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排行榜 2025年07月27日 13:02 1 admin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武陵是一个比《桃花源记》更加久远的地名。千年以前,最早的武陵人来到了一片隐藏在世外的“桃花源”,可能就是世人皆知、奇绝天下的张家界武陵源。


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张家界的深处,这片人们生活过的、避世的旧桃源,今天可能仍然存在,并且依然良田美池,安居乐业。


这个地方,有一个诗画一般的名字——桑植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俯瞰桑植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桑植:隐世的旧桃源


桑植县属张家界市,位于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是澧水之源,让人忍不住想到,若是武陵人一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可能到达的就是此地。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今日闻名天下的张家界武陵源

是由昔日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天子山共同组成的

桑植县就在张家界市西北方,与湖北接壤

图源:标准地图服务


这里是沈从文笔下的神秘湘西。桑植县离《边城》故事的发生地茶峒并不远,扼守澧水上游,这里也有一座古老的渡口,《边城》里的故事同样也在这里一遍遍发生。


这里也曾繁华一时。桑植曾设宣慰司,是土司中级别最高的,这里是武陵山脉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世居之所。


这里还是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地和长征出发地,贺龙元帅的故乡,一片红色的热土。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土司最高的级别名为宣慰司

桑植宣慰司曾显赫一时

是历史上的屯兵重镇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07期


最令人感到这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是桑植民歌


桑植无论黄发垂髫,皆擅唱歌。若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沅有芷兮澧有兰”算起,桑植之歌已流传千年,歌中甚至还存有傩腔等原始宗教的痕迹。


千年间来源于劳动、爱情、信仰、哲思的丰沛感情,就从某个路过的桑植人口中,随性而悠扬地流淌出来。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桑植民歌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就是桑植,一片“情歌的大地”,一首“大地的情歌”。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桑植:桃花源记


桑植群山环抱,易守难攻,曾是屯兵之所,也是繁华之地。曾有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争之乱来到这里,让人想到《桃花源记》里人们“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然而桑植确实当得上一句“桃花源”之赞,无论对人来说,还是对动物植物来说。


乡见·人潮溪镇

桃源有草原


桑植这片“桃花源”是基于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形成的?


桑植深藏在武陵山脉之中,可以说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她隶属于张家界市,同张家界地貌一样砂岩广布,季风迎风坡带来丰沛的降雨,喀斯特地貌之下流水潺潺。


但这“半分田”居然还有0.1分给了湖南省三大天然草场之一,位于人潮溪镇的南滩国家草原自然公园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南滩国家草原自然公园


这是一片海拔1500米左右的草甸,如同给桑植“画龙点睛”。这是桃花源中生长出的“阿勒泰”,起起伏伏的青绿色晕开在整片山脉。到了夜晚,这里就成了湖南省唯一一处优秀的黑暗天空拍摄地,大山深处,无数人抬头仰望璀璨的群星。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草场与星空


这片草甸的海拔不高,没有形成森林的原因是降雨量大,土壤保水性差,昼夜温差大,不利于树种的扎根与繁茂,却意外适合桑植萝卜的生长,甚至因为清甜而被称作“鲜人参”,简单切好腌制后拌上辣椒粉,作为一种普遍的小吃传遍桑植的街头巷尾。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湘西人家中正在晾晒的白萝卜


乡见·八大公山镇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如果说南滩这片起伏的草原是给桑植“画龙点睛”,那么八大公山镇就像对整个桑植见微知著。


八大公山与武陵源相接,是澧水的发源地,也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动植物的"避难所",有来自万年前的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在这里安居乐业——也就是说,这里也是这些动植物的桃花源。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珙桐开花


八大公山镇是个宝库。


这里保存着中国亚热带地区少有的原始林和原始次生林,植被为典型的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是鹅掌楸、青钱柳、水青树等古老植物的保存中心,也是桑植药材的重要出产地,药用植物近千种,贵重药材有起死还阳草等。


还有采自这些珍惜药材花朵的桑植蜂蜜——八大公山,绿水青山,寸土寸金。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八大公山日出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桑植:神秘的乐土


沈从文在《凤凰往事》中写到,他笔下的湘西应有桑植纳含在内。湘西,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几乎等同于神秘,更何况在桑植这片曾经成为土司宣慰司、繁华一时的土地上,有超过90%的少数民族,更增添了这片土地的神秘与多彩。


乡见·利福塔镇

澧水上游,神仙居所逍遥千年


沈从文曾写过,“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和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可见湘西与水连接之紧密。


桑植亦是如此。湖南四水中最短的一条,澧水,发于山中涧泉,北、中、南三源汇于桑植,即为上游。《边城》中的傩送便擅歌,澧水之上的船工号子,今天仍然留在桑植民歌之中,响彻千年。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湖南澧水水系及流域内古遗址、古墓葬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示意图

其中桑植就是澧水的上中游分界点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第01期


桑植利福塔镇有个苦竹古寨,这里曾是澧水上游一座千帆林立的老码头。“苦竹”是土家语“两面都是高山”的意思,澧水从寨中间流过,两边山上林立着低矮的吊脚楼。


这里曾是古集市,繁华如万花筒,仿佛《边城》中天保和傩送长大的热闹集市。这里是湘西北保存最为原始、完整的古镇,今日仍保留着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筑群,码头对面也总像有一个听着船歌、翘首遥望的翠翠似的。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桑植西界遥望


千山沉浮、万山叠岫,黛色的山头如狮、如虎、如玉簪、如轿顶、如马鞍、如木舟、如美人、如罗汉……一排排、一层层,莽莽苍苍延伸到天尽头。


沉郁的鼓声从乱山深处遥遥传来,仿佛就要断绝,细听却又声声在耳:“五溪蛮,父母死……打鼓踏歌,亲戚宴饮舞戏……以为至孝。”这是跳丧舞,土家人独特的送别方式。


《边城》中,天保因水而死,擅歌的傩送也曾这样送别他的哥哥吗?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桑植之夜


水多的地方就可能有岩溶地貌,桑植也不例外。


利福塔镇的九天洞被称为“世界奇穴之冠”,洞内有40个大厅、3条落差悬殊的阴河、12条瀑布、5座自生桥、10余座洞中山……


正因它们的存在,古代澧州一直被称为“神仙窟宅”,吸引了无数高人来此隐居修炼。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九天洞


利福塔镇青龙村的小香薯远近闻名。


这是一种非常挑环境的精品薯,也就是比一般甘薯口感好、个头小,只有浙江天目山、海南澄迈有非常少量的种植,但青龙村由于土壤良好的排水性、昼夜温差大,可以稳定地产出高品质的小香薯。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小香薯


乡见·芙蓉桥白族乡

一首属于白族的诗篇


虽然桑植曾是土家族的土司,但这里并非只有土家族。


湘西北白族便主要分布在桑植县域内。他们祖居云南大理地区,于宋末元初因战争而寻桃花源落籍桑植。他们既秉承了云南白族的信仰和传统,又受到了流传于湘鄂川黔等地的傩愿戏的影响,因而变得格外独特迷人。


桑植的岁月诗篇里,便应有白族的一节。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正在采摘桑植白茶的白族女性


比如仗鼓舞,和朝鲜族鼓舞有点神似,相传这个仗鼓舞的“仗鼓”,来源竟是白族过年打糍粑用的粑粑杵,白族人曾用它来抵御敌人。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仗鼓舞

图源:央视科教《跟着书本去旅行》


又如傩愿戏,要贯穿一个白族人一生的悲悲喜喜。出生时,成人礼,结婚生子,生命尽头,傩愿戏唱遍一个人的一生,人们又把傩愿戏唱进桑植民歌里。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傩愿戏

图源:张家界日报


还有霸王鞭,一种用竹鞭拍打身体的舞蹈,竹鞭会发出富于节奏的“嚓嚓”声,一些学校甚至把这种粗犷欢快的舞蹈变成了广播体操。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霸王鞭

桑植白族霸王鞭和大理白族霸王鞭是一脉相承的

这也侧面证明了桑植白族与大理白族的关系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桑植:红色血脉在沸腾


桑植是贺龙元帅的故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迎来人才的群体性爆发,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惊艳的“百年怒放”。“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湖南人写就”,桑植也不例外。


甚至,桑植的红色基因,远不止这些。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贺龙像


乡见·洪家关白族乡

红色血脉涤荡于此,并非偶然


贺龙故居,位于桑植县洪家关乡洪家关村。


近现代湖南人群体性崛起的原因可以被归纳为四点:一是源自雪峰山区梅山文化霸蛮、担当的湖南精神,二是源自丘陵环境涵养的“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人格,三是世代不衰的耕读传家传统,四是延续千年、厚重独特的湖湘文化


桑植人,毫无疑问,拥有红色血脉,拥有家国情怀。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贺龙故居


桑植民歌中,最声名远播的一首叫做《马桑树儿搭灯台》。它的歌词是由一位年轻的红军师长改写的,他的名字叫贺锦斋。


1919年8月,17岁的贺锦斋与戴桂香结为连理,婚后仅1个月,贺锦斋便追随堂兄贺龙投身了革命事业。十年后,贺锦斋回到家乡与妻子戴桂香重逢,仅仅三个月后就要重新出征,极擅诗词的贺锦斋便为妻子留下了这首改编了歌词的桑植民歌: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洪家关今貌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郎去当兵姐在家,我三五两年不得来,你(个)移花别处栽。”


戴桂香一直唱着这首歌,直到三年后,几位红军战士抬着去世时年仅27岁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贺锦斋遗骨回到故乡。


余生67年,戴桂香守在贺锦斋墓前续写了这首歌,歌里写到: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钥匙的不到锁不开。”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马桑树儿搭灯台》

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暨桑植民歌节活动现场

图源:半月谈


每年端午前是洪家关白族乡“暴富”的时候,因为这里出产一样熟悉又陌生的叶子——桑植粽叶。我们包粽子时使用的粽叶一般以芦苇叶和箬竹叶为主,桑植种植有大量的箬竹叶,小小的叶子蜚声国际、驰名海外,桑植甚至被称为“中国粽叶之乡”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桑植“金叶子”,粽叶

这片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叶子

也理所当然地被唱进了桑植民歌


乡见·刘家坪白族乡

长征,始于此地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长征


“红色文化”照亮了桑植的乡村“振兴”路。


桑植白茶是这片桃花源的“金饽饽”,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多降雨云雾、土壤疏水性强,不仅在湘西这片恋水江南荡开了一笔牧歌,也恰好造就了桑植白茶。


你很难想象,将张家界那样通天的砂岩柱,被岁月磨碎后平铺在柔软起伏的山峦上,成了白茶脚下富含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土壤,孕养出桑植白茶芽叶中一唱三叹的独特花香。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桑植白茶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桑植干饭记!


桑植美食既拥有湖南的“湘”辣,又拥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十分别具一格。


去过张家界的朋友都知道,土家三下锅是一道必吃的土家族招牌菜。旧时是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现在为肥肠、猪肚、牛肚、羊肚、猪蹄或猪头肉等任选其三,桑植因为水汽丰沛、海拔高寒,还格外重味重辣,三下锅格外下饭。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土家三下锅


一碗饭,一口吊起来的热锅,配上一道遍布与桑植县城大街小巷的特色零食,“鲜人参”桑植萝卜制作的土家酸萝卜唏哩呼噜一通,最后再啜一口桑植白茶,简直是神仙日子。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桑植土家酸萝卜

图源:桑植县人民政府


或者来尝一尝旧时土司进贡给皇帝的御菜:岩耳炖土鸡,岩耳生峭壁,形状和木耳相似,但比木耳大,表面黑色有细刺,要六七年才能长成,和农家养的土鸡一锅炖,鲜美无比。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岩耳炖土鸡





中国国家地理·乡见中国

总策划 才华烨

项目统筹 闫瑞杰 杨颖

垂询电话 010-64889218、64869398

合作邮箱 xiangjianzhongguo@cng.com.cn


【参考文献】

[1]《澧水 灿烂的古文化在这里孕育》中国国家地理 2021年01期

[2]《湖南人 从“千年蛰伏” 到“百年怒放”》中国国家地理 2021年02期

[3]《湖南:另一个江南》 中国国家地理 2021年01期

[4]《武陵深处,远去的土司》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01期

[5] 《“长征”到底有多长?》 中国国家地理 2005年07期

[6]家书故事丨《马桑树儿搭灯台》央广网 2021年04月08日

[7]湖南桑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助推“脱贫长征”央视网 2016年10月20日

[8] 贺龙故居 桑植县人民政府 2024年10月30日

[9] 桑植白族傩愿戏 张家界新闻网 2022年12月1日

[10]美食 桑植县人民政府 2004年09月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李长歌

设计:巍巍

图片:视觉中国、网络


话题


乡见桑植县,你最想了解什么?


乡见中国·遇见桑植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