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炸毁前的巴米扬大佛

排行榜 2025年07月23日 18:52 1 cc

2001年3月,巴米扬大佛被炸毁的悲惨遭遇牵动了世人的心。作为曾亲眼目睹过大佛风采的中国外交官,我的内心尤感沉痛。尽管时隔几十年,参观大佛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走进巴米扬

1957年8月,中国驻阿富汗使馆工作人员,由政务参赞康矛召带领驱车离开首都喀布尔,向西北方向行驶130多公里,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巴米扬,我们也有幸成为造访过此地的首批新中国游客。

炸毁前的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位于阿富汗中部巴米扬河谷,是兴都库什山的重要隘口。当时地图上虽有此名称,但实无市镇。

汽车七转八弯,总算找到了一座小旅馆。旅馆木质结构,蓝墙、白窗、红顶,在这荒山野地里也算得上标致了。匆匆洗了把脸,大家就急着要去逛景了。听店主说附近有个湖泊,我们决定去看看。

车行不多时,果然听到淙淙水声。再往前走,只见远处一道瀑布凌空而下。到了眼前,发现瀑布的水势虽大,但很宽,难道上面还有一道溪流?大家建议顺崖往前再走一段。

炸毁前的巴米扬大佛

在高山峻岭之上居然出现一潭高出地面、晶莹透彻、深不见底的净水,令人称奇。作者夫人正在湖旁休息。(图源:《潮头戏水三十年》)

车行不远,就发现这一到处泻水的高崖竟是个大圆环,借助树根和杂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攀上了几十米高的崖顶。放眼望去,只见面前是一个方圆约一平方公里的平湖,湖水深不见底、晶莹透彻,湛蓝如同宝石。蓄着这一潭净水的,正是我们看到的大圆环。


大佛早已被毁容

次日一早,我们便赶往巴米扬佛窟。抵达目的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山。山的正面已被削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穴,颇像中国的龙门石窟。

巴米扬大佛果然名不虚传。一个巨大的石窟里赫然耸立着一尊佛像,其高大首先就令人叹为观止。

炸毁前的巴米扬大佛

1957年时的巴米扬大佛,虽已遭破坏,轮廓依然清晰可见。在高大的佛像面前,使馆的一辆越野车的高度只能够到大佛的脚背。(图源:《潮头戏水三十年》)

我当时不知它的确切高度,但把头仰到极限,又倒退了几步才看到佛额。我们的越野车就停在大佛的脚下,车顶仅及大佛的脚面。推算起来,有十几层楼高。后来查阅资料方知,大佛高5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石雕立佛。

细加端详,大佛的造型相当精致。佛体的各个部位都很匀称,雕刻也很细腻,袈裟的衣边及皱襞清晰可见。圆拱深凹、轮廓整齐的佛龛衬托了佛祖的尊严,也为它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

炸毁前的巴米扬大佛

上世纪50年代的东侧巴米扬大佛

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佛像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整个面部都被削平。众所周知,佛的慈祥、圣洁和安详往往是从其面部神情得到反映的。这尊大佛却已被动过“手术”,根据“手术”平整的程度来判断,毁容完全是人为的。旁边另一尊较小的佛像也有同样的遭遇。

巴米扬大佛的右臂已断落,双腿支离破碎。不知是地震造成的灾难、风化的结果,还是人为的“杰作”。千年古佛如此残破,委实可惜。

那时的佛窟无人管理,整个巴米扬旅游点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富汗人是不会到此的。大佛脚下,只有几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当地少年在玩扔石头的游戏。他们捡起大佛身上剥落下来的石头,向大佛砸去,看谁把石头扔得最高。

在这里,外国游人极为罕见,我们只遇到过一对英国老夫妇。我请老先生解释一下,佛像何以都被动了“手术”。他说,在伊斯兰极端分子眼中,他们土地上的异教偶像都是不能容忍的。

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一度深受佛教文明的影响。这尊大佛据说建于公元5世纪,它和山上其他无数佛窟的出现,雄辩地说明当时香火之盛。无怪乎7世纪时中国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取经,路经阿富汗时,也曾慕名来巴米扬瞻仰大佛。

炸毁前的巴米扬大佛

作者和夫人合影于大佛前。从我们站立的地方,巴米扬佛窟的全貌可以一览无遗。(图源:《潮头戏水三十年》)

中阿两国的交往史可以追溯到更远的过去,两千余年的历史,留给后人的遗迹实在太少,但有关玄奘的一段,大佛完全可以做证。

星期一还要上班,我们不敢久留,照了几张相作为留念,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大佛,往回赶路了。车逐渐离去,巴米扬也在视野里不断变小。当时我只有一个心愿,但愿身处异域而今受到冷落的大佛岁岁平安。




- END -

出处 | 《潮头戏水三十年》(2006年1月出版)

本文作者 | 杨冠群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