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餐饮的“大众化”,既降低了消费门槛,也消解了观展的心理距离——免费的门票传递出这一清晰的文化价值导向,开放的员工食堂同样在诉说:博物馆,是为每一...
2025-11-02 0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 “豪车界印钞机” 保时捷的财报数字摆在面前时,整个汽车行业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曾每卖一辆车都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品牌,如今正从盈利巅峰跌落至近乎亏损的边缘。
这仅仅是保时捷一家的困境吗?翻开德国汽车业的近期成绩单,答案不言而喻。
曾经在全球汽车市场叱咤风云的德国车企,如今集体陷入 “寒冬”,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车企正借着新能源的东风,实现漂亮的 “弯道超车”。
那么,德国汽车业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冲击?保时捷销量连降3年的背后藏着哪些原因?中国车企又凭什么抓住了这次机遇呢?
先把目光聚焦在保时捷身上,这家以运动基因和豪华属性闻名的车企,过去多年里一直是汽车行业 “赚钱能力” 的代名词。
回顾2020年到2023年,即便在疫情反复冲击全球供应链的背景下,保时捷的营业利润依然一路攀升,从42亿欧元稳步增长到了73亿欧元。
2022年更是创下了营业收入376亿欧元、销售利润68亿欧元的历史纪录,那一年的9月29日,它还完成了欧洲最大规模的IPO,风光无两时甚至推出 “迈向20之路” 计划,目标是让长期销售回报率突破20%。
可谁能想到,短短两年时间,剧情就彻底反转,2024年,保时捷营业利润直接跌到56亿欧元,同比下滑23%。
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情况更加严重了,营业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0亿欧元暴跌99%,只剩4000 万欧元,销售利润率也从14.1%骤降到0.2%,近乎归零,单是第三季度就亏损了9.66亿欧元。
财务数据的惨淡,还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上,截至最近一次收盘,保时捷股价在35欧元附近徘徊,相较于2022年上市时82.5欧元的发行价,一共下滑了快58%。
今年9月,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更是正式将其股票移出DAX指数,转而纳入中盘股MDAX指数,这一变动,无疑是资本市场对其当前表现投出的 “不信任票”。
曾经让无数人追捧的豪华品牌,如今为何会陷入如此窘迫的境地?销量的持续下滑,或许是最直接的答案。
而在所有市场中,中国市场的 “失宠” 对保时捷来说,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作为曾经贡献保时捷全球销量超 30% 的最大单一市场,中国消费者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品牌的整体业绩。
2021年,保时捷在华销量达到9.57万辆的峰值,可从那之后,就开启了连续三年的下滑之路:2022年销量降到9.32万辆,2023年进一步跌至7.93万辆,2024年全年仅卖出5.69万辆。
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更是同比下滑6%,仅为3.2万辆,成为全球主要市场中跌幅最大的区域,其在保时捷全球销量中的占比,也从巅峰时的30%以上缩水至15%。
有人会问,是中国消费者不再喜欢豪华车了吗?其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是中国本土高端汽车品牌的迅速崛起,以及保时捷自身在电动化转型中的 “慢半拍”。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是外资豪华品牌说了算的时代。
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本土品牌,不仅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更在豪华感、智能化配置上不断突破,推出的车型既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又在价格上比保时捷更具优势,自然分流了大量原本考虑保时捷的用户。
而反观保时捷,在电动化转型上始终显得摇摆不定,几年前,它还高调宣布 “2025 年超半数新车电动化、2030年纯电占比超80%” 的目标。
可现实却是,2024年其新能源车交付占比仅为27%,远未达到预期,旗下唯一的纯电车型Taycan,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仅为12641辆,同比还下滑了10%,这样的表现,显然无法跟上中国市场对新能源车型的需求节奏。
除了中国市场的挑战,保时捷的利润暴跌还源于一系列额外支出。
为了调整产品战略,它不仅延迟了部分纯电动车型的推出,延长了多款燃油和混动车型的生产,还终止了原本计划的电池自产项目,这些调整直接带来了约27亿欧元的额外支出。
同时,组织变革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电池采购的一次性支出,再加上美国进口关税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力。
2025 年前九个月,关税已给公司带来3亿欧元的额外成本,预计全年损失将达7亿欧元。
面对这些困境,保时捷不得不调整全球战略,甚至宣布将有针对性地新增内燃机车型,可在新能源已成大势的当下,这样的 “回头路” 能否奏效,恐怕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更值得关注的是,保时捷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德国汽车业集体遇冷的缩影。
作为德国工业的支柱产业,汽车行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该国的经济命脉,可如今,多家德国车企都在利润下滑的泥沼中挣扎。
宝马集团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8.2%,净利润下滑29%;梅赛德斯 - 奔驰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上半年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约61亿欧元直接腰斩,仅为27亿欧元。
这些车企在财报中普遍提到,美国高关税政策是导致其财务承压的重要因素,可深究下去,电动化转型滞后、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迟缓,才是更深层的原因。
要知道,汽车产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上一个工业时代的 “明星” 燃油车,在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下,正逐渐从 “实用工具” 转向 “身份象征” 和 “怀旧载体”。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日常出行中,电费远低于油费的成本优势,让新能源车成为更理性的选择。
可德国的这些豪华品牌,一方面想继续维持 “身份象征” 的定位,另一方面又想抓住实用主义消费者,却在最核心的电池技术、智能化系统上迟迟没有突破,既没能与其他车企拉开差距,又没能精准匹配消费者的新需求,自然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就在德国汽车业陷入 “寒冬” 时,中国车企却抓住了新能源转型的机遇,实现了漂亮的 “弯道超车”。
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已从几年前的不足 10%,飙升至如今的超40%,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突破10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在技术层面,中国车企早已摆脱了 “依赖进口” 的标签,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技术全球领先,比亚迪的刀片电池、DM-i 混动系统深受市场认可,小鹏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蔚来的换电模式,更是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
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无论是车型设计、空间布局,还是智能座舱的交互逻辑,都精准贴合中国消费者的习惯。
比如蔚来推出的电池灵活升级服务,让用户无需一次性承担高额电池成本;理想汽车聚焦家庭用户,打造的 “移动的家” 概念,精准击中了多孩家庭的出行需求。
这些以用户为核心的创新,让中国车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甚至开始向全球市场扩张。
比亚迪在欧洲、东南亚市场的销量持续增长,上汽、奇瑞等车企也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中国汽车的 “全球版图” 正不断扩大。
如今再看全球汽车市场,曾经由德国、日本、美国车企主导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中国车企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正从 “追随者” 变成 “引领者”。
而对德国汽车业来说,如果想走出当前的 “寒冬”,或许需要放下曾经的 “豪华身段”,真正正视新能源转型的紧迫性,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否则,在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可能会失去更多市场份额。
这场汽车产业的大变局,不仅改变了车企的竞争格局,更重塑了消费者的选择逻辑。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看到中国车企实现 “弯道超车”,不仅意味着有更多高性价比、高科技的车型可供选择,更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创造” 的转变。
而未来,随着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汽车产业还将迎来更多新的可能,中国车企能否持续领跑,德国车企又能否实现 “逆袭”,这场较量,无疑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相关文章
博物馆餐饮的“大众化”,既降低了消费门槛,也消解了观展的心理距离——免费的门票传递出这一清晰的文化价值导向,开放的员工食堂同样在诉说:博物馆,是为每一...
2025-11-02 0
实惠的西里夜市烧烤美味的包敏麻辣菜热闹的菩提寺赶摆……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菩提街这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因独特的东南亚风情街景近年来成为备受游客青...
2025-11-02 0
【来源:吉林之声】日前长春南湖公园白桦林区内一处以石刻艺术串联自然与人文的碑林文化区正稳步推进该项目自今年9月下旬启动建设目前已完成近半工程量预计将于...
2025-11-02 0
【来源:宁县融媒】近日,秋意正浓,大自然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挥毫泼墨间绘就了一幅幅绝美秋景图。踏入宁县县城的和谐广场公园,仿佛走进了一幅绚丽的秋日...
2025-11-02 0
2025-10-31 12:39来源:中国网 链接已复制字体:小大初秋时节,当笔者走进成都崇州市廖家镇的“长河落日园”户外营地,只见孩子们在河滩边尽情...
2025-11-02 0
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卫)11月1日,2025年全国露营大会(江苏·南京 在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开营。本次露营大会由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政府与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2025-11-02 0
【来源:大足融媒】11月1日至11月3日,第九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下称“西旅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启幕。作为文旅展示的重要平台,大足区以“...
2025-11-02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