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花60亿建安徽版“兵马俑”!游客:一股“山寨味”,像文化骗子?

排行榜 2025年07月22日 20:50 1 cc

不是吧?在安徽也能看兵马俑,还能看到秦始皇他老人家在这里“检阅部队”?

花60亿建安徽版“兵马俑”!游客:一股“山寨味”,像文化骗子?

好家伙,这事儿还真不是开玩笑的。

位于安徽太湖县的山坡上,秦始皇正叉着腰“训话”。

两千多年前他老人家埋在地下的兵马俑,居然集体“搬家”到了皖南,还被他本人亲自检阅——这场景让刚从西安回来的游客杨女士差点笑喷:“兵马俑坑怎么露天了?秦始皇的脸怎么像村口庙里的财神爷?”

花60亿建安徽版“兵马俑”!游客:一股“山寨味”,像文化骗子?

你敢信?这个看起来一股子“山寨味”的兵马俑,竟然耗资60个亿。

有人甚至发出质疑:“这怎么看着像文化骗子”?

一、当兵马俑成了“露天大排档”

去现场瞅过的人都知道,安庆这堆兵马俑跟西安的比,简直像拼多多9.9包邮款。

人家西安的兵马俑在恒温恒湿的展厅里躺着,每个陶俑的脸都独一无二,连发丝纹路都清晰;

花60亿建安徽版“兵马俑”!游客:一股“山寨味”,像文化骗子?

安庆的直接扔在露天地里,风吹日晒得裂了缝,千把个陶俑长得跟多胞胎似的,表情比银行柜员还僵硬。

更绝的是那个秦始皇雕像。

西安的兵马俑坑压根没这尊“老板”,安庆却让他老人家站在高台上,右手往前一挥,活像菜市场摊主在喊“便宜卖了”。

景区还特地带感,给雕像配了循环播放的“训话录音”,有游客录下来发抖音,配文“秦始皇看了都得连夜写差评”。

景区负责人倒是理直气壮:“我们这是艺术创作!”可秦陵博物院的专家不买账,2017年就发过声明,说这涉嫌侵权。

结果人家反手给雕像加了个披风,说“这是我们理解的秦始皇”,活脱脱把文化争议变成了行为艺术。

二、全中国都在“抄作业”,抄得还不如小学生

花60亿建安徽版“兵马俑”!游客:一股“山寨味”,像文化骗子?

安庆这事儿不算新鲜。

国内景区早就把“抄作业”玩成了产业链:河北石家庄抄了个狮身人面像,被埃及大使馆找上门;

南昌仿了段长城,游客上去走三步就看见“前方施工”;

最绝的是江苏某景区,把埃菲尔铁塔和故宫角楼堆一块儿,美其名曰“中西合璧”。

这些仿品大多有个共同特点:只抄样子,不抄灵魂。

西安兵马俑的陶俑,胳膊腿都是可拆卸的,身上还刻着工匠名字(相当于古代的质量追溯系统);

花60亿建安徽版“兵马俑”!游客:一股“山寨味”,像文化骗子?

安庆的直接用水泥糊出来,别说刻字了,连陶俑的甲片都糊成了一坨。

就这,景区还敢收120块钱门票,竟然跟西安兵马俑的票价一样。也不知是哪来的自信。

为啥景区爱干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懒。

开发个原创景点要请专家、做调研、砸钱营销,抄个现成的多省事。

就像有的家长懒得教孩子写作文,直接让抄范文,还美其名曰“借鉴”。可游客又不傻,谁愿意花钱看个“错别字连篇的范文”?

三、真文物和仿制品,差的不止是手艺

花60亿建安徽版“兵马俑”!游客:一股“山寨味”,像文化骗子?

有人说:“管它是真的假的,能拍照就行。”这话听着没毛病,可细琢磨就不对劲。

去西安看兵马俑,你能看到陶俑身上残留的彩绘,能听导游讲“千人千面”背后的征兵制度,能在玻璃展柜前想象两千年前工匠的体温;

在安庆看仿制品,你只能对着粗糙的水泥疙瘩想:“这玩意儿下雨天会不会化了?”

这就像吃火锅,西安的是老铜锅涮手切羊肉,讲究的是百年老汤;

安庆的是方便面料包煮冻丸子,能填饱肚子,但别谈什么风味。

真文物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好看”,它身上的每道裂痕、每个刻痕,都是历史留下的密码。

仿制品抄得再像,也只是个没有密码的空壳子。

但话说又回来,仿制品也不是一无是处。

有个安徽老乡说得实在:“这辈子可能没机会去西安,在这儿看个仿的,也算知道兵马俑长啥样了。”这话戳中了痛点——全国14亿人,能亲眼见过兵马俑真品的恐怕不足10%吧。

仿制品要是能老老实实当个“文化教具”,标明“此为仿品,真品在西安”,倒也算积德。

四、别光“抄作业”,得学会自个儿写

其实仿制品也能做出彩。日本有个“明治村”,把全国各地的老建筑拆了搬过去,但不是简单堆着,而是让演员穿着和服演历史情景剧,游客能亲手做明治时期的糕点,这就把仿品变成了活的博物馆。

反观咱们某些景区,抄都抄不明白。

安庆的兵马俑完全可以搞点差异化:比如弄个“陶俑DIY区”,让游客自己捏个小兵马俑;

比如挂块牌子,对比真品和仿品的10处不同;

甚至可以请个历史老师,每天在秦始皇雕像前讲半小时“真假兵马俑”。

可他们偏不,就想着靠山寨博眼球,这就像学生抄作业还敢跟老师说“我这是创新”,不挨骂才怪。

五、结尾,我想再唠几句

咱们中国人总说“文化自信”,可自信不是单纯靠复制别人的宝贝撑起来的。西安的兵马俑之所以牛,是因为它是独一份的历史见证;

要是全国到处都是“安徽版”“江苏版”“广东版”等不同版本的兵马俑,那才是真的丢了文化的脸。

要是下次再去看仿制品,不妨问问自己:我是来拍照发朋友圈的,还是来真的想看看历史长啥样?想明白这个,就知道该给门票钱还是该转身走了。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今日互动】对于安徽版“兵马俑”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西安兵马俑##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到底有多火##西安旅游##陕西旅游##安徽旅游##安庆旅游##安徽头条##安徽同城##头条带你游西安##头条带你游安徽##头条带你游中国#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