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明日入伏,该如何“躲伏”?早了解

排行榜 2025年07月20日 05:52 1 admin

“夏至三庚便数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天干“庚日”,就是夏季乃至一年最炎热时段的开始,民间把这段时间称之为“三伏天”。明日7月20日,农历六月廿六,干支纪日为“庚寅日”,意味着我们将在这天正式入伏,即迎来三伏天开始的日子。今年三伏天的具体时间为7月20日至8月18日,虽说今年三伏天仅有30天,但并不能代表天气就会凉快,出门在外仍要做好防暑防晒措施。

“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明日入伏,该如何“躲伏”?早了解

今年的入伏不一般,属于“晚入伏”。入伏的时间由于需要根据节气和干支历法推算,所以每年的入伏时间就会不同,一般来说,每年夏至后的21天至31天之间就是入伏的时间段,根据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如果入伏的时间在夏至交节后的25天内,那么称为“早入伏”;如果入伏的时间在夏至交节后的25天之后,则为“晚入伏”。今年夏至的时间为6月21日,可以看出入伏是在夏至交节后的第30天,因此今年是一个“晚入伏”。

老话说“早入伏把扇丢,晚入伏热死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入伏的时间比较早,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三伏天会比较凉爽,甚至用来纳凉避暑都用不到了,这样的天气虽说会降低人们中暑的情况,但会导致作物的积温不足,从而影响其生长;相反,如果入伏的时间比较晚,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三伏天会比较炎热,虽说这样的天气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要注意做好农田的浇灌工作,以免出现“高温伏旱”的情况,而且在这样的天气下,防暑工作更不能掉以轻心。

当然,以上提到的“把扇丢”和“热死牛”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只为突出三伏天“凉爽”和“炎热”的气候特点。

“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明日入伏,该如何“躲伏”?早了解

明日入伏,这不仅代表着我们即将进入三伏天,更意味着夏季气候将迎来关键的转折,因此入伏这天的习俗有很多,例如贴三伏贴、吃伏羊、晒伏姜、吃饺子等,除此之外,在我国民间还有“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的说法,说的就是入伏这天要适当的“躲一躲”,其中“躲”指的就是“躲伏”的习俗,那么什么是躲伏呢?该如何“躲伏”?我们赶紧了解一下吧。

“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明日入伏,该如何“躲伏”?早了解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躲伏”?

躲伏,顾名思义就是躲避伏天的暑热。对此《史记正义》中提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在春秋时期,秦德公二年夏天热得厉害,人们担心谷库受热生出飞虫,也怕天气太热生病,便把要解毒的酷热日子称为伏日,人们还会通过吃绿豆、苦味食物等来攘解热毒。从这时候起,“躲伏”的观念就慢慢形成了。

躲伏的习俗在汉代就十分盛行。汉代长安每到伏日,家家户户都会紧闭大门,躲避外界的炎热。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先进的纳凉避暑设备,如空调、风扇等,因此古人认为躲在家里,关上大门,就能把暑气挡在外面。并且,汉代官府还颁布过避暑令,规定伏日放假,让大家在家休息,躲避暑热。因此,每当入伏后,古人要不就是闭门不出,要不就会在风亭水榭、树荫池边等凉快地方纳凉,或者搭个凉棚,召集亲朋好友,一起聊天、喝茶,消磨这炎热的时光。

“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明日入伏,该如何“躲伏”?早了解

该如何“躲伏”呢?

俗话说“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进入三伏天后,天气逐渐炎热,但这个时候并不是说让人长时间躺在床上吹空调或者吹风扇,“躲伏”其实就是躲避伏天的6种邪气。

“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明日入伏,该如何“躲伏”?早了解

一、躲“暑气”

躲伏,首先要躲的就是暑气,随着进入三伏天,天气愈发炎热,此时人体毛孔大开,暑邪就容易趁虚而入,让人感到头晕、乏力、没胃口,甚至还会出现中暑的情况。特别是入伏后的中午,太阳直射,自然界的暑气更是旺盛,这时候就要避免出门闲逛,更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入伏后白天长,晚上可以稍微晚点睡,但别熬夜;早上早点起,趁着凉快干点活。中午最热的时候,睡个午觉,养养精神,也能避开暑气的锋芒,或者吃点凉性的东西降降温,但别太贪凉,例如绿豆、苦瓜、冬瓜都是消暑的好食材,煮碗绿豆汤,炒盘苦瓜,既能解渴,又能去暑。

“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明日入伏,该如何“躲伏”?早了解

二、躲“寒气”

进入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往外发散,浮于体表,体内阳气相对不足。这时候要是贪凉,例如吃过多的冰糕冷饮,长时间吹空调风扇等,就会让寒气钻进身体,就像给原本就“火力不足”的炉子泼冷水,从而损伤阳气。并且入伏后,人体毛孔大开,就像一扇扇敞开的门,寒气更容易趁虚而入。一旦寒气在体内积聚,就会引发各种不适,比如关节疼痛、腹痛腹泻、感冒咳嗽等。

在古人看来,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给身体提供温暖和能量。入伏后如果不注意躲避寒气,阳气受损,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因此“躲伏”还要注意躲避寒气,该怎么躲?

入伏后,虽然天气热,但也不能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更不能让空调直吹身体。空调吹出的冷风,就是寒气的一种。如果必须在空调房,最好穿件薄外套,保护好肩膀、膝盖等容易受寒的部位。并且还要注意出汗时不要洗澡,更不要洗冷水澡,可以适当喝一些姜汤或者晚上泡泡脚,以便驱除身体的寒气。

“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明日入伏,该如何“躲伏”?早了解

三、躲“湿气”

入伏后,随着降雨的增多,天气会出现又闷又热的情况,出门在外仿佛“蒸桑拿”一样,民间也把这样的天气称为“桑拿天”。入伏后,自然界湿度大,人体也容易受影响。湿气一旦进入人体就很难甩掉,它不仅会阻碍气血的运行,还会让身体各部位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人就容易感觉累、没精神。特别在炎热的天气中,人体阳气外浮,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湿气更容易趁虚而入,损伤脾胃。

入伏后就要注重生活环境的干燥,建议经常开窗通风,让家中空气流通,减少室内湿气,而且还要避免坐一些潮湿的木制座椅,以及吃一些油腻的东西,可以适当运动,从而促进身体气血运行,加快新陈代谢,让湿气随着汗液排出体外。但要注意,不要在炎热的中午运动,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散散步、打打太极拳,运动强度也不用太大,微微出汗即可。

“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明日入伏,该如何“躲伏”?早了解

四、躲“燥气”

入伏后,外界的天气炎热,人体的心火容易亢奋,心火一旺,人就会被燥气所困扰,特别情绪就会变得急躁、易怒。并且,在炎热的天气中,体表的血管扩张,血液会更多地流向体表,使得大脑和内脏的供血相对减少,这样一来,身人就会感觉不舒服,进而更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

所谓“心静自然凉”,进入伏天后,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入伏后,如果心情感到浮躁,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让自己的心慢慢静下来。也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自己放松身心,排除烦躁的情绪。除此之外,中午还可以适当午睡一会儿,哪怕只是闭目养神十几分钟,也能让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从而缓解烦躁的情绪。

“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明日入伏,该如何“躲伏”?早了解

五、躲“火气”

入伏后,天气炎热,自然界阳气最盛,人体阳气也浮于体表,体内就会相对虚寒。但此时外界热邪盛行,容易侵袭人体,与体内阳气相搏,就会导致阴阳失衡,火热内生。而且,入伏后出汗增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身体会处于缺水状态,津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也会导致上火,出现嘴里长溃疡、嗓子疼等情况,这就是身体受到了火气的影响。

入伏以后,在饮食上就要特别注意,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体内的火气。《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暑、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苦瓜、黄瓜、冬瓜、西瓜、绿豆、百合等。还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遵循“少量多次”的饮水原则,不是等口渴了才喝水,而是要每小时喝上100毫升至200毫升,这样才能让身体更好的吸收并利用水分。

“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明日入伏,该如何“躲伏”?早了解

六、躲“毒气”

入伏后,气温高、湿度大,这样的环境就像给细菌、病毒搭建了一个“温床”,它们会更加活跃。而且,高温会让一些有害气体挥发得更快,比如垃圾堆、污水沟散发出来的臭气,这些气体里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吸入人体很容易引发呼吸道不适。除此之外,三伏天也是毒虫的活跃期,很多毒虫都会在这时候苏醒。

入伏后,尽量避免去一些树木茂密的树林,以免受到一些毒虫的叮咬。其次,要养成勤洗手、常洗澡的好习惯,保持皮肤的清洁。同时,要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防止病从口入。最后,尽量少去垃圾场、化工厂、建筑工地等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以此避免受到毒虫、病毒的侵扰。

“入伏要躲伏,不能床上躺”,明日入伏,该如何“躲伏”?早了解

综上所述,入伏要“躲伏”,这是古人顺应气候变化的一种生活智慧。“躲伏”并不是让大家躺在床上吹空调,而是要注意躲避三伏天“暑、寒、湿、燥、火、毒”六种“暑邪”,并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此平安舒服的度过三伏天。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