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排行榜 2025年08月04日 21:00 1 admin

珠江第二大水系北江

穿山越岭,一路向南

在清远境内

形成了气势雄伟的北江三峡:

浈阳峡、香炉峡、飞来峡

其中,最为险峻的峡谷

便是大名鼎鼎的飞来峡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飞来峡


《广东印记》之《飞来峡》

将和你一起走进清城

领略飞来峡独特的

山水风光和人文魅力


七十二峰相拥

飞来峡,又名禺峡、中宿峡、清远峡。

据《广东省志·地名志》(1999年版)载:“清远县汉代称中宿县,隋改为清远县,峡亦称为清远峡,以其江水清碧而得名。传说峡内的飞来峰是从天竺国飞来,故又称飞来峡;又说因峡中有飞来寺而得名。”

飞来峡位于清远市清城区,北江中下游,东起潖江口(上峡口,距清城20千米),西至白庙墟(下峡口,距清城11千米处),全长9千米,河面平均宽度600米,水最深处为36米。

这里峡谷幽深,河水碧澈,著名的归猿洞、和光洞、观音岩、卧仙岩和凝碧湾、中宿分潮石、白泡潭、金锁潭、犀牛潭隐于峡间。峡江两岸,龙女山、凤凰山、缥幡岭等七十二峰相拥,苍翠而奇峭。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飞来峡


飞来峡里藏千景

地处北江中下游分界点的飞来峡,素有“风光誉南国,古迹遍峡山”之称。唐代至民国期间构建的63处寺、观、亭、楼绰约其间,古雅清幽。

峡江北岸,始建于南朝梁普通元年(520)的飞来寺,由位于山腰的延祚飞来寺和山脚的大雄宝殿、帝子祠、六祖殿、观音殿等组成,为岭南著名的三大古刹之一。整个建筑群坐北向南,依山叠建,占地1.5万平方米,布局得体,雄伟壮观。坊额“飞来禅寺”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总制两广军门张镜心题刻。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飞来寺

与飞来寺隔江相望的紫竹林寺,始建于唐代,是当地唯一的女众佛教场所。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紫竹林寺

沿着古老的飞霞古道拾级而上,数座古牌坊立于其间。飞霞山上,始建于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藏霞古洞、飞霞古洞、锦霞禅院合称“三霞”,规模庞大的三座古建筑群均依山而起,设计精巧,庙宇巍峨。

其中,锦霞禅院四面环山,树木成荫,经年流水淙淙。由于周围花木甚多,春暖花开时,繁花似锦,灿若明霞,故称锦霞。又由于环境幽雅宁静,有如晋代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故又称为“桃源村”。“三霞”一带,每至雨后,烟水蒙蒙,清远八景之一“飞霞烟雨”由此得名。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藏霞古洞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飞霞古洞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锦霞禅院

峡江之畔,一路蜿蜒的栈道是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的峡山古栈道。栈道上沧桑的石桥、秀美的渔村,见证了飞来峡历史上的商旅往来、岁月变迁。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峡山古栈道上的古桥


历朝诗赋满山中

千百年来,飞来峡一直深受文人墨客青睐。

飞来峡内现存历代摩崖石刻41处,碑刻12通,诗赋300多首。古代名人吟咏飞来峡的诗词中,有唐代宋之问的《题峡山寺》、韩愈的《赠别元十八协律诗》、沈佺期的《游峡山》;宋代苏轼的《峡山诗》、杨万里的《峡山竹枝词》(五首);明代海瑞的《海山》、区大相的《中宿山歌》(二首)、王夫之的《清远城下忆湖湘旧泊》、汤显祖的《缥幡岭》;清代屈大均的《中宿峡诗》、袁枚的《峡山飞泉亭》等等。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飞来峡摩崖石刻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飞来峡碑刻

唐代诗人沈佺期游览飞来峡后,发出“览遍名山景,无如此峡山,两峰支碧汉,一水抱清湾”的赞叹。苏轼描写飞来峡的经典诗句“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气势磅礴,久吟不衰。

清道光十九年(1839),曾任兵部右侍郎的画家戴熙来粤视察,戴熙来粤后绘画八幅,进呈道光皇帝,其中一幅即为《飞来峡图》。

这里,是苏轼笔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飞来峡


“飞来峡里藏千景,历朝诗赋满山中”

如诗如画的飞来峡

宛如北江上一颗璀璨明珠

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链接」飞来峡

图文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清远市史志办公室、清远市清城区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