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酒店还是民宿,成年人两个都要

排行榜 2025年08月02日 14:55 3 cc

每次的暑假旅行,都会面临“酒店还是民宿”的二选一:在价格差异逐步弱化的当下,两者被消费者选择和考量的角度,往往也会对城市更新的参与者带来启发,两面性极端如“一人之佳撰&他人之毒药”

酒店与民宿并非简单的对标关系,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哲学:一方信奉可复制、可预测的标准化,一方追求不可复制、不可预测的个性化。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这两种哲学既互补又冲突,既可能相互成就,也可能相互吞噬。

酒店还是民宿,成年人两个都要

一、酒店的优点是标准化,缺点也是标准化

作为多次旅行的复购型消费者,今天对酒店的态度叫做又爱又恨:“如果目的地是偏远的,那么可想而知民宿的卫生和服务堪忧,太平点就退而求其次找酒店吧”,今天的消费者,选酒店其实是一种保守选择。

酒店业发展至今,用百年时间把住宿拆解成一条精密流水线:预订系统、PMS(物业管理系统)、品牌识别、动线设计、客房备品、布草洗涤、收益管理、会员体系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配有SOP(标准作业程序)。在城市更新项目中,这种效率红利被放大——

1、资本端:标准化意味着可估值。改造一栋老厂房为四星级酒店,投资人只需套用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模型即可快速测算回报率;金融机构也因为品牌酒店的现金流可预测而敢于给出更低利率。

2、施工端:模块化让“改造”更像“装配”。钢结构、整体卫浴、集成吊顶、预制家具可以在工厂同步生产,现场只需“拼乐高”,极大压缩工期。上海静安某老洋房改造为国际连锁精品酒店,12000㎡建筑面积、87间客房,从设计到开业仅11个月,比同体量民宿缩短近一半周期。

3、 运营端:人力可被算法替代。自助入住机、送物机器人、动态定价系统让平均人房比降到0.18,远低于民宿的0.4—0.6。对城市更新项目而言,节省下来的人力成本往往决定盈亏平衡线。

酒店还是民宿,成年人两个都要

然而,当城市更新试图用“酒店化”去激活历史街区时,标准化的暗面开始显现:

1、在地性的消失。连锁品牌为了保证辨识度,往往把“上海石库门”硬塞进“Art Deco”模板:黑金配色、几何线条、黄铜吊灯,再摆一台illy咖啡机——住客可能在伦敦、曼谷、迪拜见过同款场景。于是,老建筑成为品牌布景,空间叙事被压缩成一句“我们尊重历史”。

2、情感温度的稀释。前台微笑的露出八颗牙齿、客房送餐的“三轻服务”、夜床折成75°角的被子等等,这些动作越标准,越像精密仪器,越难让旅客产生“我被看见”的惊喜。城市更新原本承诺的“人与城的再连接”被简化为“人与床的再连接”。

3、对非标空间的暴力切割。老建筑层高、采光、结构都有不可复制的“缺陷”,酒店为了塞进标准客房,往往牺牲原有天井、老虎窗、壁炉。北京某胡同酒店把完整的四合院切成L形走廊,客人推开窗只能看见对面客房的窗帘——“老北京风情”沦为营销话术。

既可以享受标准化的效率红利,也会遭遇标准化的体验天花板,这是(城市更新)“做酒店”的既要又要还要却不得,消费者的取舍难也会倒逼形成改造方&运营者的课题,再加上【早就是一个红海】,酒店之路是戴着镣铐跳舞。

酒店还是民宿,成年人两个都要

二、住民宿是“图”个性化,但往往适得其反

有个朋友出差,脱口而出的抱怨值得玩味:“早饭居然只有面条,连咖啡也没有,就算风景再好,在山间的露台上吃一碗面,自拍的兴趣都没有了”,民宿的B面只有在入住之后才会暴露出来。

和酒店一样,民宿(与选择民宿)也有所图和所累,只是消费者特别是从未体验过民宿的菜鸟消费者,往往不自觉地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从业者足以一言蔽之——个性化,也是有代价的。

一、个性化的原教旨。

在城市更新语境下,个性化带来三重溢价:

1、文化溢价。长沙某老烟草仓库改造的民宿,保留1950年代钢架桁车,客房以“烟叶等级”命名,房客可以参加手卷烟体验。这种不可复制的叙事让平日价卖到1800元/晚,高出同片区全季酒店80%。

2、场景溢价。个性化意味着空间可“变形”:清晨是咖啡馆,下午是策展空间,晚上是威士忌bar。成都猛追湾旧改片区的“野狗”民宿,周末把大堂变成黑胶市集,单月非客房收入占比达到32%,远高于传统酒店10%—15%的平均水平。

3、身份溢价。民宿主理人往往就是KOL,客人通过入住完成一次“亚文化认同”。苏州十全街某民宿主是汉服设计师,入住可免费试穿限定款,小红书话题浏览量超500万,直接带动周边三家汉服租赁店。

酒店还是民宿,成年人两个都要

二、个性化的系统性风险

当城市更新把民宿当成“流量发动机”,个性化便开始扭曲:

1、主理人能力的不可复制。优秀的民宿是主理人“人格的物化”,一旦易主,灵魂便消散。厦门鼓浪屿某网红民宿因创始团队分家,设计风格、音乐列表、香氛气味全部更换,复购率从42%跌到11%,OTA评分跌至3.8。

2、合规成本的指数级上升。个性化往往意味着“无法归类”:消防楼梯宽度、逃生窗尺寸、厨房明火、布草洗涤、污水排放……任何一条法规都可能让“故事”戛然而止。2023年大理古城整治行动三个月内关闭无证民宿147家,直接原因是“无法达到酒店标准”。

3、审美疲劳与内卷。当“个性化”成为可售卖的标签,同质化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摩洛哥地毯、藤编吊灯、Kaws公仔、投影仪+幕布、Marshall音箱……小某书爆款清单让“非标”变成新的“标准”。杭州运河天地某旧厂房民宿集群,15家民宿用同一套设计元素,导致片区ADR(平均房价)从1200元跌到600元仅用了两个旺季。

民宿的初心是“生活在别处”——住进主理人的审美、记忆与社交圈,问题是作为消费者,与主理人素昧平生,第一次体验就押注在其人设之上,实在有点冒险。

问题是:民宿不大可能产生复购(但可能产生口口相传),所以对消费者而言,每一次都是崭新的,但每一次都是赌命。

酒店还是民宿,成年人两个都要

三、城市更新能否既要又要?

站在消费者或者评论家的立场,很容易产生既要又要还要:能不能有一种业态,兼具酒店的标准化优势,又能叠加民宿的个性化集大成与一身?

顾客动动嘴,商家跑断腿——

首先,城市更新不应简单回答“做酒店还是民宿”,而应回到“目标客群在何时需要何种体验”。一个可行的折衷是:

1、垂直分层。同一栋楼,低区(1—3层)做“类民宿”公区:主理人店、快闪展览、独立咖啡、黑胶bar,强调烟火气;高区(4层以上)做“类酒店”客房:标准化隔音、布草、客控系统,保证睡眠体验。上海上生·新所“Columbia Circle”即采用此模型,老厂房高区引入美居酒店,低区保留主理人品牌,RevPAR较纯酒店提升18%。

2、时间分层。工作日以商务客为主,提供“酒店级”效率:自助入住、动线清晰、早餐快速;周末切换为“民宿级”体验:主理人市集、手作课程、天台放映。苏州淮海街某旧改项目通过PMS设置“周末模式”,房价在周五自动上浮25%,并推送“主理人私厨”套餐,入住率提升12%。

其次,国际酒店集团已意识到“在地化”不可逆,于是推出“软品牌”:保留原有建筑肌理,仅在后台植入中央预订、会员、质检系统。万豪的Autograph Collection、希尔顿的Curio、洲际的Vignette Collection均属此列。城市更新可反向操作:

1、允许主理人保留门头、软装、香氛、音乐,但消防、隔音、布草洗涤必须接入第三方“轻标准”平台(如华住集团的“共享布草”计划、首旅如家的“安心住”认证)。

2、建立“城市更新住宿联盟”,由国企平台统一拿物业、做合规改造,再分包给不同主理人运营。成都“Regular源野”项目把地下人防空间切成20—120㎡的“盒子”,统一解决排烟、隔油池、消防报审,租户只需负责内容,两年孵化出11个首店品牌。

酒店还是民宿,成年人两个都要

第三,针对民宿合规难题,城市更新片区可争取“政策沙盒”:

1、消防: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允许采用“性能化防火”替代“条文式防火”。例如用高压细水雾系统替代喷淋,用可开启天窗替代机械排烟。

2、经营许可:试行“一址多照”,一栋历史建筑可注册多家民宿,但统一由运营主体购买责任险、布草洗涤服务。

3、税收:对“文化体验类”非客房收入(展览、零售、课程)给予增值税减免,避免主理人为了增加坪效而过度加房。

第四,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是“社区复兴”,住宿只是触媒,酒店或民宿必须与周边小店形成“微循环”:

1、酒店向社区开放洗衣房、会议室、员工食堂,降低周边小店运营成本;

2、民宿把早餐外包给隔壁面馆,把伴手礼柜台留给街区手工匠人;

3、建立“住客—居民”对话平台,如每月一次的“阳台音乐会”,让住客听见本地乐队,让居民听见游客故事。

上述四象限,涵盖了空间颗粒度从“非此即彼”到“分层运营”的再切割、品牌矩阵的“软标准”、政策沙盒与弹性监管和社区共生机制,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可以实现的——万一“四少其一”,对结果的呈现打击却远远不止25%的折扣!

酒店还是民宿,成年人两个都要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空间置换,而是一场关于“如何与历史共同生活”的长期实验:酒店的标准化像一把手术刀,高效却冰冷;民宿的个性化像一束烟火,绚烂却短暂。真正高明的更新策略,是让手术刀学会雕刻情感,让烟火学会持续燃烧。在颗粒度、品牌、政策、社区四个维度上找到动态平衡,历史建筑才能既“活下去”,又“火下去”。

但也理解,知易行难。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