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新华走笔丨邱犇:南浔古镇的古今相望

排行榜 2025年07月25日 10:55 1 cc
新华走笔丨邱犇:南浔古镇的古今相望

生长在苏(州)湖(州)交界处,小时候便多次来到“江南水乡的封面”南浔。那时,多是坐公交,或坐在母亲的摩托车后座。

再次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南浔已跨入高铁时代。自车厢中缓步而出,空气立刻裹挟了湿气拥簇而来。久别重逢,江南的气息既亲切又稍许陌生。

新华走笔丨邱犇:南浔古镇的古今相望

过去的南浔古镇。资料图

水与陆

“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傍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南浔,历史上便因发达的水路交通而繁盛。看着南浔古镇历史上的照片,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我仿佛看见当年河埠头熙熙攘攘的景象——

晨曦微露,船家轻推橹桨,船沿着石板岸壁悠悠泊下。岸边等候的人们,手提肩挑各种货物。河面挤满了大小舟楫,满载鱼虾、果蔬、柴米……船与人、货与币,就这样在摇荡中完成了交易。

水波与桨声,不单是往昔繁荣的见证,更是南浔经济的血脉。商船南来北往,货通物转,水网交织之处,早已浸透市声与人影。自南宋建镇以来,依托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与百姓的辛勤耕耘,辑里湖丝逐渐成为南浔一块金字招牌。

沪浔之间地缘相近,水网密布,水路运丝耗时短、花费低,湖丝由此往东直运上海外滩的十六铺码头,造就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丝商群体,也衍生出“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的传奇。

去年南浔终于迎来高铁时代,实现了一小时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三小时通达中部地区核心城市,五小时通达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

新华走笔丨邱犇:南浔古镇的古今相望

现在的南浔古镇。新华社发

“泛舟水乡、古镇新韵”,是南浔站站房的设计主题。到达之时,仰头观望,弧形屋面与起伏雨棚如水般蜿蜒。水与陆,在这一刻交会。站内,尤其是老人,一边感叹出行便捷,一边又对高铁略感陌生。或许,他们还未意识到,水乡南浔,正以更快的速度划开新的篇章。

商与善

南浔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从商向善的家风文化,几乎随处可寻。为了更了解浔商风骨,沿着青石板路,走过小桥,我来到了南浔家风传承馆——“八牛”之一的金氏故居,这里全面展现了南浔独特的家风文化。

抬头望去,“承德堂”高悬门额墨痕沉着,如同浔商先辈的笃定与从容:从商向善,承德为先,富甲一方仍藏着一份对善心善念的坚守。

新华走笔丨邱犇:南浔古镇的古今相望

过去的南浔古镇。资料图

宋元开始,浔商便将部分财力、精力投入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商养文;至明清,他们或捐款赈灾或兴文办学,更有大家族设立义庄,惠及乡里。

张家“世德作求”,顾家“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刘家“乐善好施”,庞家“讲信修睦”……这些信念,他们不仅自己笃信践行,更希望后辈能尊奉传承。在这里,深深体会到,“斯文南浔,缘来有因”。

精神随青石板路蔓延、随河水流淌,穿越了时空。暖心的是,街桥依旧,家风不改。香港实业家、双林人沈炳麟在湖州捐资兴建了双林镇庆同小学、双林镇庆苑公园等30余个公益项目;顾家创办的“叔苹奖学金”,一直延续至今,累计奖励学生近万人……

善行不论大小,不分多少。家风的传承,体现在细节中——商家拿出椅子邀请游客进店乘凉,年轻人主动帮助轮椅上的老年游客,民宿老板为附近居民送去绿豆汤……

不由为之感慨:浔商富不忘仁、崇德向善的家风精神,已深深扎根于这片江南土地,润物无声。

新华走笔丨邱犇:南浔古镇的古今相望

夜幕降临,游客乘坐游船欣赏古镇灯光秀。沈勇强摄

变与不变

“春兰茶室”里,第一缕茶香混着熏豆、橘皮的清幽弥漫开来。茶室老板朱国华蹲在泥炉前添柴,火星子噼啪跳着,映着他眼角皱纹里的笑意——这是他在古镇生活70多年来,再寻常不过的一个早晨。

“生活没什么大变化,老邻居还在,家人也都在一块。”他擦了擦料理台,台面边沿磨得发亮,“主要的变化,就是游客多了,以前早上烧一壶水能泡一整天,现在中午还得再烧一次,不然下午客人来了没热茶喝。”

这次重回南浔,对这座依然“活着”的原生态古镇有了新的认识。

有一段时期,不少地方纷纷“拆旧建新”,而南浔却不为所动,留下了古镇的原始风貌和历史韵味。“没有想好之前坚决不动”,虽然错过了大规模商业开发带来的红利,但在不少古镇因过度商业化与同质化饱受诟病的今天再回首,南浔反而根脉完好、别具风华。

新华走笔丨邱犇:南浔古镇的古今相望

现在的南浔古镇。沈勇强摄

近年来,南浔古镇5000余名原住民自愿以老屋置换新房的方式迁出。对留下来的原住民,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允许内部生活设施现代化改造,让他们在老宅里住着也舒适;同时鼓励他们参与景区服务业,共享古镇发展红利。

这正是南浔古镇不改古朴的原因。石阶小码头上洗菜淘米、暮色四合时围坐纳凉、小巷路旁修理旧物……居民们仍然与先辈一样享受安宁惬意的古镇时光。

低头,数百载光阴从桥底流过;抬头,古建的飞檐挑向江南的天空。坐在桥头,静静地听着古镇的声音。商家的吆喝、主播的直播、游客的喧笑,混合着居民洗衣、买菜、唤儿回家吃饭的声音,在变的细碎声响与不变的气韵之间,江南古镇的“含金量”还在悄然生长。(作者:邱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