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西北味道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9日 08:19 3 cc

西北味道

张达富

西北旅游回来一个多月了,我最想告诉朋友们的是西北高原的风情——与内地完全不同,满是独属于西北的味道。连沙漠的风都带着灼热、干燥的气息,更有让人大饱口福的牦牛肉与兰州拉面,在舌尖留下深刻印记。

没到西北的时候,总以为那一带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食肉的民族,生活里或许会带着腥膻味道。可当你真正融入当地生活才发现,除了独特的沙漠风光,根本看不出谁是少数民族,就连羊肉也没了预想中的腥膻味。

西北味道

当我们从兰州开往柴达木盆地,沿途尽是荒山秃岭,很少见到绿色植被。山是裸露的砂石,地面泛着盐硝的白,只有稀疏的小草伏地生长,缺少水分却在阳光下透着点点绿光。若不是青藏公路上往来的车辆,这一带便只剩一根根电线杆孤零零矗立。好在旅游大巴里空调凉爽,五六个小时的车程,倒也不觉得苦涩。车行至茶卡盐湖,便闯入了盐的世界,一片茫茫雪白。我们坐上小火车来到盐湖深处,游客们穿着高筒靴踏入湖中,红白相间的身影,在白茫背景下格外鲜艳。盐湖的道路也是盐粒铺就,上岸后,红色靴子上沾满了颗颗白盐。湖水清澈,盐粒沉底,我不自觉地伸手沾了点湖水,用舌尖一尝,果然苦咸至极——这是西北高原自然的味道。

离开盐的世界,夜色里的德令哈藏着另一番温热的味道。灯光昏黄,路边的树上挂满电灯,黄橙橙的光晕,将海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意境渲染得如诗如画。我们走进德令哈夜市,人山人海,各类摊点前座无虚席。我们找到一家退骨牦牛肉馆,在露天下第一次尝到了牦牛肉的鲜香。原来藏族人是这样吃肉的:纯牦牛肉烤熟后,撒上些许胡椒之类的调料,入口香软可口,口感恰到好处。这是刻在舌尖的烟火味。最难忘的还有兰州拉面,在一家大型超市一楼的拉面馆,一碗拉面我们夫妻想分成两碗,可筷子刚夹住几根面,一拉就全到了另一只碗里。一位当地食客看我们的样子觉得可笑,主动过来帮我们夹住面条,放到碗口边沿使劲一摁,面条便顺利分开了。拌匀后入口,面条格外筋道,咬断时还带着淡淡的麦香。在敦煌大酒店的风情宴上,菜肴格外丰盛,二十多道菜里,既有内地常见的品类,更多的是当地特色——羊肉、牦牛肉、大雁肉,还有骆驼肉。前一天还在鸣沙山上骑骆驼,抚摸过它的驼峰,据说驼峰和驼掌的肉最为美味,今天总算得偿所愿,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吃驼掌,味道不咸不淡,清新爽口;大雁肉则像极了鹅肉,肉质偏干硬,没尝出太多肉香。所谓风情宴,竟真的吃尽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这便是西北饮食的味道。

西北味道

最让我震撼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那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栩栩如生的壁画历经千年仍鲜活如初,在博物馆里,能真切感受到当年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在千里黄沙的环境中,创作者们在壁洞里潜心绘画:释迦牟尼圆寂时巨大的身躯、安然的神情,周边无数僧众送别的场面,壁顶与四周密密麻麻的僧众图像,技艺超群绝伦。樊锦诗与一代代追随者,以毕生心血浇灌大漠中的文明奇迹。他们在风沙里守护、在幽暗洞窟中修缮,让这些历经千年的壁画跨越时光,完整留存。是敦煌文化独有的温润与磅礴,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传承味道。——那是西北文化的味道。

现在想起西北,那些味道还会从记忆里冒出来——沙漠风的灼热、兰州拉面的麦香、德令哈夜风的清凉,还有莫高窟壁画上千年不褪的“鲜活味”。这些味道凑在一起,就是西北独有的模样,让每一个走过的人,都忘不掉那份刻在记忆里的鲜活味道。

西北味道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