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高台之高 | 荒漠中的水韵传奇

排行榜 2025年07月23日 17:00 1 admin

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23日电(杨艳敏 戴文昌)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戈壁深处,一片水域的喧天锣鼓声打破了荒漠的宁静。端午期间,甘肃张掖市高台县大湖湾波光粼粼的水面上,21支龙舟队如蛟龙戏水,在祁连山融雪滋养的湿地间劈波斩浪——这场持续近20年的端午盛会,让河西走廊中部的“沙区绿洲”成为全国“我们的节日·端午”六大主会场中最具地理反差感的存在。而这份“水韵”的背后,是高台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多年的坚守与成效。

高台之高 | 荒漠中的水韵传奇

图为五月端午,在高台大湖湾举行的龙舟赛。杨艳敏 摄

  荒漠中的水韵传奇:生态守护换来的绿洲生机

  高台县的独特,首先藏在它的地理基因与生态成果里。这座坐落在祁连山与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绿洲城市,曾面临着沙漠侵蚀、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近年来,高台县通过实施黑河湿地生态修复、祁连山生态保护治理等工程,让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湿地面积较十年前增加近万亩,植被覆盖率提升至38%,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在此停歇繁殖,黑河干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

  如今,南有祁连山冰川融水浸润,北依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黑河湿地的生态屏障让这片土地在干旱与湿润的交织中,孕育出“半城芦苇半城水”的奇观。正是这样的生态成效,让龙舟竞渡这一传统民俗在西北荒漠有了扎根的土壤。大湖湾作为黑河湿地的核心水域,夏季碧波荡漾、芦苇丛生,与周边戈壁、绿洲构成的独特景观,让每一届龙舟赛都成为“沙漠看龙舟”的奇景。参赛队员挥桨时,身后是经过治理后固定的沙丘轮廓,眼前是湿地的粼粼波光,这种刚柔并济的自然画卷,正是高台生态治理成果的生动写照。

  绿洲上的文化共生: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依托生态改善带来的独特自然环境,高台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连续近20年,这里以水为媒,让龙舟竞渡从单纯的体育赛事,生长为融合非遗体验、彩虹跑、文明集市的文化综合体。今年创新的“民俗体验+文化传承+文明实践”三位一体模式,更是让湿地湖畔成为多元文化共生的舞台:非遗市集上,传承人用本地植物染料制作传统布艺;文明集市里,志愿者讲解着黑河湿地的生态保护故事;彩虹跑的参与者穿梭在湿地步道,将活力身影印在芦苇荡与水鸟群之间。

  据高台县委书记张龙介绍,近20年来,依托“红色文化+民俗节庆”融合工程,各类文旅活动已吸引280万人次参与。这些活动始终紧扣“绿洲”特质——无论是在崇文楼广场展演的非遗节目,还是龙舟赛的主题设计,都融入了当地人对“水”的珍视与感恩。而这份感恩,正源于生态改善带来的发展底气:在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河西走廊,高台通过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措施,让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40%,既保障了湿地生态,也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水支撑”。

高台之高 | 荒漠中的水韵传奇

图为高台县大湖湾波光粼粼。杨艳敏 摄

  生态与文化的双向奔赴:绿色发展绘就幸福图景

  作为全国端午主会场之一,今年高台以“红色高台·龙腾端午”为主题,策划的17项活动处处可见生态与人文的交融。“粽香传古韵”演出中,演员服饰提取了祁连雪山、黑河碧波的色彩;“红韵传情”非遗展示里,传统编织技艺多用湿地芦苇为原料;就连直播带货的特产,也多是沙区绿洲培育的枸杞、红枣等耐旱作物,这些都是高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体现。

  张掖市委书记卢小亨所言的“创造性转化”,在高台得到生动诠释:这里没有江南水乡的天然优势,却通过生态治理将稀缺的水资源转化为文化IP;没有密集的人口基数,却依托沙漠绿洲的独特辨识度,让端午活动成为西北文旅的亮眼名片。当龙舟在湿地破浪时,划开的不仅是水面,更是荒漠与绿洲、传统与现代、生态保护与文化发展的和谐共生之路。

  如今的高台,大湖湾的龙舟鼓声与湿地公园的鸟鸣相和,非遗市集的烟火气与沙漠的辽阔感交织。这片绿洲上的端午盛会,早已超越了节庆本身,成为展现西北人民与自然共生智慧的窗口——在干旱与湿润的平衡中,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里,高台正以生态改善为笔、文化传承为墨,书写着属于沙海绿洲的幸福篇章。(完)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