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排行榜 2025年08月04日 10:52 1 admin

川蜀之地,天府之国

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2019~2021年,历时三年,四川作为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资源“双普查”,共普查出文化资源305.74万处,旅游资源24.57万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

为宣传四川优质旅游资源,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响力,立足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的丰硕成果,今筛选出特色优质旅游资源20余类项,150余处进行推广,并以连载的形式一一呈现。

说起四川的好“戏”

你会想到什么?

是川剧舞台上惊艳四座的变脸绝技?

是水袖翩跹间舞出的千回百转?

还是茶馆竹椅上一壶盖碗茶

配着折子戏的闲适时光?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四川,这片被群山环抱的盆地,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瑰宝,更是文化艺术的摇篮。不同时期的戏曲艺术形态如地层般交叠,勾勒出一幅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肌理图景。


让我们一起掀开那一张张神秘的脸谱,触摸那些藏在翎羽水袖里的文明年轮,解码“千年戏脉”如何在沸腾的市井烟火里,酿成世界听得懂的东方魔幻。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早在先秦时期, 巴文化地区就是比较发达的乐舞区域,巴蜀先民向来能歌善舞,连冲锋陷阵时也以乐舞震慑对手、鼓舞士气。《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徒倒戈。这也是后世所称的“武王伐纣,前歌后舞”。这种战前舞后被命名为“巴渝舞”,流传至今,这或可以看作是四川歌舞的较早版本。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华阳国志·巴志》相关记载

据《水经注》记载:秦李冰治蜀,为根治水患而修建“都江堰”,触怒了江神,两者化作了两头公牛激烈搏斗,李冰在下属的帮助下刺杀了江神,从此蜀地再无水患。当地的百姓为了颂扬他的功绩,从流传数千年的牛图腾崇拜文化衍生出一种民俗祭祀活动——斗牛戏。


宋初编纂的《太平广记》就记载汉晋之后蜀地已流行《斗牛》之戏,李冰甚至被尊为川剧的“戏神”。这个斗牛戏和另外一种戏曲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李冰斗犀图》 图源:都江堰文广体旅


此外,四川出土的战国宴乐渔猎攻占纹壶,汉代说唱俑,绘有百戏、角抵、假面、舞乐的画像砖,他们也都在表明,巴蜀地区从先秦甚至更早的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歌、舞、乐的艺术形式,它们为后来四川戏曲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东汉击鼓说唱俑(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到了汉代,四川的歌舞集中体现在百戏中。“百戏”是我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实际上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百戏表演时,基本上是同台演出,导致了歌舞、杂技等不同表演项目之间的交流。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东汉乐舞百戏画像砖(藏于成都博物馆)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舞俑身姿轻盈,长袖如风

(东汉陶立舞俑,藏于成都博物馆)


到了三国时期,丰衣足食之余,蜀地的人们加深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这时的蜀地已有了优人,也就是当时的演员,四川出现了第一首讽刺喜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隋唐时期, 汉代的百戏得到继承与发展,四川歌舞杂戏盛行,傀儡戏、参军戏、宫廷戏……演出十分丰富。蜀中关于杂剧演出、戏班演员、演出剧目的记载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神头鬼面”的川杂剧在勾栏瓦舍中昼夜登台,蔚然成俗,并且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杂剧打擂、艺人竞技、官民同乐,民间宴会、堂会也常借演剧助兴娱乐,现在的我们依然能在出土的文物古器上看见当时演出的盛况。


唐太宗时,成都有“杂剧丈夫”和“子女锦锦”男女合班演戏。四川民间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等艺术家组成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班,著名川剧《刘辟责买》《麦秀两岐》《灌口神》等曲目迅捷流行全国,因此也有了“蜀戏冠天下”的美誉。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仗头木偶戏(藏于成都博物馆) 图源:成都发布


到了宋代,“蜀戏”已经成为大众日常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时的它被称为“川杂剧”,也是如今的川剧之源。南宋旅日禅师道隆在《观剧》中称:“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就无人笑倚栏。”以“川杂剧”专称宋代蜀地杂剧,表明它是一种不同于别处、具有四川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的杂剧。


《四川通史》中记载:“两宋时期,四川地区大凡官府宴会,岁时节令以及一些公共娱乐场所,都有戏剧表演。”百姓婚丧嫁娶固然离不得,而一些演出场地简直让人意想不到。《蜀中广记》中的“高僧记”记载:“杂剧打来,全火祇候”,庙中也演杂剧,当时成都人最喜欢的旅游地大慈寺就有杂剧演出。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广元皇泽寺宋墓石刻杂剧和大曲雕像


对于宋代的成都杂剧界来说,还有更为隆重的日子,那就是每年初春的戏剧比赛。比赛地点就在官家园林西园,当时的成都人会通过“撼雷”掷骰,进行演出竞争。这样热闹、喧腾的场面要从上元持续到四月十八整整64天。


成都西园为杂剧所举办的“撼雷”比赛,在全国都是一种创举,是成都独一无二的,首开民间酒商出资在官府园林举办长达数月的杂剧演出活动的先例。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南宋·杂剧《眼药酸图》 图源:成都博物馆


从斗牛戏开始,历时千年,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地地道道的“四川戏”。


发达的戏曲、说唱艺术背后,是为一场场演出提供相对固定场所的瓦舍、勾栏。成都大慈寺周围的瓦舍勾栏之盛,成为成都人生活休闲的中心。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勾栏戏剧表演石刻·宋(藏于泸县博物馆)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到了明代,生活在蜀地的百姓,每逢年过节之际,就会在乡镇村落码头处的林立的庙堂搭起戏台以作庆典,久而久之,“川戏”在街头巷尾发展起来。


而以勒广儿为首的四川戏班已经不满足于在本地演出,他们远赴江苏南京一带表演。当时江苏有个乐王叫陈铎,他在自己的作品《嘲川戏》中,对这个戏班子万般鄙视,说:“士大夫见了羞,村浊人间了喜”,大意就是说,捧川戏场的都是些市井小人。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数百年之后,正是他茶余饭后的嘲笑之作,成了川戏到省外演出的确切记载。虽然这个明代的“川戏”并不等同于今天的川剧,但它已呈现出了不同于南北杂剧的艺术特性。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明代高濂所作《玉簪记》剧照

图源:“安逸四川”宣传推广平台


明末清初,随着南北诸省移民的大举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建立,昆腔、秦腔、弋阳腔等南北戏曲涌入四川,多种声腔在川蜀大地上交融碰撞,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四川乡土特色的“五腔共和”(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的戏剧剧种——川戏,后改称“川剧”,从而开启了四川戏剧发展的新时期。清代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之戏》记载的300余首川剧目录基本上说明了川剧已经成熟。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川剧儿童表演


知识小tips!!!

川剧技艺——变脸!

变脸,作为川剧表演中最精彩的特技之一,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变得可见可感,大大增加了川剧本身的表现力。与其他剧种脸谱相比,川剧脸谱除了夸张、艳丽、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等特点外,还十分重视写实技法,画面也更人性化、亲民化,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常见的不同颜色的脸谱:

1.金色

威武庄严,多神怪角色,如来佛、二郎神。

2.紫色

肃穆稳重,刚毅正直,如徐延昭、专诸;

3.蓝色

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窦尔敦、卢杞;

4.白色

奸诈多疑,冷酷无情,如曹操、秦桧;

5.黑色

刚正不阿、坦率直接,如张飞、包拯;

6.红色

性情激烈,忠义正直,如关羽、姜维。

川剧变脸手法有“抹脸”“吹脸”“扯脸”“运气变脸”等数种,运用最多的是“扯脸”技法。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数百年间,川剧承中华戏曲之传统,融巴蜀艺术之精华,自成一格,以南北一体、五腔兼备、文野交融、雅俗共赏的特色,成为中华梨园中一枝别具异彩的艺术奇葩。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川剧剧目如璀璨星河,从金戈铁马的三国戏到家长里短的现代戏,用变脸、吐火、踢慧眼等十八般武艺,于丈许氍毹间铺展千年巴蜀风情画卷。

《白蛇传》

四川省川剧院最经典的代表剧目之一。剧中,白蛇仙姑因爱恋桂枝罗汉,被如来佛长期囚禁于白莲池中。她愈经炼愈恨天规无情,乃愤然挣断枷锁,奔向人间。在青蛇帮助之下,与谪贬下凡的许仙(即桂枝罗汉)结为夫妻。法海禅师奉如来旨意,尾随下凡,屡施暗害,直至拆散美满姻缘。为维护纯真的爱情,还击法海之流的倒行逆施,白蛇怒显神通,水漫金山,与青蛇一起,勇斗凶神恶将。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夕照祁山》

该剧突破传统三国叙事,讲述了征西大将军魏延献兵分两路之策,并请命率兵取道险要捷径的故事。长史参军杨仪妒忌魏延,进谗陷害。诸葛亮经过一番考察,认定魏延深藏反骨,冤枉魏延有谋反之心,不仅未采纳魏延计策,且设计欲烧死他。魏延大难不死,对诸葛亮所为深感迷惑,其爱妾魅娘趁机鼓动魏延造反。魏延对蜀汉忠心不二,忍痛杀死了魅娘。诸葛亮病困五丈原,出祁山之愿终未了,临死前仍对魏延耿耿于怀,下令斩杀了魏延。魏延倒在血泊中泪呼“我何有反骨”,留下残阳如血,夕照祁山的悲惨结局。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琵琶记》

又名《孝琵琶记》,川剧高腔四大本之一,全剧共有23场,分上中下三本。汉末,陈留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两月便别家上京赴考,一去两年无信不归,家中全靠其妻赵五娘独自赡养公婆。时逢荒年,日食难度,伯喈父母因此日夜吵闹不休。五娘善事公、婆,苦口婆心劝慰二老。悲剧喜演、悲词喜唱,以喜衬悲,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红梅记》

该剧改编自明代传奇的《红梅记》,是“南戏”中的名剧。南宋末年,权臣贾似道垂涎逃难女子李慧娘的美色,欲纳为妾,慧娘不从,与偶然相遇的书生裴禹一见钟情。贾似道怒而将其杀之,并蓄意谋害裴禹将其诓入府中。李慧娘一心挂念裴禹,死后化作鬼魂与裴禹相会,并救他逃离贾府。剧情曲折离奇,表现虚实相生,是表现川剧“人气”“仙气”“猴气”艺术个性的佳作。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李存勖:一代宗师

五代时期,川剧被推向第一个巅峰时刻,有功于川剧艺术发展的重要推手——后唐皇帝李存勖(xù)。李存勖酷爱川剧,尊奉唐玄宗为祖师,自取艺名“李天下”,演技上佳,常与皇宫戏班子川剧演员们一起粉墨登场,对川剧“手、眼、身、法、步”表演技艺五法颇多改良,成为川剧一代宗师。因统治北方后唐皇帝李存勖极力推崇、倡导和身体力行编创、表演,使其作为大西南地方剧种的川剧在北方影响深远。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李调元 :川剧之父

字羹堂,号雨村,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他少年在川,后随父亲学游江浙,两次宦游又由北京到广东,京腔、粤地风情南曲都有所闻。据史料记载,乾隆五十年,李调元归居故乡罗江后,将各地戏曲的唱腔、演出技法等引入川剧,自此有了“昆、高、胡、弹、灯”川剧五种声腔。


他在家中醒园办起戏班,自编自导自演,培养了一批戏剧人才,并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戏剧及声腔进行记载、考证与论述。《雨村曲话》《雨村剧话》是李调元最具价值的戏剧理论专著。


此外,这位博学高才一点也不“偏科”,在历史、考古、地理、文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画、农学、姓氏学、民俗学等方面广为涉猎,颇有建树。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这样评价:“李调元为近代川剧的形成与发展所花费的心血与获得的成果在整个清代仍然是位居榜首。”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魏长生:川剧革新家

原名魏朝贵,字宛卿,生于乾隆九年,四川金堂人,因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秦腔表演艺术大师。他与川剧艺人一道,对川秦腔进行了艺术表演革新,将胡琴用于川秦腔之中,月琴副之,并使用梆子、唢呐等乐器,将部分昆词改唱梆子或吹腔,合于丝竹,逐渐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川秦腔。


少时即随陕班去陕地学成的秦腔,融合川陕两地的戏曲艺术元素,也逐步使他的唱腔更接近川剧弹腔。从从秦腔江湖的草根伶工到蜚声九州的梨园宗师,魏长生用毕生心血树起中国戏曲史上一座丰碑。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康子林:川剧戏圣

又作芷林、紫麟,原名康学清,四川邛崃固驿镇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以工文武小生而驰名。他从艺50年,艺术上造诣精深,文生戏以《情探》《扫华堂》《评雪》等为最著;武生戏则以《八阵图》《铁笼山》《太平仓》《三变化身》等有名,塑造了100多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加上品德又好,在广大观众中享有“川剧圣人”“戏圣”的称号。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悠悠几千载的巴蜀文化,何止孕育了这一根“戏”苗!在川剧璀璨的光环之下,四川大地上还跃动着多元戏剧文化的生命密码,它们共同勾勒出巴蜀文化交融的独特轨迹。

No.1 | 川剧:五腔共和的活态史诗

“悲哀喜怒无言处,胜却滔滔丽妙词”。爱上川剧,只需一瞬间。这里,不仅有大众都很熟悉的变脸,还有滚灯、喷火、袖里藏刀、鬼吹灯等绝活,滚烫的剧情里,串出生活麻辣烫,把鲜香麻辣的人生哲思熔于一炉,让人大开眼界。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川剧《白蛇传》

川剧,又称“川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及周边地区。川剧以生动活泼的表演风格著称,其行当划分细致,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尤以“变脸”“吐火”“藏刀”等绝技闻名于世,被誉为“蜀中百戏之首”。题材广泛的剧目,表演中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方言俚语的诙谐运用,以及结合民间音乐、杂技的综合性艺术表达,共同构建了川剧鲜活的生命力。

近年来,通过剧目创新、科技融合等方式,川剧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焕发时代生机。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川剧旦角

No.2 | 皮影:光影里跳动的精灵

“是我非我,装谁像谁”。皮影,影戏的一种,最早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皮影融会了声、光、影,是一种“多媒体”艺术形式,类似于当代上映的电影。

四川人称皮影为“灯影戏”“灯影儿”“皮灯影儿”。川皮影戏盛行于清,距今已有350余年历史,包括皮影绘制、雕刻、表演、民间器乐伴奏等内容。四川皮影类型多样,大致分东、西两路,东路在川东川北地区,被称作“川北灯影”;西路主要分布于成都地区为“成都灯影”。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成都通览》所见之清末成都灯影戏

图源:成都博物馆

20世纪八十年代,“王皮影”第五代传承人王文坤汲取渭南皮影和本地土皮影技艺精华,创造川北皮影独特风格,并于1988年赴奥地利巡演引起轰动。自此,川北皮影为世人所知。阆中王皮影、南部马王皮影被列入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王皮影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南部皮影

No.3 | 灯戏:农耕文明的欢乐基因

“ 无丑不成戏,有丑好拌灯”。川北灯戏,又称为灯戏、灯调戏、“农民戏”“坝坝戏”等,发源于四川省南充市,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四川北部嘉陵江流域的阆中、南部、西充等地,以诙谐幽默、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著称,融合了皮影、民间歌舞、杂耍、猴戏、木偶戏等艺术元素,是川北地区历史最悠久、群众基础最深厚的民间戏曲形式之一。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川北灯戏《耍耍夫妻》

历史上的川北灯戏剧目中大多是笑戏、闹戏,正戏、苦戏较少,以“丑扮灯”为核心表演范式,涌现出《访友》《借衣》《双撵子》《请长年》《巧还租》《张公道讨口》《大田坝》等经典剧目。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川北灯戏《张飞轶事》

川北灯戏“跳、笑、闹”的诙谐的喜剧风格承载着川北民众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寄托,十分契合大众崇尚快乐的审美趣味。戏剧家曹禺有言:“川北灯戏的乡土味,赋予艺术以永恒的新鲜感 ”。

No.4 | 木偶:悬丝牵动的灵动哲学

“刻木为偶,以偶做戏”。据有关史料记载, 早在唐代天宝年间,四川木偶戏班已遍布四川各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四川木偶戏深受巴蜀文化的熏染,与在同一环境中生成的四川民间通俗艺术彼此互渗与兼容,尤以对川剧的模仿、吸收而深为四川民众所喜闻乐见,在受众上又与川剧形成互补。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

较之中国其他木偶,传统的四川木偶戏的有两大特点:一是其中的川北大木偶以大著称,是木偶家族的珍稀品种,有世界稀有剧种之称,不仅在国内堪称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很罕见;二是演唱的与众不同, 传统四川木偶戏以唱川剧声腔、演川剧剧目为主,其角色分行、人物造型、服饰道具、表演程式等也大都借鉴川剧,且不同的演出班社所唱声腔、所演剧目也各有侧重,形成了十分鲜明的表演特色。如今,四川木偶戏已逐渐发展成为集川剧、话剧、歌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舞台综合艺术。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川北大木偶《书艺》

No.5 | 傩戏:古蜀巫文化的活化石

傩戏,又称傩舞,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仪式中的傩祭,到商朝已经大致形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人们开始逐渐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节,从而向傩戏转化,而这种傩戏就是最原始的戏曲。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射箭提阳戏,又称花花愿戏,中国传统傩戏品种之一,被誉为汉民族“傩戏”的活化石,主要流传在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射箭乡及其周边区域,是由傩祭发展而来的乡土小戏,其顺应着求吉驱邪的民众心理,既原始古朴,又别具特色。射箭提阳戏将木偶与真人的表演融合一体,用传统的民间小调,伴随着锣鼓等打击乐器的节奏,演绎出彩绝伦的戏剧故事。

到成都,看一出好“戏”!

当川剧变脸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内容

当皮影戏与3D全息技术

碰撞出沉浸式的奇幻世界

当博物馆开启沉浸式非遗展演……

这些穿梭千年的艺术形式

传承着古蜀先民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同时

更在以全新的方式焕发出勃勃生机

继续诉说着川蜀大地永恒的艺术密码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文化之用,转载文版权属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