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武威古槐的人文记忆

排行榜 2025年07月24日 01:02 1 admin

古往今来,古槐都有一种象征人美好品质的寓意。特别是对于武威人,大概从很早以前就有一种槐树情怀,在武威的许多景点或者古建筑附近大概都会发现古槐的身影。

武威古槐的人文记忆

首先是武威市市政府院内的宋代古槐,说到这棵古槐就必须要提到院内的一口古井——澄华井,据说有着“草圣”之称的张芝曾为它在石碑题字,后来物是人非,宋槐渐渐枯萎,到解放之后那段见证历史风云的宋槐残根被收置于文庙中。目前,在市政府院内由于保护得当,那棵有着300多年树龄的清代古槐枝繁叶茂正在和近年来新栽种的槐树一起为武威平添生机。

在南城门楼达府巷李铭汉故居内原有一棵明代古槐,原是明代甘肃总兵达云府邸,后来李铭汉将此处宅院买下后,古槐陪伴李氏家族几载春秋,这也是达氏与李氏家族人格与精神的最好写照。但不幸的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故居建筑大部分被毁,古树无人照顾,树心也渐渐枯死。

在武威众多的古槐树当中,尤以张清堡大槐树最为著名。张清堡古槐位于武威市城东10公里的清水镇张清村。古槐高约20米,主干周长6.8米,露出地面的树根周长29米,覆盖面积约两亩,树高15米,树冠高大,枝叶繁茂,每年都有新枝抽发,可谓是青春不老。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张清的人从山西迁此安家落户,他带来槐树种子,培育成了这株槐树。民间还有“敬德勒马观槐”的传说,说尉迟敬德在凉州执事,从此经过,发现这棵槐树高大异常,便勒回马头,仔细观看。于是此树又有唐槐之称。尉迟敬德为隋末唐初人,生前是否到过凉州,于史无稽。还有传说,古代这里有巍峨的庙宇,每逢唱大戏、过庙会,成千上万的观众都被笼罩在这株古槐底下,可见其树荫之大。

一棵古槐树,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还得从一则民谣说起:问我故乡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从一定意义讲,西北史是一部移民实边、移民汇集、繁衍的历史,从秦朝开始,就有中原王朝往西北地区移民的历史记载。位于河西走廊东端、丝绸之路西段要隘的武威亦是如此,武威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屯地”“屯庄”等地名,今日凉州的“发放镇”“安置村”等地方实际就是当时移民管理安置机关所在地,许多家谱、族谱都记载其祖先徙居武威的事实,民间也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的说法。这些情况实际上就是明朝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的历史反映,特别是大槐树的传说,有着非常确切的实证。万民萦怀的大槐树,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的广济寺旁。树旁有石碑一座,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刻“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文记载着明朝移民实边和移民就食的情况。据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考》一文记载,明代山西移民至陕甘宁51县(市)的,就包括今武威市下辖凉州区和古浪县。

明初移民时,在今山西洪洞县广济寺设局驻员,各地移民都到大槐树下集中,然后编排队伍,分赴各地再由接受移民的地方政府集中安置。移民们离别养育了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到数千里之遥的陌生之地去生活,毕竟难以割舍。古人分别时曾有折柳相赠之习惯,“柳”者留恋之意。移民们则带上一株槐树苗木,种植在新的土地上,以表示“怀念”之情。移民活动多在晚秋进行,此时树叶凋落,树上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枝间的老鸹不断发出哀鸣,令他们不忍离去,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从这里迁徙四处的人们,寄居他乡,把洪洞大槐树、老鸹窝的故事流传给后代,聊解思念故土之情。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悠悠几百年过去,张清古槐历经沧桑而枝繁叶茂,可谓青春不老。每年清明节或其他时候,来自本市和外地的游人在树前焚香祈祷,也算是对祖先的怀念。1989年4月21日,当时的县级武威市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以国槐为市树,充分表达广大武威人民热爱国槐、缅怀祖先的心愿。现在,凉州城区各街道槐荫蔽日,嘉树葱郁,把古城装点得美丽多姿。无论是演绎着传奇故事,还是承载着一种文化传承,这种槐树文化与情结,在不知不觉中早已经和武威这座小城融为了一体。

作者:俞丹华

来源:武威日报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