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这个冬天,去泡“野汤子”!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8日 11:22 1 cc

“中国温泉之乡”新疆温泉县地热资源丰富,分布着许多自涌量大的温泉。从户外简陋的“野汤子”,到粗放经营的“温泉澡堂”,再到发展定位高端的温泉度假酒店以及免费向群众开放的“惠民温泉”,温泉县的温泉数十年间三度换代,折射出这座西部小城以“温泉经济”为代表的文旅产业之变。


“野汤子”


温泉县行政上隶属于新疆西北部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当地人使用温泉的历史已难以考证,但说起“天泉”“仙泉”“圣泉”3处温泉,几乎家喻户晓。在热乎的温泉水里泡过、玩过,几乎是各民族群众的共同记忆。

一名土生土长的温泉县居民告诉半月谈记者,“天、仙、圣”3处温泉都在野外。很久之前,人们就在泉眼附近挖出池子,再用石头在池子四周砌筑简易围墙,这便成了县里第一代温泉,俗称“野汤子”。由于常年在寒冷的山区转场放牧,很多牧民患有风湿、关节炎,他们认为滚烫的温泉能缓解病痛,有治疗功能。

半月谈记者曾有幸在天山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涧附近,体验过比较原始的温泉。人们使用这种原始温泉时,通常要事先清洗干净身体,进入温泉后便不能使用洗发露、沐浴液等化学制品。不同于现代化的温泉泡池,这些原始温泉没有水处理系统,人们使用后的温泉水将重新回到自然界。


“温泉澡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温泉水的经济价值才得到重视。温泉县的旅游发展,带动“温泉澡堂”盛行。

这种澡堂子都建在泉眼附近,用不长的管子将温泉水引到各个池子。最初就是简易的板房,木头顶,水泥砌筑的池子,收费从一开始的2元到3元,慢慢涨到30多元。到2000年初,县里开始有第一家铺瓷砖、设单间的高级温泉澡堂,人们甚至开始盖楼房,尝试把温泉和住宿结合,算得上第二代温泉。

这个冬天,去泡“野汤子”!

游客在温泉国家湿地公园雪莲花美容汤体验温泉 陈朔 摄


但在当时,温泉县乃至它所在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旅游业规模仍然很有限,温泉经济还谈不上辐射带动作用。


“惠民温泉”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最近十年,新疆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各领域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这为温泉旅游业插上了腾飞翅膀。

2016年前后,有专家在温泉县勘测后发现,仅县城旁的“圣泉”,一天的自涌量就达到1.14万立方米。在政府建起温泉管网后,县城的酒店不仅把温泉水通到了一楼的公共泡池,还通到了楼上客房的浴缸里。为了让住客饱览优美的湿地、草原和更远处的山景,一些温泉酒店还设计了巨大的落地窗。

在县城景观最美的湿地广场,温泉县正式开放了第一座“惠民温泉”——莲池温泉。当和煦的日光洒满广场时,这里总会聚集大量享受温泉的人们:穿着军绿色羊皮大衣的老人、举着丝巾拍照的游客、追逐打闹着为野鸭投食的儿童……

半月谈记者见到温泉县居民库丽木汗·巴特尔时,她正带着年幼的女儿一起坐在池边,一边眯着眼睛沐浴着日光,一边用热乎乎的温泉水泡脚。“这里风光最好,真是在雪山脚下泡温泉,之前看别人发朋友圈,我还纳闷这是不是真的。”库丽木汗高兴地说。

“温泉经济”的蝶变,还带动一众产业兴起:民宿业、康养业加快布局,自驾游、冰雪游热度不减,甚至连县城冬季供暖也用上了滚烫的温泉水。


半月谈记者:张晓龙

原标题:《热气腾腾——泡出来的“温暖经济”》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11期内容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