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沈巍记89:沈巍走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张扬“文化互鉴”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6日 03:30 1 admin



沈巍记89:沈巍走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张扬“文化互鉴”

10月4日盐城之行归来,沈巍又将他的脚步迈进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馆于2023年,是一个新建立的展馆,因此整个展厅的设计非常新潮,动用了各种电子化手段,展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蓬勃发展的路程,重点聚焦文化事业的发展轨迹。

因为新闻和出版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行业,可以容纳整个文化的所有的命题和定义,所以这个博物馆内涵相当丰富,它像一个筐,包含了文化的各个枝枝叶叶。

从盐城归来,踏进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这中间有没有一个关联的链索。

我想是有的,因为盐城的一个伟大的新闻工作者,开创了中国新闻和出版事业的许多第一的破冰纪录,所以沈巍行走的路径,仿佛是按照盐城官方提出的“向海发展”的更为广义的内涵,从盐城一隅走向了大上海,然后又从上海辐射句整个中国,整个世界。

沈巍走的路径,就是曾经的盐城人戈公振的人生经历的一个矢量方向,所以沈巍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里,以极大的关注度,投射向了盐城人戈公振。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里,沈巍是把戈公振当成自己的家乡人来介绍的,在戈公振的展板前,他投放的时间最多,讲述的层面最丰富,联想的层次也最切身。


沈巍记89:沈巍走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张扬“文化互鉴”

下面就是他在戈公振展板前的一段精彩的讲解

--今年是戈公振(诞生 )130 周年,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我几次讲他,人家都没感觉,那么今天展览(中又见到他)了,还有呢,正前几天刚刚去了盐城,路过了东台,那么我希望大家以后除了知道东台有鱼汤面,还知道东台有个戈公振。

这里说了他是“富有远见”的(投身新闻和出版事业),但是他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今后不会再有报纸了,估计报纸,纸质报纸不会出现了,但是呢,他这个业态不会改变,在哪里?

在这里,在互联网上出现了,打开手机今日头条,今天最重大的新闻,其实一样,就是它的载体发生变化。

还有一个他是中外文明的摆渡人,就是他要通过这个把外国文明(传播进中国)。他只活了 45 岁,那么我觉得今天我们很幸运,刚刚从盐城戈公振的老家回来。

前几天刚刚回答过一个问题,说文化侵略,那么今天我们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在今日全球文化互鉴的浪潮”,它没说文化侵略。

什么叫互鉴啊?互相借鉴,对吧,“互鉴的浪潮以及我们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是文化侵略啊,因为我们要搞中国式的建设,但是我们要从外国的文化当中吸取养料的。

所以这个问题就等于这句话,回答了前几天有人说文化侵略的这个问题,我们不存在文化侵略,尤其是我们自信的话,怕什么文化侵略呢,全球文化互鉴啊。这个名词我觉得用的好,全球文化互鉴好不好? 一


沈巍记89:沈巍走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张扬“文化互鉴”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必然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关,而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个睁眼看世界逐渐走向开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确是源于枪炮的轰鸣而被迫打开了国门,但是中国人以血脉中浸染的儒家的自强不息的文化精髓,去迎接世界大势的挑战,从而崛起在东方地平线。

沈巍看到了中国开放的路途上的“文化互鉴”的,在此大背景下,对文化侵略的论点表达了他的否定意见。

所以之前笔者就认为沈巍的思想与观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流思想是同步的,这也是我们决定观察与记录他的思考的路径和睿智的言语的底气和原因所在。一句话,沈巍的思想底色是与时代前进的方向是同步的和合拍的。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文明敞开心胸,拥抱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从而实现了自我的理论振兴和更新,支持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在11月3日,曾经应网友的提问,回答了文化侵略是否存在的问题,沈巍围绕这个问题,用简单的比喻和生活中的常识,使我们清晰的看到,文化侵略根本不存在,而在这厮守的背后,关键是我们必须有一股民族的自信心,可以说沈巍的言论完全符合鲁迅《拿来主义》中的主要观点,并且更有所发挥,较好的解决了我们当下对改革面向存在的一种争议、纠结和含糊。

这段讲话再一次发挥了沈巍独擅胜长的“串”的功夫,以文化侵略为主线,抨击了各种文化异议,讲述生动有趣,归谬法化用的如入无人之境,是一篇较好的申论文章。笔者不惮以较长的篇幅来转录沈巍的这篇文字,可能读起来索然无味,但笔者却觉得这里包含了许多引人思考的见解和看法,可以看出沈巍的非常成熟的、绝不模棱两可的、为时代发声的快意恩仇观点。


沈巍记89:沈巍走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张扬“文化互鉴”

本系列既然标明为沈巍记,笔者觉得就应该如实的将他的讲话记录下来。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拾人牙慧的百科全书搜索工具条,而是有着他的鲜明的个性的观点和文化传输者。全文如下,本人稍做删节:

问:现在过这个万圣节的好像越来越多,过这个重阳节的反倒越来越少。针对这种现象呢,网上就有很大一部分声音说,这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说这是文化入侵的结果。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沈:数典忘祖本身是中国一个成语,我觉得当初人家外国人引进我们中国的丝绸也罢,引进我们中国的火药也罢,引进我们中国的印刷术也罢,好像我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人家认为这是文化入侵。

为什么呢?人家很自信。像我们这样,到现在还要觉得文化入侵,我都笑掉大大牙了。

首先,如果你真的这么爱国,你这么怕文化入侵,首先请你把手机扔掉。手机是外国人发明的,从今天开始你步行走路,或者骑马,因为小汽车也是外国人发明的。你上班也不要坐地铁,地铁也是外国人发明的。然后你到外地去也不要坐火车,你应该要摇那个舢板、木头轮船去,因为只有木头轮船是中国人发明的。包括那个什么气动船啊、蒸汽船啊,都是外国人改进的。还有上厕所也不要上抽水马桶,就拎个那个木桶马桶,这是我们老祖宗的一个传统。

所以有的时候很奇怪,我们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其实都被你们自己作践掉了,是吧?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我们的文化中心,而不在于什么用个手机就是文化入侵。

包括动画片也是哦,看几个动画片就文化入侵了。当然我首先声明,我一点都不喜欢看,就是外国的那些什么蜡笔小新,我一点都不喜欢看。但是也没有上升到这么高的高度的呀。那你要拍几部让中国的这些人喜欢的,不就行了吗?自己不作为又说人家文化入侵,那你干嘛呢?

还有个小小的万圣节,我就不相信能把中国颠覆了还怎么着?还有你这个重阳节本身这个设置,包括父亲节的设置,我们反思一下看,是我们自己搞掉的,还是人家入侵搞掉的?

我们中国原来有父亲节。民国的时候,八月八号,后来因为政治变迁了,不用了,人家人那个节日来了,那你能怪人家吗?

所以这个这东西我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就真的好笑。包括提这个问题的人,他把这个问题发在哪里的?他发在网上的,对吧?那你就不应该发到网上,应该像古代一样,拿张纸写好了贴在墙上。过去古代人不是这样的吗?广而告之嘛,所以这个问题呢,真的不要再提了,要被人家笑掉大牙。

一个人最强大的是自信,什么叫自信呢?我都不怕。

就假如说,有的人有老婆说很爱他,你怕你老婆出去,晚上一个人单独出去,你会跟着她走路吗?你有自信:那我老婆肯定爱我,对吧?有自信,真正自信的人不会讲这些。

还有你看人家包括一些国家,人家都有唐人街,难道人家说你们中国人怎么文化入侵吗?马路上都有你们唐人街啊?

这些问题啊,那我们为什么不胆子大一点,我们就在上海设一个美国人街,欢迎你们来,怎么了?我们就有这个自信。

这个自信这个东西呢,这真的是(很关键),包括这个白鹤有关方面,实际上就是不自信,你怕什么了?我姓沈的能够把你白鹤给颠覆了,还是怎么的?搞到天天一大早就这样。

我觉得你是有文化的人,但是我觉得最好不要去(跟随网络大流)。你有文化,我觉得你应该研究点深层次的问题。

问:我是提问这种现象,不代表我这么认为。

沈:这种现象,根本不值得一提,有什么好提的,太简单了。就是你们现在的生活,从头到脚,都是人家入侵的结果,是你没有把自己的东西做好的缘故,你去怪别人干嘛?你要做好了。

还有一个,这个文化软实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长期的事情。哪有这么简单,你就能够比人家强大了,对吧?我们中国呢,有酸梅汤。美国有可口可乐,我喝喝也差不多,我觉得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在喝可口可乐,而不喝你的酸梅汤?而且酸梅汤的历史比可口可乐还长,这什么原因呢?

前几天我在太仓的时候,人家不是请我,有个研究天文学的嘛,我就跟他交流,我说我要买两套书,一套就是,你知道我们中国的第一套科学技术史是外国人写的:李约瑟。

你想想看,你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老祖宗的伟大发明,是人家外国人给你写的,你还好意思说文化入侵?那你怎么不去找,人家英国人怎么不骂李约瑟了?你怎么不为我们英国人写?你去为中国人写,这不是文化入侵吗?你们看过李约瑟的这个中国科学技术史吗?堆起来这么高,对吧?方方面面的,火药、数学、建筑,你们有这个好奇的精神吗?

我小的时候看到过一本大开本的中国建筑史,我当时买不起,100 多块钱,我忘记了,啥样子的,昨天查,查到了,大开本,全是彩色的,对吧?现在涨价了嘛,300 多。那你们有这个好学的精神去探索一下老祖宗的这个东西,天天就空说文化入侵、文化入侵。

我告诉你,请这些说文化入侵的真的要闭嘴了。你除非真的从明天开始穿中装。汽车卖掉,骑马,买匹马。然后买一艘木船,因为你到外地去的话要划船。真的就不要再说文化入侵了,真的,你现在这个时代还在说这个话,真的有一点……

郭嵩焘在那个年代他到英国去。他就看到了,他就说:人家也有人家好的地方,我承认孔夫子很伟大,但是人家也有外国的夫子,外国也有夫子啊,对吧?

你比方说苏格拉底,他们也是他们的夫子,人家也在教育人家国家的人,你们怎么生活,你们怎么做人,对吧?就包括这个我们中国原来西藏路上,有个叫青年会,我不知道你们去过没有,就在大世界边上,有个古色古香的建筑叫青年会宾馆。

什么叫青年会?就是原来这个基督教会,他办有两个会,一个叫基督教青年会,一个叫基督教女青年会。他们的宗旨就是服务社会。然后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比如美国青年会、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那么我们中国叫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

女的当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吴贻芳,原来的南京大学校长、江苏省副省长,在联合国那个成立宣言上签字了。

我觉得,不要驳斥别人,就这个文化入侵的人,我只说,我也(可以)认可你的文化入侵。我从明天开始,我不用手机了,(我用飞鸽传书),我传递消息,我不发微信了,对,我用火。然后你看到我这里火了,快赶过来,那你咋办呢?

就比如说这个微信传播,这个网络传播,光纤通讯,我们中国有一个科学家是参加的,叫高锟。高锟是参与的,他获得诺贝尔奖,就是传输图像的这个(领域),其他人没有。


沈巍记89:沈巍走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张扬“文化互鉴”

问:(万圣节和重阳节)它这两个都是传统节日,也就是都是传统文化,那为什么西方的这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衔接的如此自然,而我们的这个传统文化与现代好像总是格格不入?

沈:我觉得是一直在变,我们中国的节日是在变迁,都在变迁。包括春节,有一段时间在提倡不过春节,包括婚礼也建议取消过的。1966 年嘛,你去看嘛:我们从今天开始,我们结婚不办酒席,过一个文明、革命的春节。

我刚才说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那个是在三几年就开始写的,一直写到李约瑟去世为止,才刚刚完成。

那么我们中国呢,赶快追,也出了一套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个才是真正的是(中国文化的振兴之道)。

如果你真的觉得文化入侵的话,那你就做这个工作,跟人家进行对照,懂吧?这两套就是目前为止最经典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那你就让人家感到我们老祖宗也有这么辉煌的东西,对吧?而不是靠你嘴上说。

这节日也是如此,这节日你们自己一会取消这个节日,一会不过了,这个你怪别人吗?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就学习人家现代文化,就在(学习)现代文化的过程当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这个万圣节也罢,这个节日嘛,我也用一下好了,又有什么了不得的呢?过了也不会死人,有多大的危害呢?

而且重阳节本身并不是老人节,这个九九是因为这个谐音,那这个爸爸(节),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它是民国时期用的,所以到现在一直(未恢复),它学了一个外国人的。

所以要我说还是八月八号更合适,对吧?八月八号,爸爸爸爸,谐音。

我们中国人现在把这个汉字的谐音搞得已经是(很混乱),我们汉字的美已经被你们忘记了,你们只会谐音。什么嘛,好大喜奔咯,什么蓝瘦香菇咯,真正的文字的美你们丧失了,对吧?

就像那天一个女儿在日本读书,给我买的那套书,原来就是六朝人写文章最美的一个文集,是骈文,像对联一样。那套书过去文人都读的,都买一本的。我在网上查很便宜,还有白话对照的,但是谁去买它啊?你们天天就在网络上研究那些好大喜奔,蓝瘦香菇。

一边在说文化入侵,一边又在把这些传统不断的丢掉。这个就割裂了。就包括我昨天看画展,你们有几个人每个月或者每年有这种去看看画展的欲望?没有的。

(烤鸭曾)跟着我,那是在在浦东的时候,我们去参观那个中华艺术宫,你跟着我去过的。就是上海美术馆。还有就是说,你根本不关心最近有什么展览,更不要说让你买一本书了。

所以他们刚才说文化入侵,其实文化入侵也就那些浅层面的东西,是吧?灰太狼是我们中国的动画片,又不是外国的。

那个葫芦娃也是中国,但是我觉得不成功。就是半中国味半外国味,还是学很多外国的那种手法的。

我们中国这个动画,而且就说动画电影吧,本身也是学美国人才有的。对吧?

所以说,你如果做文化入侵的话,当初就不应该学。因为最早我们的是那个万氏兄弟,就是姓万的,家里四个孩子。老大老二是双胞胎,老三老四,南京人,从小就对这个美术感兴趣。那个时候爸爸妈妈总爱带他去看好莱坞的动画,就是米老鼠唐老鸭,他就特别奇怪。说怎么画的东西能动起来,他们也一直想让自己的画动起来,然后就不断的实现,拍了中国第一部动画广告,叫杨振华什么打字机,就是能动起来了。

但他们觉得就这么几分钟的时间太短了,要拍部大型的,很难成功。后来搞了一部,一直到现在这个拷贝还存在的,黑白的,大概一个多小时,就是叫《铁扇公主》。这是我们上海第一部大型动画片。但是呢,技巧上是可以的,人文思想上不行。他这个电影里面的沙僧是个结巴,为了搞笑嘛,这个就是对残疾人不尊重。然后它那个造型,孙悟空的造型也跟今天造型不一样,人瘦瘦的,但是当年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日本人还差一点要把万氏兄弟抓起来,因为他说他在讽刺日本侵华当时。好不容易这个动画片一直保留到今天。

49 年之后,这兄弟几个就成了我们中国动画电影的中坚人物,大闹天宫,金色的海螺、猪八戒吃西瓜、东郭先生。拍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剪纸。木偶片是陈波儿导演的,叫皇帝梦,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的。

第一部木偶片,因为木偶片的大家是另外一个人,他就一辈子研究这个中国木偶的,4几年就拍过一部大型的,以杨贵妃和唐明皇爱情为故事的《长恨歌》,那是很早了。

所以,人家那个时候没有说文化入侵,人家就老老实实的,通过这个载体,包括你们,我拿现代的载体宣传中国文化就是最好的办法,不要总是说(文化入侵)。我刚才说文化入侵的人,那真的要回去看一看自己家里面有多少东西都是文化入侵的产物。包括你现在网上购物。

你们谁家里有一套三国演义书的?你们有吗?然后还有一套三国演义的另外一个经典,就是三国演义连环画 60 本一套的,你们有吗?你们也没有。你们也说不出这套连环画的,前因后果你们都不知道,对吧?

因为这一套连环画最早是北京(先启动的),连环画在过去的这段时间,老百姓看不懂字啊,就看小人书嘛。实际上这个说法是污辱。小人书可一点不是小人,水平很高的那些画家,哪里是小人?程十发早年就是画这个的,你能说小人吗?一点都不是小人书,那可是大人也画不出来的。

后来四几年开始就觉得,传播文化,老百姓又不认字,那怎么办?就用连环画。北京最早搞了一个《水浒》。就请了一批名家画的《水浒》,20 多本。然后就是上海觉得,《水浒》被它出版了,那么还有一部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当中老百姓看的最多的,红楼梦的成就最高的,老百姓不爱看,三国演义是耳熟能详,谁不知道的?那就搞了这么一套连环画,一共 60 本。那个就是天花板级的,是当年最杰出的一批画家画的,一直到现在为止,不知印了多少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靠它赚钱,印一次赚一次钱。现在印了个版本是 32 开的大开本。大开本就像一本书这么大,他给我定价几十块钱,网上买 300 多块钱。

为什么?好呀,经典呀。一套 60 本,你们有几个买过的?我买了好几个版本,精装本、平装本,一直闲下来就在看。你不是不会买东西,你们就盯着这些什么文化入侵这些怪问题,应是老老实实的去看自己的东西的。

70 年代为什么国家成立了个叫古籍整理小组啊?古籍早在 60 年代在弯弯那里就开始了,就是古代的典籍,老百姓看不懂,用现在文翻出来,60 年代台湾就开始搞了,我们中国是 70 年开始搞。那你们买过几本啊?那个王国志倒是买了好多《战国策》什么的,你们看过吗?没有呀。你说人家文化入侵,你们自己又不学。那套连环画。你们买过吗?没买。吃顿饭三四百块钱,连环画一百多元。你们有这个劲头,有吗?没有的。


沈巍记89:沈巍走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张扬“文化互鉴”

问:我觉得在您身上这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的是非常好的。

沈不对不对,你这个话说的不对,因为我们都是传统文化断层的这一代人。我也没说传统文化多伟大。但我们肯定是断层的,因为我们不是从小就开始学这些东西的,而且都是学的一知半解。王国志那个时候买

了一本左传,他跟我说,老师,这个左传跟你的不一样。我说你这个左传首先根本就不知道左传的结构。左传有结构的呀,一开始它是以鲁国的国王的名字年号,就是鲁,什么鲁哀公,那几年,然后下面一段一段的,他这个就摘一个故事。当然你不能知道左传究竟,左传的真面目,对吧?

我根本也是,只是我比你们更早的觉悟,就比如说聊斋,大多数人读聊斋,比如说聊斋故事,白话文的,那我说肯定不行,你读白话文的聊斋,永远都不能读懂聊斋。

那个聊斋是文言文写的,而且很美的文言文。用很精炼的文言文写的,当初这个天津人民出版社,心里想,水浒被你们画了,三国被你们画了,它就搞了一套聊斋连环画,也是经典,但是没出全,出了 80 多本。因为聊斋有 400 多个故事。

所以我希望文化入侵这四个字今后真的不要再出现了。现在网络时代,美美与共,大家共享人类的生活。说文化入侵,我说这个话怎么怎么来的?真是。一


沈巍记89:沈巍走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张扬“文化互鉴”

在新闻出版博物馆里面,是看不到文化入侵这个任何概念的存在空间的,我们只看到的是中国和世界文化一起共舞,迎来了近现代中国的全新面貌。


沈巍记89:沈巍走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张扬“文化互鉴”

而沈巍坚定地站在了这家新闻出版博物馆的主张和立场上面,并且用他寓庄于谐的语言把这家博物馆的库存解读得深入浅出,仿佛那些沉默的文字和图片都生动起来,灵动起来,行动起来,加入文化传播的宏大的阵营中来。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