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鸳水,京南后海丨“泉生活”的完整模样...
2025-11-08 0
老县城牌坊
周至县厚畛子镇地处秦岭腹地,被誉为西安的“世外桃源”,境内大半面积被秦岭主峰太白山所覆盖,最高海拔达三千多米,使它成了西安市海拔最高的镇,也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陕西旅游特色名镇。同时,厚畛子镇老县城村先后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西安市第一批传统村落。
厚畛子镇兼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森林覆盖率高达93%,是集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为一体的独特山区小镇。
“厚”与“畛”交织
见证千年古道往昔今日
厚畛子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山海经》中有“清姿之山,畛水出焉”之载,故而得名厚畛子;另一种说法是同傥骆古道有关,据《西安通览》载:“唐代因傥骆道上曾于此设堠,得名堠镇子,后演变为今名。”周至县厚畛子镇地处西安、宝鸡、汉中三市与周至、眉县、太白、洋县、佛坪五县交会处,素有“一脚踏五县”之称,老县城村的佛坪厅故城遗址集历史、文化、自然、人文于一体,保存较完整的石垒城墙也是全国唯一的高山石头城。
佛坪厅故城东门及城墙
清代石佛像
据史料记载,厚畛子镇老县城也叫佛坪厅,据说早前此处火灾频发,旱涝无常,后一农夫耕作时意外挖出两尊石佛,该地遂得名曰“佛爷坪”,又名“佛坪”,百姓以之为吉祥之意,遂大兴土木,建造殿宇,供奉石佛。后四方民众迁入,鼎盛时逾万人,一时古城繁华非凡。老县城有东门景阳门、西门丰乐门和南门延薰门三座城门和石头堆砌的城墙,城内有守备、司狱、文庙等官衙建筑,还有城隍庙、关帝庙、商号等民间建筑。据说盛极一时的佛坪厅两任县长均被土匪杀害,最后一任县长背着大印跑到了如今佛坪县所在地的袁家庄,留下一堆歪倒破败的石碑、石狮、石鼓、白云塔和三龙戏珠石板。1996年6月,佛坪厅故城被列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保护单位。
“佛坪厅故城建于道光五年(1825年),城内有东西主街一条,南北副街一条,城墙内面积约128亩,县衙门街分别设守备、把总、司狱、文帝庙等遗址建筑。”11月4日,周至县佛坪厅旧城文物管理所所长薛振龙介绍说。
在老县城村采访时记者看到,石头砌成的佛坪厅古城墙上绿苔斑驳,马道依稀可见,留下了岁月的痕迹;颇具南方建筑风格的“荣聚站”依然矗立街边,城隍庙、马王庙遗址以及白云塔等建筑仍不失百年前的恢宏与沧桑。“三龙戏珠浮雕和极其珍稀的朝天吼石刻等文物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极高。”薛振龙向记者介绍,“衙门前原来还有高大的照壁、华丽的牌楼,坚实的门楼及左右门房,衙门内依次排列着大堂、二堂和后堂,两边设三班,左右厢房、寝室、花园等,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建筑目前均已毁坏,只留下遗址和部分石碑;文物管理所院内碑廊展示着石刻、石碑共44件,尤其石刻造型非常精美,书法精湛,内容多记叙兴建修缮之功,不仅有正史、补史、存史之益,也是佛坪厅故城历史文化及书法艺术的宝库。”
据悉,佛坪厅故城也是秦岭傥骆古道的重要关口,见证了秦岭南北商贸往来与文化交融,留存有大量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千百年以来也见证了无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足迹,他们或由此前往汉中、成都,或从这里北上长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与沧桑变迁。
厚畛子山歌
原生态艺术的活化石
“夏季里来热茫茫,请到厚畛来乘凉,风景如画空气好,厚畛是个好地方……”“三月里是清明,表妹你听清,我昨年想你到如今,表妹喽,得下了相思病……”11月5日,在厚畛子镇钓鱼台村一处院落,厚畛子山歌传承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85岁的吴松君老人即兴唱起了山歌。
和记者聊起山歌,吴松君马上思路敏捷、话语颇多。据其讲,他青年时就爱听爱唱山歌,曾跟随多位山歌传承人学唱和表演:“那时候没有电视和广播,就是听山歌做活,我比较感兴趣。”厚畛子山歌多唱爱情,曾一度遭遇不敢唱,到后来的快要绝迹。“失传了是非常可惜的,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挖掘整理这个山歌。”多年来吴松君致力于教授年轻一代学习山歌,对流传民间的歌词及歌谱搜集、整理、挖掘,并著有《厚畛子原生态山歌》和《太白山山歌》,其内容包括劳动歌谣、爱情歌谣、民俗歌谣等。
“厚畛子山歌是周至山区群众在劳动生产中口头创作的歌曲,经一代代口耳相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艺术加工,是山区劳动人民的音乐艺术结晶,流行于周至厚畛子、王家河、沙梁子等山区镇。厚畛子山歌的曲调色彩最为鲜明,更接近自然语言形态,被称为原生态山歌。”周至县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刚介绍说。
采访时,吴松君告诉记者,厚畛子镇很多人祖籍并不是陕西,而是来自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地。“大家都是从各地迁徙而来,也许从小镇形成之日起也就酝酿着这里特有的山歌。你唱湖南民歌,我唱四川民歌,后来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大杂烩’,也就是厚畛子特有的民歌了。”据吴松君介绍,他自己会唱的山歌有二三百首,厚畛子山歌大多唱的都是爱情歌曲,大部分都是男女对唱的,细细品味这些歌词,透着旧社会婚姻不自由时青年男女对于爱情的渴望。除了爱情歌曲外,还有很多婚丧嫁娶时唱的风俗歌曲,例如姑娘出嫁唱哭嫁歌,老人去世唱孝歌。
11月5日,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厚畛子山歌大致分为“山歌号子”(又称“拉号子”“吼号子”)、“山歌调子”(又称“调子”)、“通山歌”(又称“茅山歌”“草歌子”“姐儿歌”等)、“锣鼓草”以及风俗歌曲五类。为了挖掘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周至县文化部门先后十余次组织相关干部深入厚畛子,完成了厚畛子山歌记谱工作,出版了周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厚畛子山歌》。同时,厚畛子镇也编辑出版了《厚畛子山歌专辑》一书,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创造了条件。此外,县上还抢救性录制了《风吹麦落遍地黄》《厚畛子是个好地方》等独唱、对唱、合唱歌曲近百首,增强了非遗的保护、保存工作实效,2009年厚畛子山歌被列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一步就是助力成立厚畛子原生态山歌协会,推进传习所建设与正式授牌;针对传承断层问题,精准挖掘培育青年骨干与青少年传承人,夯实代际传承基础。”王刚说。
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荣聚站”
村民边玉红夫妇正在采收山茱萸
“农文旅+”多元化产业
山区群众迈上致富新赛道
“树上是山茱萸,林下是猪苓,这一季下来能有个七八万元的收成嘞。”11月4日,厚畛子镇花耳坪村边玉红夫妇正在忙碌着采收成熟的山茱萸。花耳坪村先后获得2022年陕西省周至山茱萸科技示范基地、2023年陕西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殊荣。“村上主导产业是山茱萸、猪苓、黄精等中药材种植,大力发展农家乐及中蜂养殖,2024年人均收入达到了3万元。”花耳坪村党支部书记贾清宏介绍说。
作为“中国山茱萸之乡”,周至县地处秦岭北麓,植被丰富,气候温润,既是关中平原最典型的富水区也是山茱萸生长的优生区。“山茱萸作为中药材,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尤其是厚畛子山茱萸色鲜、个大、皮厚、味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功能成分,素有‘红衣仙子’美誉。据《周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时花耳坪村村民就开始引种山茱萸,并用于药膳药疗,花耳坪村至今还保留着500多株国内最古老的山茱萸古树群,平均树龄都在160年,被中医学界誉为药用植物中的‘活化石’。”周至县厚畛子镇政府干部王妮娜介绍说。
11月4日下午,天空飘起星星点点的雪花,漫步在秦岭腹地海拔1700多米的老县城村,篱笆农家、鸡犬相闻,老建筑、古城墙等历史遗迹随处可见,厚重的生态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村里以旅游业为主,农家乐18户,带动就业36人,2025年农家乐总接待量达1.5万余人次,户平均收入6万元;土猪、中蜂养殖业产值约46万元,土豆种植80余亩产量约20万斤,山茱萸种植约300亩,全村人均年收入2.53万元。”老县城村党支部书记王平说。据介绍,厚畛子镇境内有太白雪顶、古道遗韵、飞瀑幽潭、云山天关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传统古村落老县城的历史资源,千年玉兰、万亩山茱萸花海等农文旅资源,不断培育壮大文旅康养、精品民宿、生态产业等,做足秦岭保护、乡村振兴、文旅康养“三篇文章”,擦亮“人间何必觅仙境,秦岭深处厚畛子”农文旅品牌,全镇生态旅游产业从业人数达500余人,年均接待旅游总人数5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约500万元,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集群和高山花海景观,老县城村等传统村落实现旅游增收,村民人均月收入超6000元,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之路。截至2024年底,全镇山茱萸种植总面积1.03万亩,年总产量50万公斤总产值1700余万元,猪苓、芍药等中药材年总产值近400万元。
11月5日,周至县厚畛子镇人大主席陈鹏魁告诉记者:“目前厚畛子镇围绕区域特色,已经形成‘一坪、一谷、一梁、一城’负氧离子健康文旅路线,打造休闲周末旅游圈。以2025西安赏花季暨春游周至好风光系列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挖掘独特历史文化、佛坪厅历史遗迹、山水特色景观等旅游特色,举办听市级非遗山歌、品山区特色美食、观百年山茱萸花海、赏千年‘玉兰’古树等农文旅主题推介活动,吸引周边地区游客,带动旅游经济持续攀升,进一步激活了土蜂蜜、黑猪肉等土特产销售市场,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农文旅产业蝶变,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旅游+农业、旅游+研学、旅游+中医药、旅游+康养等农文旅品牌和康复养生旅游路线拓宽民生致富新渠道。”
文/图 记者 张红中
记者手记
厚畛子山歌惹人醉
厚畛子、老县城、世外桃源……当汽车行驶在108国道秦岭段崎岖山路时,记者脑海里不时蹦出这些字眼。
厚畛子,对于我来说,陌生而又新奇。前些年在陕南汉中驻站,坐班车多次从佛坪回西安,途经一个路口,有人说从这沟里进去是“佛坪老县城”。后来身边还有搞摄影的、搞书画的朋友,也都长期致力老县城的拍摄和宣传推介,而我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直到此次陕西名镇行主题采访启动。
厚畛子山歌据说有50多种旋律和韵调,采访中听着吴松君老人的唱腔、县文化馆干部的介绍,耳朵仿佛被美好的音符浸染,令人陶醉。
“厚畛子的山茱萸不愁销,都是外地客商上门来拉,也是乡亲们致富的钱串串!”村干部自豪地说。
厚畛子镇面临文物保护与秦岭生态维护以及引导村民致富的多重任务。老县城村的古建筑,如“荣聚站”、城门、庙宇等因自然灾害出现损毁,当地通过联合检察、文旅部门制定《傥骆古道保护工作机制》,推动文物修复与古树名木保护。同时,作为黑河水源地核心区,厚畛子镇坚持寓保护于开发理念,始终平衡着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这不能不说是利国利民的大功一件。
但愿,厚畛子山歌源远流长;
但愿,厚畛子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甜蜜!
记者 张红中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文章
每年10月下旬,是多坝沟胡杨峡胡杨的最佳观赏期。金黄色的胡杨,与周边沙山、溪流交织成色彩斑斓的景观,形成荒漠地带独特的生态画卷。 戈壁深处的酒泉...
2025-11-08 0
兰州市博物馆虽然建于上世纪80年代,大门却是一座如假包换的清代建筑——清时江西会馆的享殿铁柱宫,而博物馆选址也大有来头,原是明代白衣寺庙址所在,来到博...
2025-11-08 0
秋染故宫 余菊 摄晚秋时节,神州大地秋色斑斓,美景如画。大六安摄影师跨越山河万里,用镜头定格大美中国好风光,每一帧画面都赏心悦目而令人神往。一起来欣赏...
2025-11-0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