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广西人文:铜鼓之乡聊铜鼓

排行榜 2025年08月02日 14:58 3 admin
广西人文:铜鼓之乡聊铜鼓

近来刷到一些关于铜鼓文化的文章,文中介绍说,在古代,铜鼓与中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还扯到了东汉时,由于马援南征,才给岭南带来了铜鼓文化等等。

这就有点无语了。

广西人文:铜鼓之乡聊铜鼓

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及研究表明,铜鼓,其实是十分典型的“南方器物”(地理偏南)。

早在2700多年以前,生活在今天云南地区的古代民族濮族,就开始铸造铜鼓了,后来慢慢的向东南方向传播,到达今天的四川南部,贵州,湖南西部,广西,广东,还有东南亚一些地区。

按现在的考古文物发现,现在传统的铜鼓文化区域内,尤以广西的铜鼓为最,现在统计的广西各地收藏,展示的铜鼓数量多,种类也比较丰富,并且流传时代也比较长,因此学术对于广西又有“铜鼓之乡”的说法。

如有观点认为,铜鼓是由铜釜发展而来,即在最开始的时候,铜釜是古人生活中常用的炊具之一,后来随着炊具的更新换代,以及“铜”在社会的地位不断上升,慢慢的,“铜釜”就变成了“铜鼓”,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象征,或是各种仪式礼器,用具。

而广西现在发现的铜鼓,正是从“铜釜”开始,一直到后来定型的铜鼓,涵盖了各个时期,给铜鼓文化带来了很好的历史文化证明。

广西人文:铜鼓之乡聊铜鼓

古代铜鼓的按形制,纹饰等,主要分为八大类型,分别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一种类型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

就铜鼓出土情况来说,广西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到东南这一线以西,各县市都有相关的文献记流传或是实物出土,在一些地区,在宣传本地文化时,也会加入铜鼓元素。

据统计,广西各级文物管理所,就收藏有七百多面铜鼓,所以在一些县市的博物馆中,很容易就看到有铜鼓文物的展示,在南宁的广西民族博物馆里,三百多面铜鼓的数量,使得其成为,铜鼓数量最多的博物馆。

因铜鼓出名的,还有北流博物馆,因为现在铜鼓类型中,就有以“北流”为命名的,足以说明北流出土的铜鼓所具有的代表性,研究性。

还有在民间收藏的,像红水河流域民间就一千多面,也足以说明铜鼓文化的分布情况。

广西人文:铜鼓之乡聊铜鼓

那铜鼓怎么就和东汉的马援扯上关系了呢?

其实,铜鼓在马援部队里,是以“战利品”而宣传的,都知道,马援南征交趾,主要是对付生活在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先民的,因为种种原因,生活在岭南交趾的少数民族先民征侧、征贰起兵反汉,对抗中原王朝,作为大一统的王朝,自然不能容忍这些行为,所以派出伏波将军马援南征。

马援在征伐过程中,自然打垮了一些区域首领武装,于是就把该部武装重要的铜鼓作为战利品带回中原。

像在清代桂平地方志中就有过描述,清代的时候,有渔民在作业时,在北江(黔江)中捞到两面铜鼓,传说是马援南征胜利回朝时,在桂平黔江渡江时,船上的铜鼓不小心掉到江里了,所以,桂平北江下游捞到铜鼓的那个河滩就叫铜鼓滩,这也是铜鼓滩名字的传说由来之一。

还有在横州,有个乌蛮滩,当年马援也走这里,后来人们建起了一座伏波庙以纪念,那里也曾经流传过铜鼓故事。

正是如此的马援与铜鼓的故事,所以有些人就认为铜鼓文化的传播是由中原王朝带来。并且因为古代的环境下,不相信古代少数民族先民的“铸造技术”,先入为主的认为,只有中原王朝才有先进的铸造铜鼓能力。

可是马援所处的东汉(25年~220年),和考古发现的2700年前,可是差了好长一段时间,铜鼓为何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先行流传,又是如何铸造的,这就是少数民族先民留给后人的一个探索之谜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