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历史钩沉|江北名镇浦镇,行政地名虽废,历史文化的记忆永存

排行榜 2025年07月25日 12:56 1 cc

江北名镇——浦镇

▓ 王长才


浦镇,地处南京江北,曾含东门镇、南门镇、浦口镇。东门镇、浦口镇现属泰山街道,南门镇现属顶山街道。

历史钩沉|江北名镇浦镇,行政地名虽废,历史文化的记忆永存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浦镇东门南门地带正式建立宣化镇,属尉氏县。隋开皇四年(584年),撤销尉氏县,此地带属方州六合县孝义乡。唐、宋、元各代均属六合县。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浦口为浦子市,也称浦子口。从元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浦口地区范围指今浦镇东门南门一带。明初这一地带属扬州府六合县孝义乡。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浦子口城(城郭周长16里,后来浦口区的东门镇、南门镇均含在其中),此为捍卫明都城的驻军重镇,“地为南北孔道,水陆交冲,街市喧阗,商贾辐凑,往时人民最称繁庶”(以上参阅《江浦埤乘》)。

历史钩沉|江北名镇浦镇,行政地名虽废,历史文化的记忆永存

清末因津浦铁路的建设,原为江滩地的长江北岸拓为旱地,这为后来建立浦口镇,与东门镇南门镇形成三镇格局奠定了基础。民国十七年(1928年),老浦口名为浦镇区,属江浦县,是当时南京的第一大镇和南京江北的经济与行政文化中心。这是“浦镇”二字首次出现在行政地名中(指称老浦口)。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5日后,原属江浦县的浦镇区划归南京市,与原浦口并建为南京市两浦区。1955年3月,两浦区改称浦口区。

历史钩沉|江北名镇浦镇,行政地名虽废,历史文化的记忆永存

1950年秋建立浦口镇,1955年9月撤销浦口镇。1969年3月,恢复浦口镇。1989年6月25日,撤销浦口镇,设立浦口街道。2002年11月,撤销浦口街道和泰山镇,合并成立泰山街道。1958年8月31日,顶山地区农村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浦镇人民公社,“浦镇”二字第二次出现在行政地名中。1963年,撤销浦镇人民公社,成立吉袱公社、定山公社,同年定山公社易名顶山公社。1965年,吉袱、顶山公社合并为顶山公社。1983年,顶山公社改设顶山乡。1989年,顶山撤乡建顶山镇。1995年,南门镇合并为顶山镇。2002年,撤顶山镇,改设顶山街道。(以上参阅泰山街道志、顶山街道志)

历史钩沉|江北名镇浦镇,行政地名虽废,历史文化的记忆永存

实际上早在清末政学界及民间已用“浦镇”二字指称江北浦口地区,直延至民国。而浦镇一经官称,更坐实了苏省名镇地位。1921年,鲁迅先生弟子、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许钦文在北京交通部铁路职工教育讲习会毕业后,被派到南京的浦镇办铁路职工学校。他在《南京杂忆》一文中,七处写到南京江北的“浦镇”。

而现代著名散文家孙伏园曾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无端地在浦镇去住十三天”,写下了著名的《浦镇十三日之勾留》一文(此文录入1926年北新书局版的《伏园游记》)。

孙文中多达21处写到“浦镇”。中共创建时的党员之一、中共早期著名工运领袖罗章龙,于1923年7月乘津浦路火车南下,为会同已是中共“三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王荷波前往上海主持中央局工作。他在回忆录《椿园载记》中写到此行“车次浦镇,王荷波得信到站相迎……”从许、孙、罗三位先生的文章中,我们读到的“浦镇”,都是限指浦子口城中的南门一隅。这似乎也映射出,虽然后来的浦镇一度是老浦口的区名和定山(顶山)农村的公社名,但在走南闯北有识见者的眼中,“浦镇”主要还是指称南门镇兼及东门镇这个不很大的区域。后将浦镇概指原南门镇东门镇浦口镇,是江北地区古代历史演进和现代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

历史钩沉|江北名镇浦镇,行政地名虽废,历史文化的记忆永存

历史钩沉|江北名镇浦镇,行政地名虽废,历史文化的记忆永存

浦镇,作为行政地名今已废,但它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忆,还活在当代人的笔下与口中。江浦籍著名诗人书画家单人耘先生有“水龙吟”词一阕,名《春日登浦镇点将台归小楼作》。单先生的笔下,“浦镇”是历史名胜点将台的“台基”。坐落在南京江北的“中车集团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原称“浦镇机厂”“南京浦镇车辆厂)这座国家大型企业的名称中,“浦镇”与“车辆”是其不可分割的“双子”。而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浦镇大街”,则以一条通衢铭刻下“浦镇”作为曾经的历史名镇不能隐去的背影。当然,笔者不时也会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心性所属,自称“我是浦镇人”。

2025年6月25日子夜于江北自在山房

原载微信公众号《下关往事》

历史钩沉|江北名镇浦镇,行政地名虽废,历史文化的记忆永存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