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都市车界|“李逵”还是“李鬼”?北汽集团澄清“212越野车翻车事件”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12日 09:52 1 admin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雪

近日,一辆车身清晰标注“212”标识的汽车在爬坡时发生侧翻,导致车辆A柱严重变形。事故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随之而来的并非仅是对于越野安全的常规讨论,更有大量媒体与网友将质疑的矛头指向了“北汽212”“北京越野212”等车型,引发了对其产品质量的广泛关注。

都市车界|“李逵”还是“李鬼”?北汽集团澄清“212越野车翻车事件”

涉事车型非北汽制造

品牌混淆需警惕

面对汹涌的舆论,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BAIC)于10月5日迅速发布了一份措辞严厉的澄清声明。声明中明确指出:涉事车辆实为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简称BAW)于2024年推出的产品,与北汽集团及其旗下的“北京越野”品牌毫无关联。北汽集团进一步强调,BAW现隶属于山东魏桥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股权或产权关系。

都市车界|“李逵”还是“李鬼”?北汽集团澄清“212越野车翻车事件”

这已非北汽集团首次就此划清界限。早在2024年6月,北汽集团就曾发布声明,直指BAW在其产品、宣传及子公司名称上,持续使用北汽集团所拥有的“北京”“北京汽车”“北汽”等商标与字号,并频繁提及“井冈山”“212”等承载着北京汽车工业深厚历史的元素。

BAW历史溯源

从国有到民营的转型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BAW的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北京汽车制造厂,曾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先驱之一。1958年,朱德亲笔题写厂名,奠定了其行业地位。作为“越野世家”,BAW曾研制出新中国第一代“井冈山”牌军用重型机器脚踏车及经典车型BJ212,为北京汽车工业写下辉煌篇章。

然而,随着企业改制,BAW与北汽集团逐渐分道扬镳。关键转折点发生于2015年:北汽集团将所持BAW股权全部转让给富路集团,彻底剥离关系,BAW成为独立民营企业。此后,BAW总部从北京迁至青岛,并于2023年由魏桥创业集团控股,开启全新发展阶段。2024年,BAW推出全新品牌212,主打硬派越野车型,并宣布进军MPV领域,旗下锐胜汽车于2025年9月以独立品牌身份亮相,成为国内首个专注MPV的品牌。

品牌遗产的“名”与“实”之辨

这场由翻车事故引发的品牌“正名”之战,暴露出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与兼并重组过程中遗留的深层次问题。

一方面,对于北汽集团而言,旗下“北京越野”品牌经过多年经营,已建立起专业的市场形象。面对BAW持续使用历史IP可能带来的品牌稀释和声誉风险,其屡次发布澄清声明是维护自身品牌资产、避免消费者误判的必要之举。这体现了在市场环境中,企业对品牌清晰度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对于现在的BAW而言,拥有“北京汽车制造厂”的法人名称和使用“212”等经典车型代号的权利,似乎是其继承的“历史遗产”。如何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前提下,合法合规地利用这份历史积淀进行创新与发展,是其需要面对的课题。然而,当这种历史关联导致消费者产生严重混淆,甚至因他方产品问题而误伤自身声誉时,BAW的品牌策略是否得当,值得商榷。

对于市场和消费者,这场风波更是一次警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名称、品牌历史与实际控制关系可能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有必要拨开营销宣传的迷雾,深入了解产品背后的实际生产主体、技术来源与服务体系,避免因“同名不同企”而权益受损。

归根结底,企业的长远发展最终依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安全可靠的技术与真诚的服务,而非仅仅是对历史光环的消费。翻车事故本身是一次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的考验,而由此引发的品牌归属之辩,则是对整个行业如何厘清历史、规范发展、诚信经营的一次更深层次的拷问。当“212”不再仅仅是一个情怀代码,而成为市场辨识的焦点时,谁才能真正承载起这份历史的重量,答案终究要由市场和时间来检验。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