铁路联运专列。两年后,该基地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由中俄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订的中俄产业园项目也位于其中,石龙成为广东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物流枢纽。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从石龙驶出的中欧班列。陈沛鸿 摄

如今,从石龙发出的中欧班列,经满洲里可直抵莫斯科,或由阿拉山口奔赴中亚各国,让石龙从“区域性交通枢纽”升级为“国际性物流节点”,深度融入全球贸易网络。

丁利民把如今的石龙看作一个“时空交汇点”:在空间上,它地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间支点,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在时间上,中山路上的明清老屋、连续的骑楼、百年铁路站房与现代化产业园区交相辉映,让人一日穿越百年。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石龙俯瞰图。

这种“时空交汇”的独特气质,让石龙在区域发展中既拥有历史的厚度,又具备创新的活力。

走出历史的纵深,如今的石龙正用文化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举重博物馆获国际举联认证为全球首座举重专题博物馆,“举重之乡”名片走向世界。在“邓予立眼中的丝路风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摄影作品展”后,敦煌等国际级文化IP也将落地石龙,架起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举重博物馆。

另一边,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一场“有机微改造”正在激活空间活力和发展源泉;多项非遗项目入驻“东莞非遗第一街”,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每年石龙商埠骑楼文化节吸引数十万客流进入石龙游玩。

标刻城市高度的维度,从不在于面积大小、人口多少,而在于视野的广度、格局的高度和开放的力度。石龙的数百年发展史,早已勾勒出一条清晰的逻辑链:因开放而发展,因流通而繁荣,因应变而持久,因包容而精彩。

历史源动力:“广东名镇”站上全球舞台|石龙之力①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效果图。

策划:靳延明

统筹:吴擒虎 马新杰

采写:南方+记者 马新杰 实习生 陈萌儿

设计:钟雨晴

图片:麦晴怡 石龙宣(除署名外)

【作者】 马新杰;钟雨晴;麦晴怡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