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9日 16:13 4 cc

魁星阁的对面,就是周村的银子市街。周村古镇原名周村古商城,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早在明末清初,周村作为商业名镇,与中国南方的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成为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1904年5月19日(清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五)周村正式被清政府批准开辟为商埠,使得周村商业更加繁荣。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周村古商城主要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街组成,在古商城中,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50000余平方米,古镇内古迹众多、店铺林立、街区纵横,建筑风格迥异,为山东仅有、江北罕见,且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被中国古建筑委员会的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周村古商城是我国江北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商业街区,体现了浑厚的古商业文化。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目前,大街上还保留着许多老字号商铺在正常经营,这是周村名吃“煮锅”。煮锅始于200多年前的前清时期,在周村开埠时逐步兴起。其配料有鸡、猪腿骨、老汤原汁、炸豆腐、猪肥肠、徽州丸子等。煮锅制作工艺复杂,徽州丸子用的肉丝全部人工细切,所有料配好后要煨一天,团成丸子要用好油炸三遍,既不能炸烂,又不能炸酥,要脆软结合。所有配料放进大锅内,在特制的炉子上用“文火”煮。炉面上放一块大桌面,桌面上固定放有十几个菜碗,客人每人一碗,随吃随添,非常方便、卫生,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分餐制”,也有人说这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目前,大街上仍在营业的这家“丁家煮锅”是周村的老字号,有近百年的历史。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在银子市街上,没走多远,就看到了大染坊。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大染坊位于银子市街90号,是创办于清道光年间的东来生绸布庄的旧址,其经营模式与电视剧《大染坊》类似,业务主要是将收购来的丝绸、坯布进行整理染色加工,然后批发出去。清光绪年间,资金达三万两白银,先后到济南、天津、北京等地开设分号。抗日战争中停业。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因为《大染坊》这部电视剧,“造就”了这个大院,于是,大染坊在周村火了起来。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在大染坊的后院,还陈列着当年染布的作坊。当然,这也是因拍摄电视剧《大染坊》而设。这里原来的作坊摊子,应该早就不存在了。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但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周村原来染坊的基本样貌。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和其他旅游景点一样,周村也有这样的人物塑像,好像这种类似的塑像如今成了古城镇旅游景区的一种标配。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这是缫丝作坊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这是染布作坊,只有一个大池子,这方式真够古老的。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电视剧《大染坊》是由王文杰执导,陈杰编剧,侯勇、孙俪、萨日娜、高明、周野芒、王奎荣、王思懿等人主演的一部以周村为原型的历史剧。
该剧讲述了清末民初山东周村一个名叫陈寿亭的讨饭少年胸怀大志,被周村通和染坊周掌柜收为义子后苦学染布手艺。十年苦心经营后与人共同创办大华染厂踏上了工业印染之路,终使大华染厂发展成为青岛第二大印染厂。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这次到过周村之后,为了全面了解周村古商城的历史,我完整的看了一遍《大染坊》,有对周村古商城感兴趣的朋友,建议看看《大染坊》这部历史剧。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这部《大染坊》历史剧是由杨绛先生题的片头字。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在大染坊院里,有一个专门的房子,这间房子被设为陈杰纪念馆。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陈杰,1956年生,上过三年小学,16岁入济南市邮政局做工,后弃工从商,现为某大公司首席执行总监。好乱读书,不好上学。”陈杰出版《大染坊》同名小说时的这段减到不能再减的简介勾画出一个编剧奇才的人生经历。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在写出《大染坊》前,陈杰就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了。陈杰的确没上几天学,但是他读书的爱好却使他积累起了在大学也学不到的东西。他的短篇陆续出现在《当代小说》杂志上,他先后写出了中国第一个描写邮件押运员生活的中篇小说《旅途上》,发表于南京大型文学丛刊《青春》,接着一篇很具现代派色彩的小说《小站》在《中国》杂志发表。这些创作经历使他具备了很扎实的写作功底,也做好了出大作品的知识储备。
《大染坊》剧本陈杰在2002年夏天动笔,他说要写一部关于他爷爷的作品,起名《乱世奇商》。剧本一个月就完稿了。《大染坊》播出后,好评如潮。2006年他又写了一部电视剧剧本《旱码头》,这样的拼搏损伤了他的身体。2006年7月《旱码头》开机两个多月后,陈杰与世长辞,《旱码头》也成为了他的荧屏绝唱。在陈杰的遗嘱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死后,不要在电视剧里我的名字上打黑框。”真是天妒英才,太遗憾了!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这就是陈杰生前写作的电脑。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纪念馆里摆放着陈杰生前的作品,当然最醒目的就是《大染坊》和《旱码头》两部大作品。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此时再看着这台电脑,回想着《大染坊》电视剧的情景,陈杰写作时的状态一点都不比他爷爷当年的志气小,都是以一种忘我的精神在工作。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也许就是因为拍摄《大染坊》的原因,这个院子至今保存的很好。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这样的一扇雕花门居然如此完好的保留着,太棒了!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大染坊院里除了陈杰纪念馆,还有纺织印染的展厅。古老的织布机,小时候我还学习过呢,就是织的太慢了点。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现在周村的这种印染技术已经申报了非遗。昨天在淄博博物馆非遗展厅内还看到过的。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能用染布的方式染出《清明上河图》来,这技艺,何生了得!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在大染坊的后院,是染坊主人的住宅区。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后院不仅有居所,还有戏台和书屋,供家人娱乐和读书。虽然染坊主人本人文化水平不高,对后人还是有着要求的。以前很多富商,都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他们祖辈没有文化,但希望后人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染坊主人后来的生意都做到国外去了,其后代人不识文断字怎么能行呢?

山东行游影记(168)—淄博周村古商城(三)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