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我大半年骑行生涯:从“健身搭子”到“格格不入”扛自行车跑路了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9日 08:34 3 cc


我大半年骑行生涯:从“健身搭子”到“格格不入”扛自行车跑路了

我人生中第一次对“圈子文化”产生敬畏,是在公司茶水间。当时邻座的王哥攥着我的胳膊,眼睛亮得像推销健身卡的销售:“老弟,加入我们骑行队不?一群人骑车多爽,既能甩肉,又能打卡网红景点,你那拍照手残的毛病,队里全是大师!”


我当时手里还攥着半根没吃完的油条,脑子里瞬间闪过一连串美好画面:周末清晨迎着风骑在河边,队友帮我拍几张“岁月静好”的照片发朋友圈,车子要是掉个链子,立马有热心人围上来帮忙——这不就是打工人梦寐以求的“健康社交+低成本放松”吗?再说了,王哥拍着胸脯保证“都是上班族,没那么多事儿”,我当场就点头:“加!现在就加群!”


进群第一天,我还特意改了个文艺的群昵称“追风少年”,结果刚发完“大家好”,就被满屏的“欢迎新人”和装备照片砸懵了。有人晒刚到的自行车,配文“终于拿下XX款,落地1万2,轻得能单手拎”;有人晒骑行服,“新入的意大利牌子,透气性绝了,就是有点磨腰”;还有人晒头盔,“带通风孔的,夏天戴不闷,就是价格能买我两双运动鞋”。我低头瞅了瞅自己那辆从二手平台淘来的800块山地车——车身有点刮痕,刹车偶尔会“吱呀”叫,唯一的优点是结实,上次我骑它撞了回马路牙子,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没坏。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个拎着塑料袋进奢侈品店的游客,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王哥大概看出了我的局促,私聊我:“别慌,大家就是热情,装备都是个人喜好,咱们主要是为了锻炼。”我信了。结果第一次集体骑行,我彻底傻了眼。


那天我穿了件过时的运动服,蹬着帆布鞋就去了集合点,到了才发现,队友们清一色的专业骑行服,紧身设计把肌肉线条勒得明明白白,头盔、护膝、骑行眼镜全套配齐,连鞋子都是带锁扣的——活脱脱一群“未来战士”,就我像个混进队伍的广场舞大爷,还是没穿对衣服的那种。有个穿荧光绿骑行服的大哥过来拍我肩膀:“老弟,你这装备不行啊,骑久了磨腿,下次换套专业的!”我干笑着点头,心里想:“我这运动服穿了三年,除了洗得有点发白,也没磨过腿啊?”


更让我懵的是骑行过程。出发没十分钟,队伍就分成了两拨:前面一拨骑得飞快,像被狗追着似的,我和王哥落在后面,吭哧吭哧蹬着车,连人家的尾灯都看不见。王哥一边喘气一边跟我说:“别跟他们比,这群人都是‘速度党’,咱们慢慢骑。”结果到了休息点,前面那群人已经围着一辆自行车讨论开了,话题从“碳纤维车架的弹性”聊到“轻量化轮组的优势”,术语多到我以为在听天书。有个戴眼镜的小哥拿着个小尺子量车轮,嘴里念叨着“胎宽28C最适合长途”,我凑过去看了一眼,心里嘀咕:“不都是圆的吗?宽一点窄一点有区别吗?”


后来我才知道,队里的“装备内卷”早就成了常态。今天有人说“我的车骑了500公里,该换链条了”,明天就有人接“我直接换了个新牙盘,省力多了”;这周大家还在讨论“哪款骑行裤不磨屁股”,下周就有人吆喝“一起团购新款骑行服,统一颜色拍照好看”。我和王哥私下里吐槽:“我那骑行裤才穿了三次,屁股还没捂热呢,换啥换?”王哥更实在:“我那车才买了一年,除了有点脏,啥毛病没有,他们说的‘该升级了’,我看就是想花钱。”


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骑行后的“下半场”。按理说,骑了一上午车,大家应该累得想回家躺平吧?结果每次一到中午,就有人喊“找地方搓一顿”,而且必须是那种“能点一大桌硬菜”的馆子。有次骑完30公里,他们直接找了家烧烤店,点了两盆小龙虾、一整只烤羊腿,还搬了两箱啤酒,美其名曰“补充能量”。我看着自己刚消耗的那点卡路里,再看看面前油滋滋的烤羊腿,心里天人交战:“吃还是不吃?吃了白骑,不吃又显得不合群。”最后还是没忍住,跟着吃了两串烤筋,结果晚上回家一称体重,比骑车前还重了半斤。


更离谱的是周末长途骑行。有次计划骑到郊区,单程50公里,我特意定了周日的闹钟,想着骑完正好回家休息,周一上班有精神。结果骑到目的地,刚把车停稳,就有人提议“今晚别回去了,露营吧!”我当场愣住:“明天不用上班吗?”旁边的人拍我肩膀:“请假啊!或者调休,出来玩就得尽兴!”我看着他们熟练地搭帐篷、拿烧烤架,再想想自己周一要交的报表,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人家是来“度假”的,我是来“完成任务”的。


那天晚上,他们在帐篷里唱歌、喝酒,闹到半夜两点,我裹着外套坐在旁边,手里攥着手机算第二天早起赶地铁的时间,脑子里全是“明天迟到扣多少钱”。王哥偷偷跟我吐槽:“我上周刚因为露营请假,被领导约谈了,说我‘上班没精神,玩倒挺积极’。”我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后悔”——这哪是骑行队啊,分明是“有钱人的周末派对”,我们俩拿死工资的上班族,根本玩不起。


真正让我们下定决心退出的,是那次“装备统一令”。群里有人提议“下个月集体换新款骑行服,颜色统一,拍照好看”,还附了个链接,我点进去一看,一套衣服加裤子要800多块——差不多是我那辆自行车的钱。有人在群里附和“必须统一,咱们队要有排面”,我和王哥私下里嘀咕:“我那套骑行服才穿了两个月,洗干净跟新的一样,为啥要换?”结果有人私聊王哥:“你们要是不换,下次集体拍照不好看,影响队伍形象。”


王哥把聊天记录发给我,我俩在工位上憋笑憋得肩膀发抖——合着我们不是来骑行的,是来当“行走的队服模特”的?那天下午,王哥敲了敲我的桌子:“退了吧,这圈子咱融不进去,也没必要融。”我当即点头,跟他一起在群里发了“因个人原因退出,祝大家玩得开心”,然后光速退群,动作快得像逃离火灾现场。


退群那天晚上,我和王哥骑着各自的“老破车”,绕着公司附近的小公园骑了两圈。没有“速度竞赛”,没有“装备讨论”,骑到一半累了,就找了个长椅坐下,买了两根冰棍啃着聊天。王哥说:“你看,这样多好,想骑就骑,不想骑就歇着,不用硬撑着跟别人比。”我看着手里的冰棍,又瞅了瞅旁边那辆800块的自行车——刹车还是有点“吱呀”叫,但骑起来特别稳,突然觉得特别轻松。


现在我和王哥偶尔还会一起骑行,路线都是我们自己选的,比如周末去郊区的果园,骑累了就摘点草莓吃,不用拍照打卡,也不用跟别人攀比。我那辆800块的自行车,被我擦得锃亮,铃铛也修好了,每次骑起来“叮铃叮铃”响,比那些上万块的碳纤维车还热闹。


后来我才明白,不是骑行变味了,是有些圈子把骑行当成了“炫富的幌子”。真正的骑行,不该是比谁的车贵、谁的装备好,而是风吹在脸上的舒服,是看到风景时的开心,是和聊得来的人一起慢慢骑的自在。就像上班不用跟所有人搞好关系,有个能一起摸鱼、一起吐槽的同事就够了;骑行也不用勉强自己融入不适合的圈子,有个能一起吃冰棍、一起偷懒的搭子,比啥都强。


至于那些“未来战士”们,听说他们后来又统一换了新款自行车,据说一辆要两万多。我跟王哥聊起这事时,王哥笑着说:“两万多的车,骑起来还不是一样要蹬?总不能它自己长腿跑吧?”我想想也是,忍不住笑出了声——毕竟,能让打工人真正放松的,从来都不是多贵的装备,而是那份不用假装、不用硬撑的自在啊。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