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百年色皮口 今朝焕新生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4日 16:51 1 admin

东南网11月4日报道(本网特约记者 刘辉 陈小清)

深秋的新疆木垒阳光正好,在山粮糜子酒文化产业园内,一群特殊的访客循着酒香而来——参加“重走林公路 弘扬援疆情”活动的历批次福建援疆干部代表脚步轻缓地穿行在园区里,目光最终定格在一尊青铜雕像与一间复原的茅草房上。那雕像眉眼坚毅,衣袂似携风沙,正是被誉为“福建援疆干部第一人”的林则徐;而茅草覆顶、木梁斑驳的小屋,便是复刻的色皮口驿站。

“没想到在这儿能遇见林公!”一位援疆干部语气里满是感慨。随着深入了解,一段跨越百年的渊源故事展现在众人面前。1842年,被贬伊犁的林则徐踏上天山之路,在其撰写的日记《荷戈纪程》中留下了关于色皮口的记录:1842年10月2日,林则徐进入天山山区,行进30里抵达色皮口驿站,在短暂停留后继续前行。彼时的他,面对茫茫戈壁与人生坎坷,写下“天山古雪成秋水”“青史凭谁定是非”的诗句,字里行间藏着不改的家国情怀。

百年色皮口 今朝焕新生

“站在色皮口驿站遗址,可以看到山下丝绸之路新北道遗址残痕,当年驼铃声曾日夜不息。”多次前往色皮口驿站遗址的新疆山粮糜子酒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于青山说。色皮口驿站遗址位于木垒县大石头乡大石头村东南约20千米处、木巴公路北侧约300米的山间谷地,是天山走廊古驿站之中的一个,也是“穷八站”与“富八站”(哈密至乌鲁木齐的八个偏远贫穷的驿站和八个繁华的驿站)的分野。

阳光透过窗台的缝隙,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援疆干部们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驼铃与马蹄声交织,看见林则徐在驿站中稍作休整、又毅然西行的身影。而如今,这座曾经的丝路驿站早已褪去了当年的荒凉,沿路川流不息的车流带来的,驿站以崭新姿态“移植”到了产业园内,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百年色皮口 今朝焕新生

“我们把林公精神融入了产业发展里。”于青山领着大家走到展区,指着陈列的酒瓶介绍,木垒旱田盛产的糜子曾因口感粗糙食用价值不高而不受待见,如今通过发酵深加工,酿成了风味独特的“山粮色皮口糜子酒”。依托“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企业不仅加大了良种和收割机械的研发力度,还让万亩旱田变成了“金土地”,小小糜子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法宝。去年,系列酒品远销疆内外,为村集体和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林公‘苟利国家、实干担当’的精神,正是我们援疆人的精神坐标。”福建省第九批援疆干部傅贤斌望着林公像说,作为新时代的援疆人,他们既要当好木垒优质农产品的“推销员”,让糜子酒、鹰嘴豆等特色产品香飘更远;更要当好闽疆交流的“桥梁”,让文化润疆、产业援疆的种子在天山脚下生根结果。

这是一次跨越百年的重逢,也是一场古今两代援疆人的对话。临别时,援疆干部们在林公像前合影留念。身后的茅草房静静矗立,身旁的酒坊飘出阵阵醇香,远处的天山积雪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百年前,林则徐以笔记录丝路风情,以心牵挂家国百姓;百年后,福建援疆干部循着他的足迹,用实干为木垒的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色皮口驿站的故事还在继续,闽疆同心的乐章,正在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上奏响更动人的旋律。(以上图片均由常谊谊提供)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