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6日 02:58 1 admin

上一期

我们说到了

龙门山给成都带来了什么?

这一期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东南

聚焦另一座塑造天府之国的关键山脉

——龙泉山

它虽规模不及龙门山

却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拦”出了一个天府之国!

......


《北周文王碑》记载,龙泉山在唐代之前称为“分栋岭”。宋代时,随灵泉县的设立改称“灵泉山”。到了明代,此地设驿站,称“龙泉驿”,分栋岭也改为“龙泉山”,一直延续至今。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龙泉山丹景台 图片来源:龙泉山丹景台旅游景区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成都平原的面积与龙门山和龙泉山有关。

《元和郡县志》曾载:“蜀郡之地,平原千里,带以二山”,这里的平原即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四川话称之为“川西坝子”,“二山”即指位于今天成都西北的龙门山与东南的龙泉山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 图片来源:史志彭州

龙泉山与龙门山都为东北-西南走向,龙门山大约从广元到泸定,全长约500公里,宽约30-70公里;而龙泉山规模小得多,大约从德阳到眉山,全长约90公里,宽约10-15公里。龙泉山相较于龙门山“规模小、山体窄”。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龙泉山 图片来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犹如一道雄伟的屏障,而龙泉山则舒缓地横卧东南,恰好与龙门山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落差,使得岷江、沱江的支流得以在两山之间汇流冲积,历经千万年形成肥沃的平原地貌,这片扇形平原的形成,本质上是两山围合的地质杰作。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河流分布图 图片来源:看度时政

而成都平原地表覆盖着数百至2000米厚的松散沉积层(以砂、壤土、砾石为主),具备独特的“减震物理属性”,这也是成都平原虽处于强震影响区,却能长期保持相对安全的核心地质原因。

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精准指出:“成都平原之广狭,视二山之距离与山势之开合也”,正是两山的间距与走向,决定了平原的延展范围,为古蜀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空间。

龙泉山脉将这些河流带来的洪积和沉积物质“拦”了下来,使得它们没能继续漫流到川中丘陵地区。这些被拦截的河流洪积和沉积物质,最终形成了奠定天府之国基础的肥沃的土壤。可以这样说,“规模小、山体窄”的龙泉山脉,却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四两拨千斤”之势,“拦”出了一个天府之国!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龙泉山脉 图片来源:成都东部新区

当然,上面所指的是狭义的成都平原,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而广义的成都平原则大得多,总面积可达约2万平方公里。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龙泉山是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分界线,但不是岷江与沱江的分水岭。

《简州志》记载:“岭西平畴千里为蜀川,岭东丘峦纵横接川中”。这座纵贯川西的山脉,就是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地理界碑。登上龙泉山主峰长松山远眺,西侧是“沃野千里,沟洫纵横”的成都平原,东侧则是“丘峦起伏,梯田层叠”的川中丘陵,地貌差异一目了然。驱车穿过龙泉山隧道,感觉也很明显。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成都平原示意图 图片来源:成都社科

但鲜为人知的是,龙泉山并非岷江与沱江的分水岭。许多人误以为“两山夹平原”的格局,想当然地认为龙泉山是两大水系的分界线,实则不然。上图清晰展示了岷江、沱江的流向及与龙泉山的位置关系。

岷江在成都平原西侧南下,沱江的支流在龙泉山以西的金堂附近汇合后,穿过龙泉山金堂峡向东流,直观地表明龙泉山不是两者的分水岭。岷江和沱江的源头均在龙门山及其西北高原,它们的主要支流也都在龙泉山以西地区,能有力证明龙泉山并非分水岭。

这种“山不分水”的特殊水文格局,使得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水资源得以相互调剂,为天府之国的农业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金堂云顶山 图片来源:金堂发布

这里必须提一下金堂云顶山,其因扼守沱江小三峡入口而成为军事要地,沱江小三峡则因云顶山的屏障作用形成独特峡谷地貌,二者共同构成成都平原东部“山锁江、江绕山”的险峻地理格局。

南宋抗蒙时期,云顶山的战略价值因沱江小三峡的险峻被放大:

名将余玠在云顶山筑“云顶石城”,将其作为“蜀中八柱”之首,核心便是利用小三峡的“江峡天险”——一方面,沱江小三峡江面狭窄、水流湍急,阻断了蒙军顺江而下的水路进攻;另一方面,云顶山山体陡峭,与南岸的炮台山隔江对峙,形成“两山夹一峡”的防御体系,蒙军若想陆路突破,需先闯过峡谷,再攻山守城,双重阻碍让云顶石城坚守十五载。而鳖灵峡是沱江小三峡的第一座峡谷,峡区群山矗立,绝壁峭然。

为什么叫鳖灵峡?

相传为古蜀国丛帝鳖灵,为缓解川西平原水患,分岷江水入沱江所凿,即“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水道,是成都平原第一大出水口。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若论龙泉山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符号,当属龙泉驿。

这座因山而兴、因驿而名的城镇,见证了成都东向发展的千年脉络。龙泉驿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当时为满足蜀地与中原的交通需求,朝廷在龙泉山设立驿站,因地处龙泉山麓,故名“龙泉驿”。

《新唐书・地理志》载:“成都府东南有龙泉驿,为剑南东川驿路要冲”,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行迹,杜甫就曾在此留下“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的诗句。

到了明代,龙泉驿成为“川东官道第一驿”《大明会典》明确其为成都府22个驿站中仅次于锦官驿的要驿,“早夫六十名,马四十五匹”的配置,见证着蜀巴官道的繁华。从成都出发翻越龙泉山的古驿道,成为茶马贸易与政令传递的生命线。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龙泉驿洛带古镇客家土楼“博客楼” 图片来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到了清代,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大量移民在龙泉驿定居,是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洛带镇客家人占比超80%,是客家方言保存和使用较好的区域,洛带古镇的客家建筑群,便是这一历史的物质遗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成渝铁路、成渝高速的相继建成,龙泉驿成为成都连接川东的交通枢纽。

▲客家典型建筑 图片来源:洛带古镇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龙泉山今天是成都的“城市绿心”。

近代以来,龙泉山一度成为成都城市扩张的“东部边界”,但随着成都“东进”战略实施,龙泉山从城市边缘跃升为“一山连两翼”的核心。如今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城市绿心”的新定位,这座山脉已从地理分界线转变为融合生态、产业、文化的城市中枢。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宝狮湖 图片来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古今集记》云:“锦楼在龟城上,前临大江,下瞰井邑,西眺雪岭,东望长松。”长松山作为龙泉山脉的主峰,海拔1051.3米。在龙泉山的不少观景点,可以俯瞰成都市主城区,也能欣赏川西雪山,还是观察猛禽迁徙的地方,这个与物候学息息相关的自然规律,在成都观鸟爱好者的接力中,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龙泉山观赏南北迁徙的猛禽。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龙泉山成为候鸟栖息的“天然驿站” 图片来源:龙泉驿发布

龙泉山之于成都,既是地理上的“骨架”,也是人文上的“脉络”。它以两山夹峙的格局塑造了平原地貌,更以龙泉驿的千年变迁串联起古今文明。如今,当我们站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远眺,一边是天府平原的千年底蕴,一边是东部新城的蓬勃生机,这座山脉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作者简介:庄永红,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地理教研员,四川省正高级教师,成都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四川省区划地名学会理事,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委员,全国第六届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

龙泉山为成都挡了什么?


【栏目简介】《华阳国志》载:“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之国的自然密码,究竟藏在何处?答案,就镌刻在成都的山水肌理之中。成都,自古便是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灵秀之地。西北龙门山群峰叠翠,层峦耸翠。东南龙泉山横亘如屏,绵延起伏。两山之间,岷江、沱江奔涌冲积,孕育出广袤肥沃的成都平原。山为骨、水为脉,山水相依,勾勒出成都独有的自然画卷,也孕育出源远流长、璀璨多姿的天府文化。


“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携手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地理教研员、四川省正高级教师、成都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庄永红老师,推出“成都山水”专栏,邀您开启一段探寻成都山水之美的旅程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文化之用,转载文版权属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