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8日 22:08 3 cc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新民大街忆旧

作者:牟诚

东北人在形容不远的距离时常说“不到二里半地”,长春的新民大街的长度就与这个说法接近,它全长仅1445米,宽55米,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百年老街。就现在的长春而言,它根本不算一条“大街”,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春花盛开的医大基础楼前,图片源自网络。↑】



长春人应该没有不知道新民大街的,不仅仅是因为这条街上有多座历史文化建筑,有两所重要的三甲医院,有多家省级文化单位,还因为这条街是中国最早的花园式街道之一,在其宽阔的街心有美丽的绿化带,树荫下的花坛与步道,是人们休闲漫步的好去处。每当四月中下旬,绿化带里的桃花、杏花、丁香花等从南到北竞相开放,微风吹来,一缕缕馨香飘散,沁人心脾,令人心醉。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医大三院资料图片,具体年代不详。↑】

回忆起来,我最早认知新民大街,始于上世纪60年代,母亲因病住进了这条街上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我常去探视。后来母亲就在这里离开了我,因此这里成了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地方。那一年我19岁。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长白山宾馆,上世纪八十年代,资料图片。↑】

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1981年,我成为一名家乡台的广播记者,时时关注家乡的变化。1982年,听说长春有了一座超高层建筑,就在新民大街的最南端。我十分好奇它长什么模样,更想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于是在夏天的一个中午,我约了几位同伴乘坐公交车来此。才知道这座全新的13层高楼(地上12层、地下1层),坐落在新民广场的东北角上,是一家四星级涉外宾馆,名为长白山宾馆。我与同伴高兴地登上了它顶楼的平台,从这里俯视南湖公园全貌,俯瞰还没有长高的城市,从心底感叹家乡的新变化。回到单位,我还饶有兴味地向同事们讲述了一番我的感受。

后来的日子里,长白山宾馆接待了许多的各界名人。我曾经在这里的9楼和11楼,采访了成龙与刘德华两位香港著名影星。1990年,导演严浩来长春取景拍摄电影《滚滚红尘》时也曾住在这里。还有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太阳有耳》的主演张瑜,也曾在这里下榻。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2015年10月,新民大街西侧原吉林电视台建筑,和平拍摄。↑】


大约四年后,这条街上又增加了一座更高的建筑--吉林电视台(今吉林广播电视台),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从原来的清华路搬到了新民大街1027号的新楼。我的一位朋友是电视台的主持人,欣喜地邀请我去新的电视台参观。我去了之后就感觉,长白山宾馆被它超过去了,我又一次惊叹我们城市面貌的巨变。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2016年10月,长春德苑公园与吉塔。和平拍摄。↑】

新民大街闹中取静,南端有南湖公园,北端有文化广场,是公认的优质办公地段。1993年,长春日报社也从原来的市区繁华地段重庆路小三层楼迁到了新民大街1002号。至此,省、市两家新闻单位面对面,人员互动交流,形成别致特色。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新民大街西侧长春德苑入口处,2025年7月和平拍摄。↑】

新民大街西侧,连接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后身的,是朝阳公园(今长春德苑主题公园)。公园的最南端是长春的地标建筑之---吉林电视塔,吉塔全高218米,在其168米高的旋转餐厅有观景台,可以一览长春城区风貌。1997年吉塔建好后,那些年兴之所至,只要来了外地客人,我都要带领他们登上吉塔观景台看看,因为它是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景点之一。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新民大街西侧的中泰海洋世界和吉塔,2025年7月和平拍摄。↑】

紧连着长春德苑主题公园的一角,早些年曾建了个很大的露天游泳嬉戏乐园。开业前后那些天,许多家长带领孩子来此消夏,着实大火了一阵子。2000年左右,我开始在新民大街上工作,直至退休。因为我的工作单位离那个露天游泳乐园很近,我和同事、家属常来此嬉戏拍照,记忆中留下了许多美好时光。2015年前后,这里建成了长春中泰海洋世界,集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于一体,更加适合亲子游览了。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新民大街东侧的吉林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夕阳红杂志社大门,2015年和平拍摄。↑】

新民大街中间地段东侧,是吉林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早年在它的大院里,也有一个很大的方方正正的露天游泳池,池水清澈,这里既是炎热夏天里很好的避暑降温去处,又能锻炼身体,门票还便宜。当年夏天的午休时分,我也曾和许多同事来此畅游。而今,原来的游泳池填上了土,建起了一座气派的大厦,里面的活动设施一应俱全。近年许多展会和演出均在此进行。这里的书画室也成了爱好丹青翰墨的退休人员经常聚集的地方。

在这座院落的深处,是《夕阳红》杂志的编辑部,那里是我和许多作者经常联络并前往的地方,是退休老人们的心灵驿站。

当年我家住得离工作单位不远,也就是离新民大街不远,因为这个原因,那些年单位安排我每周值夜班一次。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曾经有多少个深夜,值班后我才独自一人顺着新民大街骑自行车回家。可以说,新民大街的白天和夜晚我都是那么地熟悉,因为心中所爱,我觉得白天夜晚的新民大街都是那么亲切,那么美好。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吉林省图书馆和新民大街,1970年代末期图片,来自网络。↑】

原吉林省图书馆也在新民大街上,与我工作单位是邻居。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不去游泳,省图就是我中午休闲时的必去之地。老省图是我获得新知,提高认知的场所,在这里我也遇到过很多熟悉的面孔。有幸,2009年,我的一篇小文还被收录到了《吉林省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中。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1993年投入使用的长春日报社大楼,网络资料图片。↑】

难忘的一幕还有:一个秋季双休日的下午,我骑自行车刚刚进入单位大院,便见摄影部的李岛主任在院内摆弄照相机。见我来了,他非常热情地喊我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给我拍了数张半身像,又对我说,以后留着用吧。我一阵感动,听从他的拍照指挥。几天后,李主任又郑重地把底片和冲洗出来的照片一并交给了我。大师拍的作品就是不同凡响,我十分珍爱那几张照片。

其实我也喜欢摄影,退休前后,新民大街上的葱茏花木是我每年镜头里的重要影像素材。记忆犹新的是2010年4月16日,已过了清明时节十余日,夜里却迎来了一场漫天大雪。次日,雪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我叫上爱人一起来到大雪后的新民大街,从北走到南,不仅拍摄雪中的花儿,也在它的绿化带里,定格了许多美好的瞬间。 2010年8月,我从单位退休,不再天天踏上新民大街了。但是,与新民大街相伴的那些年,值得回忆的事情太多了。漫漫人生路,那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利用原长春日报社大楼改建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2025年7月和平拍摄。↑】

今年夏天,“新民向新”,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我特来故地重游,看到全新改造的新民大街,不但是空间的焕新,也是精神的共享,我觉得它变得更加年轻了,更加亲民了,是送给长春百姓和海内外游客的一份厚礼。祝愿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家乡的沃土上,添加更多温暖的故事,续写更加瑰丽的华章!

(本文原载2025年9月18日《长春日报》春光副刊)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2025年7月,和平拍摄。↑】



作者简介:

牟诚,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下乡,1970年参军。1981年考入长春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编辑,后调入长春市广播电视局。1986年参与创办《影视广播图书周报》,任编辑、记者、副总编辑,后任《长春商报》副总编辑,再后转入长春日报新闻研究室。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胡同长春】编发长春记忆精彩图文,欢迎阅读欣赏。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记忆长春丨新民大街忆旧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