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崇文老地标重张后迎来首个暑假:好久不见,花市书店!

排行榜 2025年07月07日 00:50 1 cc

邻近东城区西花市大街西口,与读者阔别近两年的花市新华书店,即将迎来重新亮相后的首个暑假,这也将是书店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走,去书店去!”这座建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新华书店,曾经是多少老崇文区孩子最熟悉的地方。这个周末,不少老街坊带着马上进入暑假的孩子甚至孙辈,重新走进了这处熟悉的“文化地标”。

这座建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新华书店有着老读者年少时的回忆:这里有做不完的教辅练习,也有安静快乐的阅读时光。如今,旧貌换新颜的空间里,引进了年轻化的文创与活动,让老书店焕发新生机。许多老读者刚迈进书店大门,就忍不住惊呼这里的变化,各类感叹里,他们也在与记忆中的老朋友再次打了个招呼:好久不见,花市书店。

崇文老地标重张后迎来首个暑假:好久不见,花市书店!

东城区西花市大街西口,与读者阔别近两年的花市新华书店于近日重新亮相。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探访

暑假即将开启,老街坊带孩子走进新书店

“嚯,大变样儿了啊!”7月6日,北京市中小学转天就要进入“暑假时间”,过了中午饭点儿,走进花市书店的读者一下子多了起来。刚进大门,还没往前走几步,就有老读者忍不住发出感叹,书店大门的位置一如往昔,但装潢装饰已经是另一番模样。

曾经能够把书店一层码得满满当当的书墙与书架,现在挪出了不小的空间,把位置让给了更受年轻人青睐的各类文创,也让整个一层的视野更加通透敞亮。但新书和畅销书籍仍然牢牢把控着一层的“C位”,精选的社科文史、法律经济等各类书籍分布在四周。

“一层的空间没有原来大了。”熟悉书店的老读者回忆,曾经的花市书店一层有如今的两倍大小,书架码放得一眼望不到头,“但现在也挺好,多了小型的花店和座椅,年轻化了,也更时尚了。”

重新亮相的书店一改传统书店风格,装饰装潢更加温馨。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走上二层,这里是小朋友和学生们的专属区域。童书琳琅满目,各阶段教辅分类码好。在老读者看来,即便整个书店的装潢和风格已经与从前大不一样,可走上二层,还是能感到一些熟悉的“配方”与“味道”。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周末走入书店的读者多为年轻家庭,尤其是孩子们在读者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冯女士就是带着孩子专程而来,“原来我上学的时候就在这里买教辅,带孩子来,就是想让她看看妈妈上学读书时候常去的书店。当时书店一层人比较多,二层整层都是课本和教辅,跟现在的布局很像。”

冯女士说自己从小在老崇文长大,还是上周刷到了花市书店重新营业的消息,所以特地带孩子过来转转,“当初停业的时候还以为书店要撤店呢,有点遗憾。现在重新开门,新装修,老位置,一说是‘花市书店’,就觉得倍儿亲切。”

回忆

小时候,我与这里曾有“爱恨情仇”

曾在老崇文区长大的居民,少有人会不知道“花市新华书店”的大名。事实上,这所建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书店,已经陪伴老南城人走过半个世纪,历经三代人,它如同记忆中的坐标,承载着太多街坊和读者的年少回忆。

如今早过而立之年的傅先生记得,二十多年前,家长一说起花市新华书店,自己就有点犯怵,“当时对我来说,这里是教辅、卷子的代名词。每次我考试不理想,我妈总得来带我淘几套卷子,给我‘加餐’。”他记忆里,那时候的书店二层灯还是冷白光,远没有现在的暖黄色温馨自然。走上楼来,都是来买学习配套材料的孩子和家长,“大人们皱着眉头在那儿挑着,大多数孩子和我一样,都是大气儿都不敢出。”

然而,这座教辅齐全的书店,也是傅先生儿时的“救星”,“到了寒暑假,老师留作业时,会特地把练习册最后的答案撕走。每到快开学时,我和同学就会直奔这儿来,找对应的练习册翻答案页。”

书店二层,各类教辅分类整齐码放。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不只是二层的教辅专区,傅先生记得,自己小时候假期的许多时光也是在花市书店度过的,“初中时,许多科幻小说是在花市书店里‘补完’的,那时候一待就是大半天。”当然,他说自己也拿书店“打过幌子”,周末和同学出去玩儿,家长一问起来,自己就会说“去花市书店了”。一听去书店,老妈就会很放心。

傅先生说,这是他与花市书店曾经的“爱恨情仇”。在成长的大多数时间里,这所书店更像是个“特别靠谱的朋友”:学习不好的时候,它帮你,想消遣偷懒的时候,它也帮你。

“靠谱”,是很多老崇文学生的共同评价。家住东花市大街的小李记得,从小学到高中,一有了推荐的书目或者要单买的配套教材,老师都会提醒说“去花市(书店)看看”,“因为老师都这么说,所以我打小就觉得这书店,‘靠得住’。”

小李告诉记者,在他上学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普及,线上的书店商城也远没有现在便利,家门口的小书店货品不全,像西单、王府井图书大厦这样的大店离家又远,所以花市新华书店就成了南城读者和学生们家门口的“首选之地”。

小李说,直到后来,他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和朋友逛街聊天,偶尔还是会回来逛逛崇文门商圈,“一说在哪儿碰头,我们第一反应都是‘书店’。” 时光流转,商圈风貌或许更迭,但对傅先生和小李这样的老读者而言,花市书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书店功能,“它不仅是买书的地方,更是承载集体记忆的容器。”小李说。

新篇

引文创进驻,也让年轻人回归实体书店

从2023年夏天,贴出整体装修改造的告示通知,到今年5月16日正式对外恢复营业,花市新华书店的改造历时近两年。再度回归到读者面前时,这里一改传统新华书店的红色门面,把老街坊们最熟悉的“花市书店”放在门头,只在右上角标注了其“新华书店”的“身份”。

书店专属的印章,有熟悉的花市书店门头,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打卡。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有老读者在书店的意见册写下留言:打从门前走过时看到的,以为是家新店,进店问了工作人员,方知还是原来的“新华书店”,恭喜咱书店正式重新开业了。

店长梁永兴告诉新京报记者,近两个月来,每天都有不少老街坊带着孩子甚至孙辈回到书店,寻找从前的回忆;也有不少年轻人来打卡拍照,体验传统书店改造后的新面貌、新环境。梁永兴说,虽然当下书店的使用面积、陈列面积较之前有了缩减,但书店也在积极引流新的业态、活动和服务,给读者和市民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

书店内收银台周围有各种主题的文创产品。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改造后的书店,不仅为市民和读者提供了专门的自习区域,也会在每个周末举办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针对不同读者可能暂时因为陈列有限而无法满足的阅读需求,书店也特别准备了登记本。“希望读者也能将他们需要的书籍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力提供帮助。”梁永兴说。

记者也注意到,相比于其他新华书店,花市书店内文创产品更多,其中可体验的产品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梁永兴解释,经过改造后,当前的花市书店是北京新华书店门店中唯一的中型门店,这不仅意味着这里有比小型门店更丰富的图书品类,还会精选更多文创类产品与读者见面,“特别是改造后,我们计划将这里打造为中型的旗舰店,文创产品可以做到一个月一上新,让进店的消费者更有新鲜感。”他还提到,无论是否喜欢读书,文创产品都能让市民更多地走进实体书店,来此感受文化氛围。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贾宁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