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跟着名士黄河清游览莲花峰

排行榜 2025年08月02日 12:54 3 admin

□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文/图

核心提示

南安丰州莲花峰上有一座石亭寺,寺中立有不老亭,亭下有明朝太常寺少卿黄河清亲撰的《不老亭记》碑。不老亭不仅是古代空间建筑的遗存,也永固了黄河清纪念父亲的一片孝心。莲花峰中另有福建茶文化的最早石刻记载,同时峰腰幽藏一代文豪欧阳詹的读书室。峰长青,亭不老,碑依旧,文化的薪火也在人间持续传递。

通灵内秀的山中“贾宝玉”

丰州莲花峰位于九日山的东北方向,两地相距约有1.8公里。这莲花峰来历不俗,相传女娲补天时掉落一方玉石恰坠于此峰之上,石裂八瓣,呈莲花绽放之状,故称莲花峰。国内关于女娲补天石的传说很多,《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将书中主角贾宝玉比作女娲娘娘补天用的一块小石头。而丰州莲花峰与泉州众多名山相比,倒真像个山中“贾宝玉”,通灵内秀、不事张扬,娴静得让人心醉。

跟着名士黄河清游览莲花峰

不老亭有500多年历史了

据《莲花峰志》载,晋时在莲花峰上即有一岩寺,名唤“莲花岩”。唐光启年间(885—888)扩建,宋时再建莲花台、圆通庵,并筑禅房僧舍,高僧真觉禅师曾驻锡于此。后来,明正德年间在莲花台上修筑了石亭“不老亭”,后人依此将山上寺院唤作石亭寺。

跟着名士黄河清游览莲花峰

《不老亭记》碑

不老亭立于莲花峰顶处,石亭一面倚山,其余三面敞开,几根沉稳石柱支撑着歇山屋顶,结构简洁朴素。亭前如今昂立钟、鼓两楼,内置石桌椅。石亭内有明代观音石像一尊,两旁侍立着善才、龙女像。石亭的前架梁上有清光绪年间阴刻的“一尘不染”楷书;二架梁则有清雍正年间的“心理了悟”阴刻楷书。最里面的亭梁上悬有“不老亭”三字横匾,古朴飘逸。亭内尚存一方明代古石碑,此即明代名人黄河清亲撰的《不老亭记》碑。

曾经溪水环绕的“莲花池”

《不老亭记》碑立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碑文撰者黄河清当时官居太常寺少卿,为正四品。黄河清,字应期,南安丰州人,为武荣燕山黄氏族人,弘治壬戌(1502)进士。今再观《不老亭记》碑,碑体嵌入墙内,碑面似有烟熏火燎之痕,但除个别字外,整体字迹依旧清晰,《南安县志》《丰州集稿》亦录有该碑碑文。纵然500年岁月呼啸而过,也仅是使这方碑刻略显黝黑罢了,其气魄劲健,恰与不老亭相呼应,堪称莲花峰一宝。黄河清算得上丰州历史上赫赫有名之人,其自号莲峰,世称莲峰子,想必对家乡的莲花峰刻骨铭心。那么他在《不老亭记》碑里留下了关于莲花峰、不老亭什么样的信息呢?不妨让我们跟着这块碑记所述,前去游览莲花峰。

“去县治西北二里许,峰峦耸峭,奇石矗立,中通外绽,若吐若舒。”碑文启首即道出莲花峰的地理位置是在丰州古城(古为南安县治所在地)西北方二里多之处。紧接着叙称:“溪光野色,蒲浮萍衬,俨然一莲花池,因名曰莲花峰。”这个描写非常有意思,它说明莲花峰在明正德时应是被溪水沼野所包围的,故而才能“蒲浮萍衬”,状如立于“莲花池”内。明中晚期诗人黄克晦亦有《莲花峰》诗曰:“一朵秋莲碧,青天削翠峦。可怜云外见,宛在水中看。香满垂萝合,花明过雨残。如逢太乙子,莫忘问金丹。”二者的描绘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的莲花峰山下已无溪流环绕,但在明代,峰与溪显然是相亲相近的。

碑文亦称:“峰之源,实溯于双阳山。双阳山为泉具瞻,其气之秀特雄浑,孕巧幻奇,固如是耶。”莲花峰为泉州双阳山余脉,又为清源山、葵山、九日山等名山环抱,真可谓得天独厚。

深锁一片孝念的古碑

关于不老亭的来历,黄河清也在碑文中写得非常清楚了。明正德丙寅(1506)春季,由于丰州连续三个月没下雨,黄河清的岳父赵世聪(号省庵),带着其叔父竹崖公,以及黄河清之父黄天锡(字希禹,号玩槐),一同登上莲花峰之巅拜伏祷雨。没想到三老这一祷,竟然灵验异常,当天即下雨,而且连下三天。丰州久旱逢甘霖,万民欣喜。赵世聪于是向民众倡议称,莲花峰“景胜地灵”,来往游赏之人众多,何不建个亭宇,好让大家有休憩之地。众人听后,纷纷赞同争相捐资,鸠工伐石,开始建亭。没多久,亭子便建好了。《不老亭记》碑称:“亭于石莲之麓,榱甍楹栋,瓦甓檩梴,皆石也。”可见,亭子从建造之初便是石亭无疑。

跟着名士黄河清游览莲花峰

戴忱题、曾孝修篆的《莲花石》诗刻

亭名为何要叫作“不老”呢?碑文称:“盖取宋戴忱‘一莲花不老’之诗之义耳。”戴忱是北宋时期的晋江知县,熙宁庚戌(1070)四月,由他题写、曾孝修篆书的诗刻《莲花石》:“此石非顽石,成因浩劫尘。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就嵌于莲花峰东北侧的岩壁间。诗刻为北宋大型篆书石刻,其结构秩序井然,藏锋逆入,为泉州摩崖诗刻中珍品。也许是因为石刻里的那句“一莲花不老”太出名了,所以赵世聪、竹崖公、黄天锡等人才会想到要将亭名唤作“不老亭”。

黄河清同时也对峰、寺、亭、人的“不老因缘”进行了更深地阐述:“峰之寿依于天,石莲之寺依于峰,亭之寿依于石。第人祷者、赛者、登玩者,或岁而更,或世而屡更,亭若峰递递而见之,可感也。”意思就是峰、寺、亭或许可以不老,但人不能,故而这峰寺亭会见证一代又一代人来这里祷告、祭祀、登游,就像群峰绵绵无绝期。黄河清写这句碑文时,是带有一种浓郁忧伤情绪的。要知道正德十二年(1517),黄河清的父亲黄天锡因病逝去,河清返乡守孝三年,送走了当时参与建亭的父亲,回想菽水承欢的往昔,他深感时光迭代的无情,但又对此无能为力。故而才在正德十六年立下《不老亭记》碑,一则碑以载志,二来也为永久封固自己对父亲的一片孝念。这孝念与陪伴的深情,才是真正对抗时间虚无的基石。

装载内心独白的崖刻

跟着名士黄河清游览莲花峰

石亭寺依山就势,布局天然。

跟着名士黄河清游览莲花峰

站于石上可俯瞰丰州古城

石亭寺依山就势,布局天然,除背靠莲花峰外,三面几乎临空。而今峰脚立有近年新筑的高大山门,其内石阶宽厚,连绵而至山上寺院。整座寺院以不老亭为中心,左右各有殿宇禅房,亭西则有巨石偃卧,扣之声如钟鼓。站于石上,可俯瞰丰州古城,亦可远眺群山,那里层峦叠翠、树影婆娑,景色当真如烟似画。石亭寺北筑有双层阁楼一座,上为曹洞祖师堂,下为栖禅小阁。寺院内还立有“莲花峰石刻”的文物保护碑刻,以及1994年所立的《修建莲花峰石亭寺碑记》等碑刻。

跟着名士黄河清游览莲花峰

大儒朱熹与陈知柔的留名诗刻

“莲花峰石刻”今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在莲花峰中散布着宋至清的摩崖题刻达23方。摩崖题刻主要分布在石亭寺不老亭后的岩壁上,内容包括景迹题名、登临题诗、纪事留名等。年代上自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下迄清道光五年(1825),篆、楷、行书皆有。其中宋代大儒朱熹(号晦翁)与陈知柔(号休斋)这对老友的留名诗刻引人关注。陈知柔题曰:“一莲峰上几人攀,千古清风起儒顽。指顾乾坤千里目,世途隘甚此中宽。”朱熹则和曰:“八石天开势绝攀,算来未似此心顽。已吞缭白萦青外,依旧个中云梦宽。”诗由余士明书、程应芳刊刻。山石经久不衰,也容纳下了文人留的各种绮丽之梦。

跟着名士黄河清游览莲花峰

“不染心”石刻

在另一面崖上,清康熙戊戌(1718)重阳之时晋江名士施士伟楷书竖写的“不染心”石刻,大字如斗、浑穆自然,同样气势不凡。

石亭茶为石亭寺增辉。摩崖石刻中记述茶事的自然也不少。位于莲花石正面的“上品莲花”石刻,据说是清道光辛丑(1841)复本禅师带石亭绿茶进京面圣,道光皇帝品茗后御赐茶名“上品莲花”后刊刻的。莲花石北面的“莲花荼襟,太元丙子”石刻(荼即为茶;太元丙子为东晋太元元年,即公元376年)被认为是福建最早的茶文化石刻。

除了峰上的摩崖石刻外,峰下不老亭内尚存众多名人石楹联,其中清代进士庄俊元所撰之联为:“几时太华飞来,诧奇石开成莲界;谁似斯亭不老,叹衰颜空入桃源”。江阴人章廷华(曾知南安县事)所题柱联:“仙境柳城开,云物护持亭自在;佛根莲瓣净,沧桑饱阅石常新”。弘一大师亦题:“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每一道深深镌刻的笔画,都是古人内心的独白。

纪念文学鼻祖的书室

黄河清在《不老亭记》碑中还特地提到了欧阳书室。相传欧阳詹(字行周)在考中进士前,曾在莲花峰读书。石亭寺还曾流传过欧阳詹的一个甜蜜爱情故事。相传,欧阳詹年轻时在莲花峰读书,有次身患小疾,到丰州城内求医。在药店配药时,巧遇店主女儿荔枝。欧阳詹故意不说要买的药材名称,而是用谜语来刁难。他提出要买八种药材是:“宴罢客何为,黑夜不迷途。清溪一曲水,艳阳牡丹妹。出征万里道,百年美貂裘。八月花叶蕊,蛱蝶穿花飞。”荔枝姑娘也不含糊,马上准确地为他配好了八种药材,分别是当归、熟地、川芎、芍药、远志、陈皮、桂枝和香附。欧阳詹佩服得五体投地,对这聪慧妹子爱慕不已,后来两人还共偕连理。这故事难辨真伪,不过明正德年间莲花峰上倒的确建有欧阳书室。《不老亭记》碑载曰:“(石亭)傍创欧阳书室一区,室僧以守。高、深若广皆如亭。”可知赵世聪等人在构筑不老亭后,出于对先贤欧阳詹的崇敬之情,又辟建了欧阳书室,用来纪念这位闽南文学鼻祖。书室的大小也如不老亭一般。

跟着名士黄河清游览莲花峰

欧阳书室藏于莲花峰山腰处

现今在莲花峰腰之处,欧阳书室尚存,据乡人所云是近年重修的。书室大门横书“欧阳行周书室”,柱联写道:“石室篝灯辉海甸,莲峰雪蕊挹书香。”欧阳詹对于闽南文脉的滋养,成就了后世文士、贤达的层出不穷。《不老亭记》碑在此巧妙留注一笔,也是为文化的“不老”塑构站台。实际上,一旦有了后人目光的停留,万事万物皆有可能永享不老。

责任编辑:黄冬虹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