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淮水江声汇古津

排行榜 2025年08月12日 11:07 1 admin

站在淮安城南门外的淮河入海通道水上立交桥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四周河渠交错、桥闸相连——这里正是江水与淮水相拥之处。

淮水江声汇古津

每日成百上千艘船舶在此往来,南去的、北上的、东行的、西往的,一艘接着一艘,各循其道,水上运输一派繁忙,被誉为“黄金水道”。

江水淮水相聚

江水与淮水的交汇,源于70多年前苏北灌溉总渠开挖后的通水。自此,流淌2500余年的京杭大运河江水,与苏北灌溉总渠的淮水在此相吻、相拥、相交、相聚,造就了此处航运的繁忙,也孕育了“黄金水道”的雏形。

一座座高耸入云的输电铁塔横跨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京杭大运河等河道,线路纵横交错、盘旋缠绕,密如蛛网,蔚为壮观。

向南望去,不远处的十字河面波浪滚滚、水流湍急,水浪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银光,略显刺眼。奔腾的江水自南向北,携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问候,从扬州南长江北岸出发,沿周敬王三十四年开挖的里运河抵达河口;汹涌的淮水由西向东,带着河南南阳桐柏山老鸦叉的问候,经洪泽湖高良涧,顺1953年竣工放水的苏北灌溉总渠汇入此处。两水在交叉口拥抱、问候,诉说着各自的历程与身世,而后相融一体,为新时代中国建设迸发力量。

这一江水、淮水的交叉口,形成于1953年5月10日苏北灌溉总渠竣工通水之时。此后七十余年间,交叉口周边三平方千米的区域内持续规划建设,一座座涵洞、水电站、分水闸、桥梁、船闸、抽水站等大中小型水工建筑相继落成,总数达七十余座(个),这里也由此成为闻名世界的淮安水利枢纽,又称运南水利枢纽。

望向交叉口北边,淮河入海水道的建筑群静静矗立,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桥便坐落其中。一条南北走向的宽大水槽如天然屏障,将大运河的江水与淮河入海道入江的淮水巧妙隔开,江水沿水槽滚滚北流,淮水则在水槽下静静东行,二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转至交叉口东边,苏北灌溉总渠四个控制点节制闸之一的淮安运东分水闸映入眼帘,闸上镌刻着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字字千钧。此闸与其他三座控制闸协同发力,共同承担着苏北灌溉总渠的灌溉、分洪、航运等综合功能。周边还分布着淮安运东发电站、渠北闸,以及连接运东分水闸下游(从苏北灌溉总渠进入大运河)的淮安运东船闸,和贯通运东南北的运东大桥。一条条拖队、一艘艘船舶在苏北灌溉总渠上往来穿梭,勾勒出繁忙的水运图景。

再看交叉口南边,头闸及头闸第一、第二、第三水电站错落分布,穿斜河大地涵、小地涵隐匿其间;从东往西半公里长的道路上,引江闸、淮安抽水三站(1996年兴建时采用国内首台灯泡式贯流机组,正转可抽水北上补充淮水,淮水充裕时可反向发电并入电网)、运南船闸、引江桥、淮安京杭大运河船闸、淮安复线船闸、沙庄引河桥等依次排开;继续往南,沟通里下河地区与京杭大运河航运的单级船闸二堡船闸,以及淮江公路上的淮扬公路二堡大桥遥相呼应。船舶从运河经二堡船闸,便可驶入里下河水道。

将目光投向交叉口西边,淮安抽水一站、二站及运西水电站等众多水工建筑鳞次栉比。每座抽水站都配有规模可观的水下工程,最深的水泵层距地面15米,相当于五层楼的高度,足见工程之宏大。

江水与淮水在此交汇后,这里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水的“编组站”。无论是长江来水还是淮河来水,都在此重新分配,或东下,或西行,或北上,或南去,将长江、淮河、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水系连为一体。这里集灌溉、排涝、泄洪、通航、发电功能于一身,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实现了跨河跨湖调水、远距离大长度输水,惠及多方。

航运灌溉泄洪必经之道

2500年前,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开挖邗沟,初期仅用于运送兵员与粮草;后经历代修筑,成为国家漕运要道,如今更成了航运、泄洪、灌溉的必经之路。

这片水域的航运功能尤为突出,交汇口连接着大运河、淮河、里下河三大水系,承担着北煤南运及苏、鲁、豫等多省市的船舶通航任务。为保障通行顺畅,这里先后建成3座船闸,2023年船舶通过量已达3.03亿吨。

泄洪方面,当洪泽湖上游有洪水下泄时,开启高良涧闸可泄洪800立方米/秒,水流经灌溉总渠至淮安水利枢纽运东闸,再经阜宁腰闸、通榆河立交及六垛南闸入海;也可开启运西分水闸分泄洪水200—300立方米/秒,经里运河排入长江。若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3.5—14米,且淮河中上游发生大洪水,经国家防总批准,还可开启洪泽湖二河闸、入海水道二河新泄洪闸,下泄洪水2270立方米/秒,经淮安水利枢纽大运河立交地涵工程,沿淮河入海水道入海。

排涝功能同样关键,当淮安白马湖地区发生洪涝且无法自排时,通过淮安抽水一站、二站及拟建的淮安四站,可抽引白马湖区近2000平方公里的涝水至灌溉总渠,再导入长江或大海。

灌溉功能的发挥则与淮水丰沛程度紧密相关,当淮水充沛时,开启高良涧闸,通过枢纽运东闸等工程控制灌溉总渠沿线的水位与流量,能保障总渠沿线104万亩农田的灌溉需求;同时开启枢纽运西分水闸,将水泄入里运河,可满足里运河沿线农田的灌溉需要。

在南水北调方面,当淮水不足、淮北地区干旱缺水时,开启淮安水利枢纽所有抽水站抽引江水北上,既能满足淮北地区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还可通过淮安站以下的各级泵站逐级抽水北上,实现江水北调的目标。

发电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工程的综合效能,洪泽湖的多余水源经高良涧闸下泄后,可利用枢纽运东闸两侧的空箱发电机组、运西分水闸发电机组及淮安三站可逆式机组发电,电力并入电网后供城乡使用。

水工建筑繁多

黄金水道旁约3平方千米的区域内,涵洞、船闸、抽水站、桥梁等大小水工建筑星罗棋布,总计70余座。追溯其源,这里最早的水工建筑可至明代初期的头涵洞(又称头浅头涵石洞),其宽二尺八寸、长60多丈、高2丈多,通体以条石砌成,古朴而坚固。此后,人们又在头涵洞南侧修建了二涵洞、三涵洞等,北侧1里多处亦有兴文上闸(涵洞)等陆续落成。

当初修建这些涵洞,旨在从里运河引水灌溉农田,同时为水上航运提供便利。吴宁谔在《重修北溪河碑记》中曾记载:“嘉靖甲子,邑人潘熙台于运河东岸始建斗门(涵洞),居人相继兴建,于是南六堡纵横千里,称沃壤焉。”嘉靖甲子便是明嘉靖四十三年,由此推算,潘氏始建涵洞至今已有460多年,这意味着早在460多年前,这一交汇点就已有水工建筑的身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引下,自1951年开挖苏北灌溉总渠起,人们在不断改善航道的同时,也陆续改造、新建了70多座大小水工建筑,让这片水域的水利设施愈发完善。

运东船闸坐落于苏北灌溉总渠南侧、运东大桥西侧,长140米、宽12米,闸室底高程2米,设计单船通行能力500吨,于1977年1月开工,同年12月便竣工投入使用。

渠北闸位于运东闸下游总渠北堤,设计排涝流量100立方米/秒,设有5孔,每孔净宽3米,1960年建成后,又在2001年经历了拆除重建。

淮安船闸地处里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南侧,长230米、宽20米,闸室底高程1.6米,设计年通航能力2100万吨。其上下游引航道均宽70米,最小通航水深4米,长800米,船闸闸门承受单向水头,采用人字钢闸门,1959年10月开工,次年2月竣工,同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

淮安复线船闸在淮安船闸左侧,长230米、宽23米,闸室底高程1.8米,设计年通航能力2100万吨,单船通行吨位2000吨,上下游引航道与淮安船闸共用,上下闸首闸门均为人字钢闸门,工程于1982年11月开工,1987年5月竣工。

淮安三线船闸位于淮安船闸与复线船闸之间,属于Ⅱ级通航建筑物,长260米、宽23米,设计单船通行吨位3000吨,闸室墙采用钢板桩墙后锚固、透水底板结构,上下游闸门均为人字钢闸门,2000年9月开工,2003年7月竣工。

头闸位于引江河与里运河夹堤上,在淮安第三抽水站上游,共4孔,为箱式钢筋混凝土涵洞,每孔宽、高均2.5米。地涵1970年10月开工,次年10月竣工,2007年3月,渠南灌区改造时对渠首进行了拆建接长。

沙庄引江闸在进水引河东首、沙庄引河西侧,设4孔,每孔净宽6米,闸底高程1.5米,设计引水流量180立方米/秒,采用平板钢闸门,配4台20吨卷扬式启闭机,闸下游带公路桥,桥净宽6.2米,1978年3月开工,1979年1月竣工。

运西水电站位于灌溉总渠南侧沙庄引河上,结合运西节制闸兴建,设计上游最高水位10.8米、下游最高水位6米,引用流量110立方米/秒。该站由省灌溉总渠管理处兴建并管理,1981年建成投产。

运东水电站在运东分水闸南首,为灌溉总渠第二梯级站,设计发电水头2.5米、最高4.5米、最低1.5米,引用流量110立方米/秒。1979年3月开工后,完成了电站底板、上游翼墙底板、上游铺盖、下游护坦等工程,并采购运抵主要机电设备,后因国民经济调整,1980年1月列入缓建项目暂停施工,1986年3月省计委批准复工,淮安县水利局成立工程处续建,1987年秋完成主要土建工程,1988年11月全面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由运东电站管理所管理。

入海水道立交桥及大运河立交地涵中,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立交地涵位于淮河入海水道与大运河交汇处,是亚洲最大的上槽下洞水上立交工程。工程2000年12月开工,2003年10月建成。立交桥则在运东闸下游,与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正交,全长2229米,主桥宽21.5米,主桥设计车速80千米/小时,互通立交设计车速40千米/小时,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入海水道通航主跨60米,苏北灌溉总渠通航主跨45米,2003年1月开工,2005年10月竣工。

淮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抽水站各有其用,其中淮安第一、第二抽水站位于原淮安县(市)南郊、苏北灌溉总渠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西南角,是江水北调第二梯级抽水站,由江都站抽引江水北上至沙庄引河引水闸,关闭新河北闸后提水入苏北灌溉总渠。两站设计抽水能力180立方米/秒,可灌溉13.33万公顷农田,还可排除白马湖地区4.6万公顷农田涝水、补给运河航运用水。淮安第一抽水站1972年12月动工,1974年3月24日投入运行,为堤后两块基型结构,装机6400千瓦,设计流量64立方米/秒。

淮安第二抽水站1975年1月开工,1979年2月19日投入运行,为堤后两块基型结构,设计流量110—120立方米/秒。

淮安第三抽水站位于里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南侧、引江闸西侧,1995年1月开工,1996年6月竣工,装直径3.19米贯流可逆式水泵2台(套),抽水兼发电,设计抽水流量60立方米/秒,总装机3400千瓦。

淮安第四抽水站位于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2006年2月开工,2008年春竣工投用,装叶轮直径3米全调式立式轴流泵4台(套),设计流量100立方米/秒,总装机1万千瓦。

楚州泵站在淮扬路东侧淮河入海水道北堤,设固定泵站1座、临时机口1处。泵站受益范围包括老城区全部、工业园区及新城区部分,排涝面积8.5平方千米,2004年2月开工,次年1月竣工。

清安河泵站位于淮扬路西侧淮河入海水道北堤,固定泵站进水池设计水位5.91米、出水池10.88米,扬程4.97米,设计排涝流量29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400千瓦。泵站受益范围为两运河之间的淮安市清江浦区与楚州区,排涝面积24.37平方千米,2004年12月开工,次年10月竣工。

文化链接

苏北运河上的千年渡

说起平桥渡,明正德《淮安府志》卷之五“里图(村附)”记载:“平河桥村,在辛店南乡。”而在“津梁”部分则载有“平河渡、故晋渡”,可见当时沟通平桥运河两岸的渡口至少有两个官渡。这也说明,平桥集镇当时已具备一定规模,两岸百姓的交往颇为频繁。

从1998年出版的《京杭运河志(苏北段)》中可知,1995年运河淮阴市境内有渡口68个,其中平桥渡口的渡船数量最多,共有6艘(5艘木质渡船、1艘水泥渡船),均为人力驱动,既有一次可载25人的,也有一次可载35人的。由此不难想见平桥渡口当年的繁忙景象。当时,该渡口的经营单位为林集镇平和村。

前些天,与一位研究运河文化的同志谈及运河渡口时,他提到,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却也阻隔了东西两岸。为方便交往,两岸民众建起渡口、摆上渡船。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运河两岸的城市、集镇、村庄日渐增多,渡口也随之增加。

长达数千里的大运河,从开挖至今千百年间,究竟有多少个渡口,谁也说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个渡口的历史,都是大运河历史的一部分;一个渡口的历史,同时也是其所在城市、集镇或村庄的历史。笔者思考,若说流淌千年的运河是一部恢弘大气的交响乐,那么一艘艘渡船便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代代渡工则是演奏这部千年不息交响乐的乐师。他们世代守着渡口、驾着渡船,无论风雨寒暑、白昼黑夜,始终为运河两岸的交流与发展默默服务。

得知平桥渡被列为省级古地名时,笔者曾致电祖祖辈辈在平桥渡口从事摆渡的渡工们。他们遗憾地告诉我,2023年4月17日,平桥渡口已撤销,如今仅留存为他们与乡邻心中的乡愁。现在,当地人过河需从泾河渡口通行,或经由348省道跨大运河特大桥往返。(徐怀庚)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