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小巷深处的故事

排行榜 2025年07月25日 15:11 1 cc

在苏州繁华的大街上,车水马龙嘈杂鼎沸,熙熙攘攘的人流接踵而至。我拐进一条安静的小巷子,开始了自己心中的计划——寻觅小巷深处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已被人遗忘、有的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还有的已经被埋入尘土中,有的名存实亡只剩下一块牌子在风雨中摇晃。

风天,树上的落叶在小巷子里流动;雨天,脚下响着有节奏的踏水声;雪天,雪花覆盖的小巷子里留下脚印;晴天,顶着骄阳酷暑,我依然游走在小巷的深处。

一条条窄小的巷子里,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假如你不特意寻找,即使和你擦肩而过,也不会引起你的注意。这些秘密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个久违的故事宝箱,迫使我想去探寻揭开。他们是否已经被人遗忘,曾经辉煌记录逝去的影像,和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那浓重的一笔。

每一个小巷里的记忆刻在一个门牌上,每一个门牌上都记载着一个故事,假如没有这个牌子,你根本就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我怀着敬畏之心,一步步走近他们,叩响着残旧的大门,迈进尘土飞扬的院落,在角落里寻觅久远的历史印记。即使这样,我依然不辞辛苦地一个个寻觅,了解小巷深处那些令人敬佩先人的精神世界,将他们还留存的印记,整理成相册等到闲暇之时,在慢慢打开品味那久违的一个个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1)章太炎旧居

章太炎故居位于苏州市锦帆路38号。章太炎1932年起多次来苏州讲学。1934年,购得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苏州,在此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章太炎居苏时,正值日本侵华日紧,他多次发表抗日声明,曾北上面见张学良,促其出兵抗日。1936年6月病逝于苏州寓所,灵柩暂放在章园的防空洞内。1955年4月灵柩迁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

小巷深处的故事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为我国近代的国学大师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革命家、是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袁世凯称帝、积极缔造共和国的先驱者,是二千多年来我国“中华英杰”之一。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2)叶楚伧故居

叶楚伧,周庄人,同盟会会员,著名南社诗人,政治活动家,其故居祖荫堂,建于清同治年间。此故居深宅大院空间宽大,建筑考究,风格多变,雕刻精细,是江南水乡传统建筑文化的积累。

小巷深处的故事


叶楚伧故居三开门,五进深,覆青瓦,装有一扇扇花格窗,格局仿造明代建筑。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是轿厅,用来招待一般宾客;第三进是正厅“祖荫堂”,用来举办大事、招待贵宾。第四、第五进原先是叶家的前后堂楼,前堂楼是叶楚伧童年的书房,后堂楼下的客厅是叶楚伧与南社社友柳亚子、苏曼殊等斗酒述志、切磋艺文的地方,但是现在已被改造成了具有文艺气息的南社百年书院。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3)俞樾旧居

俞樾故居即曲园,位于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43号。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俞樾(1821-1906 )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俞樾平生勤奋治学,著作极丰,有《春在堂前书》,近五百卷。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4)吴梅故居

吴梅故居,是我国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吴梅老先生(1884—1939)的故居。是一栋典型的苏州民居,墙门间北面是一个天井,天井北的二层小楼东屋就是著名的奢摩他室——吴梅藏书楼。墙门间西面也是一个天井,落地长窗后是大厅,厅上有楼,楼又分东西两厢。大厅北是中宅门,其上砖刻“乐居安天”四字系吴梅手书。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5)诵芬堂雷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东西两路,为中药名店诵芬堂(雷允上)业主雷氏住宅。大门东有个砖内影壁,东路为走马楼,面阔五间13.3米,进深19米,匾作秉,青石鼓墩础,长短窗和挂落完好。中央天井宽8.7米,长4.8米,西路西进楼房,后进为西式建筑。

雷允上药店原称“雷诵芬堂”,创始人是雷大升,字允上,号南山。雷氏上祖原籍江西省丰城,后移苏州定居。其父名嗣源,康熙年间官居内阁中书舍人,中年亡故。雷大升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年轻时读书学医,善琴工诗,雍正初期正值壮年时在北京患重病。愈后弃儒从医经商,游历山东等地,采集中药材回到故里苏州,从此行医济众,同时研究中药丸散膏丹的制作,并著有《金匮辩正》、《要症论略》、《丹丸方论》、《经病方论》等四部医学书籍。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6)范义庄

范义庄,位于人民路范庄前32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于1049年以苏州灵芝坊祖宅创立范氏义庄,购置义田千亩,作为宗教公产,用以周济族人,并附设义学供族人子弟免费入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

小巷深处的故事


近代以来,先后成为崇范学校、景范中学、第八初级中学、第二十二中学、景范中学校址,历年已陆续改建为新式校舍,仅存旧日祭祀范文正公的享堂,为原范文正公祠的主体建筑。享堂单檐歇山造,南向,面阔七间24米,进深12米,高约9米,规制颇宏。此堂虽是清代重建,但扁作梁架和青石覆盆柱础犹存明代遗制,苏式彩绘依稀可辨。1985年曾进行大修。此外,现大门东首临巷尚存石库门座,上有砖额,题"有唐故址"四字,亦为范义庄遗迹。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7)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

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位于苏州市体育场路4号。1925年8月,中共党员、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党团书记、上海大学附中校务主任侯绍裘应邀到苏州乐益女子中学任校务主任,中共上海区委决定由他负责组建苏州党组织。8月底,候绍裘邀集中共党员张闻天及共青团员张世瑜、徐镜平等一起到苏州任教。9月初,侯绍裘、张闻天与已在乐益女子中学任教的中共党员叶天底一起,在乐益女中秘密成立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因侯绍裘身兼数职,只担任委员,叶天底任书记兼组织委员,张闻天为宣传委员。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是当时中共上海区委(亦称中共江浙区委)下属的外埠9个独立支部之一。它的建立揭开了苏州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8)卫道观前潘宅

卫道观前潘宅即礼耕堂,位于平江路卫道观前1-8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宅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徽商潘麟兆所建。占地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五路六进,后通混堂巷,规模庞大,屋宇高峻,装修精致,现状尚称完整。中路建筑偏西,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及三进楼厅。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巷深处的故事


该宅为清乾隆年间徽商潘麟兆所建,南临卫道观前,北至混堂巷,占地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五路六进,规模庞大,屋宇高峻,装修精致,是清代中期苏州富商第宅的代表性建筑,现状基本完整。正路偏西,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及三进楼厅。大厅额“礼耕堂”,硬山造,面阔五间17米,进深13.7米。扁作梁结构,前廊施一支香轩,厅内置前后船篷轩,中为四界大梁,前檐挑檩头雕水浪龙头鲤鱼,内挑雕灵芝梁垫。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9)德邻堂吴宅

德邻堂吴宅,始建于明代,此屋坐北朝南,现存两路六进,东路仅存边厅,梁架古朴。西路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13.2米,进深11.6米,扁作梁,逢柱见斗,前船棚轩,木柱础,厅前有徐葆光题“竹苞松茂”字牌的砖雕门楼及贴砖影壁,下为石须弥座。第四、五进为楼厅,有木柱础。第六进为下房,西北隅有两层更楼。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10)三茅观巷沈宅

沈宅位于城区三茅观巷26号 ,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五路,建筑面积4600余平方米,多为楼房。西路有五开间走马楼,装修精致,台口雕花篮、梅花撑等。前后皆有翻轩。东路第一、二进为中西合璧式走马楼,窗格、台口雕花。中路有五开间两隔厢堂楼,鹤颈式前翻轩,年代较早。砖雕门楼有两座,额为“树德务滋”与“和气致祥”,均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潘某题。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小巷深处的故事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