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排行榜 2025年08月06日 10:54 1 cc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

——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阿尼玛卿山的高峰,金色的光芒便顺着洮河的脉络漫过甘南草原,节日的氛围将草原的激情与民族的热情完全点燃。此时的羚城合作,当周草原上的格桑花正顶着露珠舒展花瓣,数百顶藏式帐篷的毡帘在晨风里轻轻摆动,像一群等待被唤醒的白色飞鸟。这是甘南最美的季节,也是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拉开帷幕的时刻——来自全国的游客踩着草叶上的朝露涌入草原,身着盛装的藏族姑娘捧着酥油茶笑靥如花,马头琴的旋律混着远处的牧歌在云端流转,一场关于自然与人文的盛宴,正以甘南独有的方式铺陈开来。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甘南,这片横亘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土地,从来都不缺传奇。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草原、湿地、雪山、森林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生态画卷;它是多元文化的聚宝盆,汉族、藏族、回族等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锅庄舞、格萨尔史诗、唐卡等非遗瑰宝在此代代相传;它更是文旅融合的试验田,近年来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脉”的发展理念,将散落的资源串成线、集成面,让“圣境甘南·心灵之旅”从一个品牌符号,变成了无数人心中“来了就不想走”的诗与远方。

节会搭台

让品牌在时光里生长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八月的当周草原,是甘南最美丽的模样。

第二十三届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开幕当天,当周草原像被打翻的调色盘:藏袍上的红珊瑚与绿松石在阳光下闪着光,白色帐篷的边缘绣着五彩经幡,孩子们手里的风车转着赤橙黄绿,策马扬鞭的马队豪情无限,青鬃马扬起前蹄,鬃毛在风中划出金色的弧线。来自新华社的记者李女士举着相机追着舞者跑,她的镜头里,身着节日盛装的领队正带领着年轻人跳起锅庄,他们围着“石榴籽”雕塑,裙摆扫过草地,水袖随风飘扬——“这哪里是艺术节,分明是一场流动的文化博物馆!”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作甘南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户外文化盛会,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早已超越了“节庆”的范畴。自2000年首届举办至今,它像一棵扎根草原的最美格桑花,在时光里不断生长。从最初单纯的民俗展示,到如今集民族歌舞、体育竞技、商贸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从本地群众的“文化狂欢”,到吸引全国目光的“文旅IP”。二十三届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它见证了甘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游人如织踏春来”的蜕变,更成为展示甘南民族团结、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

“节会是最好的‘粘合剂’。”甘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甘南构建起“四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节会矩阵,让“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为现实。春天,碌曲则岔石林的“赏花节”邀游客共赴一场与高山杜鹃的约会;夏天,玛曲格萨尔赛马会让草原变成速度与激情的赛场,骑手们身着古代战甲,马蹄声震得草地发颤,仿佛格萨尔王的勇士穿越千年而来;秋天,迭部扎尕那的“丰收节”里,藏民们捧着青稞酒唱起祝祷歌,梯田里的麦浪与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冬天,夏河拉卜楞寺的“晒佛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巨幅唐卡在阳光下缓缓展开,神秘又庄重。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这些节会各有侧重,却又一脉相承。如果说香巴拉艺术节是“总纲”,那么各县市的特色活动便是“分目”:迭部则巴邀请赛上,藏族汉子们赤膊摔跤,肌肉上的汗珠折射出原始的力量;舟曲采花节里,姑娘们背着竹篓在山林间采撷野花,歌声比泉水还清亮;临潭拔河节上,数百人拽着一根百米长绳较劲,呐喊声能惊飞崖边的岩羊。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张覆盖全域的“文化网”,让游客无论走到甘南的哪个角落,都能触摸到鲜活的人文脉动。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节会的影响力,最终要落到发展的实效上。2025年1-6月,甘南接待游客1117万人次,旅游花费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25%;在马蜂窝发布的2025暑期热度增长最快目的地榜单上,甘南跻身全国前十。更深远的是,节会带动了周边乡村的振兴:当周草原周边的牧民,把自家帐篷改造成“牧家乐”,酥油茶配着糌粑的香气里,藏着增收的喜悦;迭部扎尕那的村民,跟着旅游公司学做民宿,曾经闲置的木板房,如今成了游客争抢的“观景房”。

“以前觉得草原就是放牛的地方,现在才知道,草原上的锅庄、歌声、赛马,甚至一朵花,都能变成‘金元宝’。”合作市佐盖多玛乡的牧民才让笑着说。去年夏天,他在香巴拉艺术节期间卖自家做的牦牛肉干,两个月就赚了三万多。

展演聚气

让文化在烟火中流淌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暮色像一块巨大的蓝丝绒,缓缓盖在合作市香巴拉主题文化广场上。突然,一阵欢乐的鼓点划破宁静,三十名身着藏装的舞者踏着节奏列成圆圈,“呀——嗬!”的呐喊声里,锅庄舞开始了。

领舞者是甘南锅庄舞协会的卓玛,她身着的崭新的藏袍,挺直腰板,动作大方而不失优雅,手臂划出的弧线像草原上的彩虹。广场上的游客起初只是围观,后来有人跟着节奏跺脚,再后来,来自上海的姑娘小王拉起身边陌生阿姨的手,跟着转圈——她的运动鞋踩在广场大理石板上,与藏靴的牛皮底碰撞出奇妙的韵律。“原来锅庄不是‘表演’,是‘生活’啊!”小王喘着气笑,脸颊通红,“跳着跳着,就觉得自己和这片土地连在了一起。”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甘南随处可见。作为香巴拉艺术节的“延伸线”,锅庄舞常态化展演从州府合作已覆盖全州各县市,从城市广场到景区入口,从乡镇集市到牧民定居点,只要音乐响起,就有人加入舞蹈的圆圈。甘南州文旅局工作人员说:“我们要让文化从舞台上‘走下来’,走进烟火气里。游客不是旁观者,是参与者;文化不是展品,是能触摸、能体验的生活方式。”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在冶力关5A级景区,“文化进景区”的实践更是别出心裁。五月的冶力关,层峦叠翠间还带着春的微凉,临潭县迎来了全州文艺表演团。傍晚时分,冶海湖畔的舞台亮起灯光,卓尼县的弹唱组合抱着牛头琴登场,琴弦颤动间,旋律像冶海的水波一样温柔;玛曲县的歌手唱起《黄河首曲》,粗犷的嗓音里裹着草原的风;舟曲县的姑娘们跳起“多地舞”,银饰的叮当声与森林公园的松涛应和。

“以前来景区,就是看山看水,现在能听着歌爬山,对着湖跳舞,感觉不一样了。”来自西安的游客张玉说。他在冶力关住了三天,白天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临潭刺绣”,晚上围着篝火听格萨尔史诗说唱,“回去后我总想起那个唱牛头琴的大叔,他说‘琴声里有祖先的故事’,现在我好像懂了。”

让文化“活”起来的,还有非遗的创新表达。在夏河拉卜楞寺旁的非遗工坊里,90后唐卡画师贡布正在尝试用矿物颜料画“草原星空”——传统唐卡的金箔打底上,北斗七星的位置嵌着细小的绿松石,像草原夜晚的星星落在画布上。“以前唐卡多画佛像,现在游客喜欢自然题材,我们就把草原、雪山、牦牛画进去。”贡布的工坊里,既有供收藏的传统唐卡,也有做成冰箱贴、书签的文创产品,“去年卖了80多万,很多年轻人来学画,非遗不怕老,就怕不变。”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从锅庄舞的“全民参与”到非遗的“新旧融合”,甘南的文化展演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游客“入戏”。当文化不再是隔着玻璃的展品,而是能一起跳、一起做、一起品的生活片段,文旅的亲和力便自然生长——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游客离开甘南后,总忘不了广场上的锅庄、帐篷里的酥油茶,忘不了那些笑着教他们说藏语的陌生人。

话题引流

让流量在创意里沉淀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今年五月,一段15秒的视频在全网火了。

视频里,美仁大草原的蓝天白云下,两只土拨鼠正抱着对方“打架”,圆滚滚的身子滚来滚去,绒毛上沾着草屑。拍摄者是来自江苏的自驾游客陈先生,他配文:“甘南的土拨鼠太可爱了!风景这么好,不要再打啦!”视频发布后,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媒体转载,#甘南呆萌土拨鼠#的话题阅读量两天内破亿,网友们纷纷留言:“这是什么神仙地方?我要去劝架!”

“土拨鼠火了,草原也跟着火了。”美仁大草原景区负责人笑着说,那段时间,景区的游客量环比增长了40%,很多人来就问:“土拨鼠在哪?我带了花生!”

这不是甘南第一次“靠创意出圈”。在文旅营销的赛道上,甘南始终保持着“敏锐度”——它懂得借势自然的馈赠,也擅长挖掘文化的亮点,更会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故事。

“流量不是目的,让流量变成‘留量’才是。”甘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场推广科的工作人员说。基于对客源结构的分析,甘南发现,80后、90后游客占比达65%,他们爱自驾、爱分享、爱深度体验。于是,一场“精准滴灌”的营销战悄然展开: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借势热点,打造“系列话题矩阵”。以“土拨鼠”为起点,甘南顺势推出#甘南草原美#,邀请网友晒出手机里的草原照片;#相约四季甘南#则按季节更新内容,春天的花海、夏天的星空、秋天的彩林、冬天的雪景,每个话题都带着“可参与、可传播”的属性;#甘南绚丽民族风#里,藏装穿搭、锅庄教学、非遗手作的短视频层出不穷,让“民族风”成了新潮流。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创新形式,探索“旅游+音乐”模式。八月的当周草原,“羚动之夜”音乐节上,摇滚乐队的嘶吼与藏族山歌的清亮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舞台背景是实时直播的草原星空,台下观众举着手机闪光灯摇晃,像一片流动的星河。“我们想让游客知道,甘南不只有传统,也有潮流。”音乐节策划人说。更妙的是,甘南还推出了“自驾甘南专属歌单”,里面既有《甘南的约定》这样的本土原创歌曲,也有改编版的藏语rap,游客开车时点开歌单,歌声与窗外的风景呼应,“以歌咏景、以曲传情”的沉浸感便有了。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深耕内容,让“原生”更有穿透力。卓尼牧民的抖音账号“甘肃曼曼”有10多万粉丝,她的视频里没有刻意的摆拍,只有每天的生活:清晨挤牛奶时跟牦牛“对话”,傍晚赶着羊群唱山歌,冬天在帐篷里教女儿弹扎念琴。“很多人问我‘草原生活苦不苦’,我拍视频告诉他们,苦,但也甜,就像酥油茶,先苦后香。”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这些努力,正在结出果实。2025年暑期,甘南的自驾游客占比达78%,很多人跟着“网红打卡点”攻略,从美仁大草原追到扎尕那,再到黄河九曲第一湾;在小红书上,“甘南穿搭”“甘南美食”等笔记超过12万条,越来越多的人把“去甘南”列入旅行清单。

“流量是一阵风,但文化是根。”甘南州文旅局负责人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风把种子吹到更远的地方,让它们在游客心里发芽。”

全域赋能

让生态与文化共生长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站在扎尕那的观景台眺望,能看到最动人的“甘南答卷”:山谷里,藏式民宿的屋顶与青稞田的曲线完美融合,没有一栋建筑高过周边的松树;村口的垃圾分类站旁,村民正教游客辨认可回收物;远处的栈道上,游客们轻声交谈,生怕惊扰了林间的飞鸟。

这是甘南“全域旅游”的底色——不是只建几个景区,而是让整个甘南变成一个“大景区”,让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旅游发展同频共振。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为了守护这片“圣境”,甘南实施了“全域无垃圾”行动,草原上的每一个矿泉水瓶都有“归宿”;为了让文化“可持续”,甘南建立了非遗代表传承人扶持机制,年轻学员跟着老艺人学技艺,政府给补贴、给平台;为了让游客“住得舒心”,甘南推动“民宿提质”,藏式民宿不仅保留着木刻、彩绘等传统元素,还配备了Wi-Fi、热水,让“诗与远方”不缺烟火气。

如今的甘南,正从“资源大州”向“文旅强州”稳步迈进。它的魅力,藏在香巴拉艺术节的帐篷里,藏在锅庄舞的圆圈中,藏在土拨鼠的呆萌里,更藏在每一个细节里,民宿老板会给晚归的客人留一盏灯,景区工作人员会用三种语言介绍景点……这些细节,构成了“圣境甘南·心灵之旅”最生动的注脚。

让心灵在圣境中深度旅行——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这或许就是甘南给出的答案:文旅融合,从来不只是“1+1=2”的简单加法,而是让自然更动人、文化更鲜活、生活更美好的乘法。当生态、文化、创新、服务多维赋能,这片土地便有了持续生长的力量,从高原秘境,向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坚定前行。

甘南融媒记者 马保真 王满辉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