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西藏嘎拉村:从穷山沟到“桃花源”的华丽转身

排行榜 2025年08月04日 16:58 1 admin

中国网讯(记者 秦金月)隶属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的嘎拉村,地处尼洋河谷地,毗邻318国道,距离市区12公里。这里素有西藏“桃花第一村”的美誉,每年的“桃花节”吸引了大批游客来参观旅游。

西藏嘎拉村:从穷山沟到“桃花源”的华丽转身

嘎拉村的广场(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7月27日,第五届西藏网络影像节之“遇见西藏·扎西德勒”国际传播活动媒体一行来到嘎拉村,探访这个闻名遐迩的“桃花村”。

走进村民达瓦坚参的家,一栋漂亮的藏式小楼映入眼帘。

西藏嘎拉村:从穷山沟到“桃花源”的华丽转身

达瓦坚参的房子(中国网记者 郑伟 摄)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达瓦坚参的家中做客,达瓦坚参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总书记来到我家做客,是我们全家、全村的荣耀,令我终生难忘。”

“我本来最想邀请总书记看看我家的粮仓,没想到总书记一进门,就打开自来水,非常细致地问我家有没有热水、能不能洗澡,下水道通不通……”

“总书记来到我家仓库旁,关切地询问我家的日常生活情况。我向总书记一一介绍了打饼子的小麦、酿酒的青稞和藏香猪肉、奶渣等日常食品。”

西藏嘎拉村:从穷山沟到“桃花源”的华丽转身

达瓦坚参家里的仓库(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达瓦坚参回忆,“总书记坐下来,问我家一年的收入情况。我说我家一年收入能达到32万左右,总书记让我详细说说有哪些收入。”“跑运输,有10来万;桃花源的旅游分红,6口人有10来万;22亩土地流转,有3万多;一年卖三头牛,有3万多;出售酥油、奶渣、牛奶等其他收入,再加上林补、草补等补贴,就有32万多。”

西藏嘎拉村:从穷山沟到“桃花源”的华丽转身

达瓦坚参家中陈设(中国网记者 郑伟 摄)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镇嘎拉村,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又给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提出殷切希望:“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

作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嘎拉村见证了伟大时代的变迁。

西藏嘎拉村:从穷山沟到“桃花源”的华丽转身

达瓦坚参接受中国网外籍记者Panos Cubillo Alvaro Isidrode 的采访(中国网记者 郑伟 摄)

村里现有农牧民群众33户149人。一改过去依靠传统生产方式过生活的日子,现在的嘎拉村依靠党的利民惠民政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嘎拉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4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0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12万元。

在嘎拉村“团结颂”主题教育展览馆,来参观的游客们真切感受到了嘎拉村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来是半山腰上的“白色岩石下的村庄”,现在是“黄金带”旁的“世外桃源”。过去村里连个“大喇叭”都没有,通知群众全靠村干部的嗓门和脚步。而现在,智能手机已普及到每个家庭,村民们可以通过视频轻松“面对面”交流。通过实施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厕所革命等项目,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过去,到现在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嘎拉村吸引了大批来自外地的游客参观游览。

西藏嘎拉村:从穷山沟到“桃花源”的华丽转身

游客在嘎拉村“团结颂”主题教育展览馆参观(中国网记者 郑伟 摄)

西藏嘎拉村:从穷山沟到“桃花源”的华丽转身

这只螺号曾是嘎拉村唯一的公共通讯工具,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召集干部、通知群众还只能靠它。现在村里收入增长渠道多、居住环境改善大,也早就用上了各种现代化通讯工具。(中国网记者 郑伟 摄)

新时代的嘎拉村以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为目标,正沿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稳步前行。嘎拉村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诠释着“美好生活”的内涵,也让乡村振兴的底色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愈发鲜亮。未来的日子里,这里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更多温暖与希望。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