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1906年,一位清朝女子自愿脱下衣服,让洋人拍下这组裸体照片

排行榜 2025年08月11日 05:53 1 admin

谁能想到,1906年安徽下着旱灾,不是那种草地黄了点的旱,是整个村子的命都攥在天上那点雨水里,老天爷翻脸比翻书还快。粮库空空如也,树皮野菜连小孩子都抢着啃,饿得大人都有点容易说胡话了。村里几户人家挤在一起,谁也没多余的力气唠叨邻里,连狗都趴得倒不动。那一年不值一提的日子里,李娟的名字,还没挂在历史墙上——虽然今天一提到,她的过往都被放大。

1906年,一位清朝女子自愿脱下衣服,让洋人拍下这组裸体照片


她家的桌上连碗都不舍得敲响,能闻到一丝烟火气都算稀罕。李娟不大话多,她眼里天天盛着各种看不见的小心思。家里哥哥嘴上硬气,背后也偷着掉泪;母亲低声念着旧日的好光景。李娟起得最早,天还没亮就出去找活路,总怕漏了什么转机。她不是多能耐,但比同龄女子多了点狠劲,眼眶黑得像老井,骨头敲在地上都响。她想过要走,可家里的炊烟像链子,推不开。

1906年,一位清朝女子自愿脱下衣服,让洋人拍下这组裸体照片


旱情让清政府也犯愁,各路官员贴上公告说要救济,村里人信也不信。饿久了,哪管上面说啥,实在管不了一口吃的。外头偶尔有逃荒的人路过,说前面也一样,哪都没水。李娟听到风声,说城里来了洋人,带着奇怪的行李,神情古怪。村里长者嘀咕,说他们会拍照,用的是会亮的箱子,把人影子都能偷走。没人相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直到有一天,几个人穿着奇怪的衣服,带着机器,在集市上让人围观,才算见了点门道。

1906年,一位清朝女子自愿脱下衣服,让洋人拍下这组裸体照片


这些洋人在村头一拦,把李娟吓了一跳,说是要帮忙,带来救济。但交换条件很古怪——有人传,在旁边的村子,有女子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脱下衣物让老外拍照,说是让远方的人知道这里多苦,让世界都来看一眼中国的灾荒。这个提议,村民炸开了锅。有的家长骂,说孝道还要不要了?可更多的人只是悄悄看着李娟,谁也不敢说让她试试,但谁心里都知道,这可能就是唯一的出路。李娟一夜没睡,外头狗在叫,也有一丝风,谁也不知道她心里怎么想。

1906年,一位清朝女子自愿脱下衣服,让洋人拍下这组裸体照片


她犹豫了好久,争扎在家人和自己之间。她妈默默把她的手塞得紧紧的,却还是松开了。一个人背着破布包下村头,她走得慢,怕每一步都走错。洋人拿出那种箱子,有镜头,有灯,李娟差点退后。真要脱嘛?可是放眼过去,村里小孩饿到骨头快戳破皮,庄稼死了个干净。她深吸一口气,说:“你拍吧,我不怕!”可是这话,真有点破罐破摔的意思?看着她脱下衣服,在镜头前微微发抖,就算没人掉眼泪,也没谁笑得出来。

1906年,一位清朝女子自愿脱下衣服,让洋人拍下这组裸体照片


那些照片在后来成为黑白的证据,像刀一样扎在后人的心头。英国伦敦的报纸上,出现了李娟骨瘦如柴的身影;纽约慈善组织贴出当前的安徽照片,募捐的钱随之汇入中国。确实有物资进了安徽,可不是每个村都能喝到水,有的村子还是饿着。舆论也没全是一边倒,城市报社的评论员说中国人的尊严不容践踏,外交官说经济利益可以超越一切。李娟的事也被夸大,好多人觉得她是英雄,也有人嘲讽说她不过是无奈。谁知道到底哪句真的?


你要问,到底算是牺牲还是自保?答案根本没有标准。有人说,尊严值多少钱?有人说,吃亏了也不亏。还有网友在豆瓣上吵到凌晨,翻来覆去没有一个结论。李娟的家人在后来得到救济,可能也就是熬过了一季的饥荒。有人说换成自己,绝不会那样做;可是,自己真遇上了,又有几个能顶住呢?连村里的老头都说,这种事看着简单,做起来比登天都难。


道德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李娟这事里好像也不是那么难判断,可真正遇到的时候你只记得家里有几张干硬的烧饼,管不了别人怎么看。有时候,生存就是一堵墙,撞上去就是疼,没有别的路。有人觉得,拍这种照片丢了脸;有人觉得丢脸藏不住命,还不如丢了。就像路边的小草,有时候踩烂了也能长回来,有时候不是,谁知道哪种更多?


后来,好事者在知乎专门建了话题,讨论有没有可能换个方式帮忙。有人说,外国记者也有别的办法,但救灾不等人,照片最快。现在信息传递太快了,手机一拍世界都知道。可1906年那阵子,照片是最快的传播手段,有人挣扎着拍下了她的痛苦,也确实有了救济的钱。是不是功利主义?这道理有点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谁也判不了李娟的选择对错。


有人研究过照片的影响力,说那年英国政府给安徽发了两船粮食,官方说明记录在档案里。还有学者查过慈善款项,的确有国际红十字会汇入救灾资金。细细一算,李娟照片有实际价值,可她个人呢?她后来一直没怎么说话,甚至有一段时间没人记得她。如果不是这段旧事,她也许只会变成一堆家谱里的名字,甚至早就忘在谁家的门前石板下。


等到网络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历史边缘人物。李娟的故事被重新提起,却也免不了各种争论。有人说她太勇敢,也有人觉得这只是时代的无奈。有人在微博上写,换成自己一定会想办法保护尊严;可转头又在评论区说,现实太残酷,活着比什么都值钱。这种前后不一的说法其实特别正常,历史就是充满矛盾,谁都不敢随便下定义。


难道我们还要讨论到底谁对谁错?可能没几个能说得清楚。像1906年那样的旱灾没有办法解决时,人只能用尽一切办法找活路。更奇怪的是,后来拍照本身在中国逐渐普及起来。可那时候的李娟,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个人授权”,只知道拍下来就有人帮忙。你说她有选择吗?其实没得选。连议论都多余了,人饿久了,活着比面子重要。


我觉得,有时候,历史就是这种荒唐又让人心跳的小故事组成。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不是非黑即白,谁都含糊得很。有“权威信源”统计:当年大约有18万户村民因旱受灾,仅靠官方赈济远远不够。安徽省档案馆里留存着具体的救济款入账单据,有流水号、有附录,能查得清清楚楚。可这些记录,又能说明几个李娟的故事?好像,不一定。你觉得呢!


等到后人再看那张黑白照片,李娟站在镜头前,骨瘦如柴却不低头。有人说这是坚韧,有人说是社会的缺陷。后来,救济币到了村里,她家分到了一点米,母亲眼泪流了半天,李娟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把米倒进锅里。不知道她有没有后悔,或者想过别的路。有时候选择,就是没有选择。


其实,换个方向,谁会真的去记住那个年代的小人物呢?可能只是一张发黄的照片而已。很多年后,有学生在历史教材里翻到李娟的故事,有人认为是牺牲,有人当成过往。可没准,真正让人记住的,只是一种活着的姿态,不管是坦然还是犹豫,都挺真实。


或许大部分村民只记得那一顿饱饭,别人说的话都像风一样飘过去,没有哪句话管用。


故事在时间里流淌,像旱灾过去后突然下的第一场雨,谁也不会专门去收集每一滴水,可谁都懂那种久盼的心情。


你说,李娟到底算英雄吗?也许只是一种不得不做的日常选择。那些照片留下的记忆,也不过是旱灾里小人物求生的缩影。


没什么伟大的结论,活着,就是最不容易的事。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