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四川省夹江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排行榜 2025年08月15日 20:15 1 cc

夹江县地处四川省西南位置,县境东南西北与眉山市青神县、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市峨眉山市、眉山市洪雅县、眉山市丹棱县、眉山市东坡区相邻。全县地貌山、丘、坝各约占三分之一,境内交通发达,水陆纵横。是“中国西部瓷都”“千年竹纸之乡”,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等称号。全力建设乐山旅游第三极。全面融入大峨眉旅游环线,实施东风堰一千佛岩核心景区提质改造,加快推进石堰村生态博物馆建设,开工建设峨眉前山(华头)国际旅游度假区、夹江核动力博物馆等项目。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包装落地“中国纸乡”、夹江“城市会客厅”等项目,推出“夹江礼物”等文创产品,着力提升夹江研学旅游知名度。依托天福国家4A级景区门户功能,有序推动“百里茶叶产业环线”茶园变景区。深化巴蜀文化交流,做好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系列争创工作。#四川#

四川省夹江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夏为梁州之域,汉为蜀国之地,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割龙游、平羌二县地于今县城北八里泾上废戍置县,因泾口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故名“夹江”,沿用至今。夹江县初属嘉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嘉州为眉州,三年(607年),废州。唐武德元年(618年),县城由泾上迁至今城关镇,唐乾元元年(758年),属剑南道西川嘉州。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分置洪雅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州为府,属嘉定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属上川南道嘉定府。1912年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属嘉定府。1930年,以省辖县,夹江县直属四川省。1950年,四川省划为4个行署区,属川西行署眉山专区。1953年,撤销行署区,成立四川省,省以下仍设专区,同年3月,省眉山专区,属乐山专区。1968年,专区改称地区,属四川省乐山地区。1985年6月1日,撤销乐山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夹江县隶属乐山市。

四川省夹江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宋代县下为乡。今夹江县云吟乡时为汉川乡地;今甘霖乡宝华寺一带时为古贤乡地;今滑江乡谢滩村时为永兴乡地;今南安乡白岩村时为平岗乡地。

元惠宗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洪雅县入夹江县。明代实行里甲制,百户为里,十户为甲。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前,夹江县编户为15里,即:在郭、牛仙、永兴、永平、汉川、永丰、古贤、南安、新兴(以上九里原属夹江县),洪川、中保、安宁、保安、义和、安贤(以上六里原属洪雅县)。

明成化十八年后,夹江、洪雅两县分治,夹江县编户遂减为九里。

四川省夹江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清初仍行里甲制,夹江县编户并减为六里,即:在古(在郭与古贤合并)、新仙(新兴与牛仙合并)、兴平(永兴与永平合并)、永丰、南安、汉川。

清嘉庆时,夹江有12个场,即茶坊场、马家场、土门场、永兴场、乾江场、南安场、歇马场、新场、迎江场、苟家场、白马场、孟公场。

清咸丰时,实行团甲制,10家为牌,10牌为甲,5甲为保,数保为团。各团设办事机构,管理军民事宜。

1911年辛亥革命后,政权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四川各地长期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民国18年(1929年)前,夹江行政区划无考。

民国18年,实行团保制。夹江县分7区,下辖12场、64团保。

一区 城区

二区 复兴场 新 场

三区 中兴场 土门场 马村场

四区 甘江场

五区 顺河场 永兴场

六区南安场 迎江场

七区 华头场 歇马场

64团保为:

长庆、四界、清风、忠恕、清和、镇安、永靖、协力、东清、崇善、永和、仁利、桃源、太和、安定、万佛、辅化、义和、万清、同心、饮和、食惠、永新、宝安、安新、永远、悦安、连封、宋湾、义兴、联络、同德、仁和、童咀、仁里、全义、刘港、公义、永丰、集义、万安、永和、西安、兴义、万和、永安、友助、长乐、安镇、兴仁、忠义、德胜、明德、昭德、厚仁、安和、耀德、新全、太平、靖群、永正、安贞、守安、靖安。

民国23年,废区设乡、镇,夹江县照章将7区12场改为3镇4乡,即:

云吟镇 辖城区及附廓一带。

南安镇 辖南安场、迎江场。

甘江镇 辖甘江场、普益村。

复新乡 辖复兴场、新场。

协力乡 辖马村场、中兴场、土门场。

修文乡 辖华头场、歇马场。

永兴乡 辖永兴场、顺河场。

民国24年2月,川政趋于统一。国民政府颁布《各县分区设署办法大纲》,通令各县分区设署。夹江县于民国24年5月,将县属3镇4乡划为3个区:第一区辖云吟镇、复新乡、协力乡;第二区辖南安镇、修文乡;第三区辖甘江镇、永兴乡。并于茶坊成立第一区署,后因不符附区规定,该区署于民国24年10月25日撤销,但仍按各区原划,于民国24年11月1日正式成立3个区署:第一区为附区,区署设县府;第二区为丙等区,区署设南安镇;第三区亦为丙等区,区署设甘江镇。

四川省夹江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民国24年8月,四川省政府公布《四川各县编查户口规程》,通令各县编查保甲,实行联保制。夹江县于民国25年在3镇4乡所辖场镇基础上编成3区、17联保。

民国28年,联保更名:

一区 云吟镇第一联保 更名城区东南联保

云吟镇第二联保更名 城区西北联保

复新乡第一联保更名 复兴场联保复

新乡第二联保更名 新场联保

协力乡第一联保更名 马村场联保

协力乡第二联保更名 土门场联保

协力乡第三联保更名 中兴场联保

二区 南安镇第一联保更名 迎江场联保

南安镇第二联保更名 木城联保

南安镇第三联保更名 南安场联保

修文乡第一联保更名 歇马场联保

修文乡第二联保更名 华头场联保

三区 永兴乡第一联保更名 顺河场联保

永兴乡第二联保更名 高祠堂联

保民国29年,有些联保又进行了更名:

甘江镇第一联保更名 甘江联保

甘江镇第二联保更名 甘霖联保

甘江镇第三联保更名 甘露联保

高祠堂联保更名 永兴场联保

民国29年3月1日起,实施新县制,改县、区、联保、保、甲为县、乡、镇、保、甲。

四川省夹江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夹江县第一区区署于民国28年12月31日裁撤,第二、三两区署于民国31年1月21日裁撤。后仍按原定区划,成立三个指导区,作为县府的辅助机关,指导区只设指导员,不设区长。

民国29年8月1日,划为17个乡、镇。

第一指导区云吟镇漹江镇复兴乡土门乡马村乡中兴乡新新乡

第二指导区木城乡南安乡迎江乡华头乡歇马乡

第三指导区甘江乡甘霖乡甘露乡顺河乡永兴乡

民国31年7月,夹江县政府奉令接收自洪雅县符场划入的3个保,峨眉县双福场的1个保,加上夹江县永兴乡的8至15保,共12个保,组成悦连乡,属第三指导区。从此,夹江县乡镇由17个增到18个,直至民国38年底。

1950年1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即着手民主建政。2至3月,成立4个区,第一区公所设漂江镇,第二区公所设甘江场,第三区公所设木城街,第四区公所设马村场。11月又将云吟镇的1至5保和源江镇的1至5保组成城关镇,将云吟镇的6至16保组成云吟乡,将源江镇的6至16保组成泻江乡。废除保甲制度,改组乡、村政权,县下为区,区下为乡、镇,乡下为村,全县共4区、1镇、18乡。即:

一区辖城关镇、得江乡、云吟乡、永兴乡、复兴乡。

二区辖甘江乡、甘霖乡、甘露乡、顺河乡。

三区辖木城乡、南安乡、华头乡、歇马乡、悦连乡。

四区辖马村乡、中兴乡、土门乡、新新乡、迎江乡。

1951年1月,增设第五区,区公所设华头场。将第三区所辖华头乡、歇马乡、悦连乡划归第五区管辖,将第四区所辖迎江乡划归第三区管辖。

1951年上半年,将夹江县属华头乡的11至14保、洪雅县属华头乡的4至8保,共9个保组成麻柳乡。同年6月,将第一区所属城关镇划归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

1952年12月,在土改复查基础上,对第三区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木城乡所属9至12村,共4个村组成木城镇;13至23村,共11个村组成太平乡。将南安乡所属8至16村,共9个村组成和平乡;5至7、17至20村,共7个村仍为南安乡。将木城乡1至8村,南安乡1至4村,共12个村组成青竹乡。

1953年,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1月,将云吟乡的8至10村,新新乡的6至9村,共7个村组成蟠龙乡。8月,将甘江乡所属1至3村组成甘江镇;4至10村,共7个村组成盘渡乡;11至18村,共8个村组成青龙乡。将甘露乡所属3至5村组成双碑乡;7、8、9、15等4个村组成陶渡乡;1、2、6及10至14村,共3个村,仍为甘露乡。将甘霖乡所属1至6村仍为甘霖乡;7至13村,共7个村组成民主乡;14至18村,共5个村组成胜利乡。将顺河乡所属4至9村,共6个村组成团结乡;1至3、10、11村,共5个村仍为顺河乡(12村于1952年划给乐山杨湾乡)。

1953年,全县计5区、3镇(县辖镇一,区辖镇二)、28乡。即:城关镇

一区辖云吟乡、漹江乡、复兴乡、永兴乡、蟠龙乡。

二区辖甘江镇、青龙乡、盘渡乡、甘露乡、陶渡乡、双碑乡、甘霖乡、民主乡、胜利乡、顺河乡、团结乡。

三区辖木城镇、青竹乡、太平乡、南安乡、和平乡、迎江乡。

四区辖马村乡、土门乡、中兴乡、新新乡。

五区辖华头乡、歇马乡、麻柳乡、悦连乡。

1954年3月,将双碑、陶渡合并入甘露乡,将二区所属团结乡划归一区管辖。

1955年12月25日,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市辖区和县辖区公所的名称,均按地名称呼,不再按数字排列”的规定,将县所属区公所进行了更名,并对区的区划进行了调整。将一区所属复兴乡、泻江乡与四区所属土门乡、马村乡、新新乡等5个乡建成复兴区,区公所设茶坊场;将一区所属云吟乡、团结乡、蟠龙乡划入二区,更名甘江区,区公所设甘江镇;将一区所属永兴乡,四区所属中兴乡划入三区,更名木城区,区公所设木城镇;原第五区更名华头区,区公所设华头场。

1955年,全县计4区、3镇(县辖镇一,区辖镇二)、26乡。即:

城关镇

复兴区辖复兴乡、器江乡、马村乡、土门乡、新新乡。

甘江区辖甘江镇、青龙乡、盘渡乡、甘露乡、甘霖乡、民主乡、胜利乡、顺河乡、团结乡、蟠龙乡、云吟乡。

木城区辖木城镇、青竹乡、太平乡、南安乡、和平乡、迎江乡、永兴乡、中兴乡。华头区辖华头乡、歇马乡、麻柳乡、悦连乡。

1956年,全县所属乡镇又进行了调整。2月,撤销胜利乡,将原从甘霖乡入的14至15村划入云吟乡,16至18村划入甘露乡。3月5日,将团结乡并入顺河乡,民主乡并入甘霖乡,盘渡乡并入青龙乡,和平乡并入南安乡,将悦连乡划归峨眉县管辖。

1957年4月10日,将太平乡并入青竹乡。同年6月15日,撒销甘江区公所。

1958年7月13日,撒销复兴区公所。同年10月1日起,全县成立10个人民公社,12月5日,将迎江人民公社并入木城人民公社。12月10日撤销木城区公所。全县计1区、1县辖镇、9个人民公社。即:

城关镇

复兴人民公社设城关镇东门外王家大院。由复兴乡、云吟乡、调江乡、蟠龙乡合并建成。下辖云吟、源江、复兴、蟠龙4个管理区。

马中人民公社设中兴乡大路坎。由马村乡、中兴乡合并建成。下辖5个管理区。

新门人民公社设土门乡田堰。由土门乡、新新乡合并建成。

红五星人民公社设甘江镇。由甘江镇、青龙乡、甘霖乡、甘露乡合并建成。下辖甘江、甘霖、甘露3个管理区。甘江镇时为公社直属大队。

木城人民公社设木城镇。由木城镇、青竹乡、南安乡、迎江乡合并建成。下辖青竹、南安、迎江3个管理区。木城镇时为公社直属大队。

永河人民公社设永兴乡蔡沟坎。由永兴乡、顺河乡合并建成。下辖12个管理区。

华头区辖华头人民公社、歇马人民公社、麻柳人民公社。

1959年2月1日,红五星人民公社改称甘江人民公社。7月16日起,撤销永河人民公社,分别建立永兴人民公社、顺河人民公社;撤销新门人民公社,分别建立新新人民公社、土门人民公社;撤销马中人民公社,分别建立马村人民公社、中兴人民公社。同年10月18日,眉山县所属三洞人民公社、吴家人民公社划归夹江县管辖。

1960年4月15日,眉山县属梧凤人民公社划归夹江县管辖(梧凤人民公社原属青神县,1959年省青神县入眉山县)。

1961年3月1日,撤销复兴人民公社,分别建立云吟、深江、复兴、蟠龙4个人民公社;撤销木城人民公社,分别建立青竹、南安、迎江3个人民公社。

5月26日,青竹人民公社改称木城人民公社。

7月,恢复木城镇建制。

10月30日,将南安人民公社调整为南安、和平两个人民公社。原南安人民公社地址不变,和平人民公社设龙沱大队;将梧风人民公社调整为梧凤、土主两个人民公社。梧凤人民公社设梧凤场,土主人民公社设土主场。

12月29日,将吴家人民公社调整为吴家、青龙两个人民公社。吴家人民公社所在地址不变,青龙人民公社设永兴大队。

1961年,全县计1区、2镇、23个人民公社。即:

城关镇 木城镇

复兴人民公社 云吟人民公社 溜江人民公社 永兴人民公社 顺河人民公社

蟠龙人民公社 甘江人民公社 马村人民公社 中兴人民公社 土门人民公社

新新人民公社 三洞人民公社 吴家人民公社 梧凤人民公社 青龙人民公社

木城人民公社 南安人民公社 和平人民公社 迎江人民公社 土主人民公社

华头区辖 华头人民公社 歇马人民公社 麻柳人民公社

1962年起,先后恢复了区的建制,并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1月17日,增设三洞区公所,区公所设三洞桥街上,下辖三洞、吴家、青龙、梧凤、土主5个人民公社。同年7月13日,将甘江人民公社调整为甘江镇及甘江、甘露、甘霖3个人民公社。

1963年9月27日,恢复甘江区,区公所设甘江镇,下辖甘江镇、甘江、甘露、甘靠3个人民公社。同年10月28日,将顺河、蟠龙两个人民公社划归甘江区;土门、新新两个人民公社划归三洞区。

1967年1月23日,恢复木城、复兴两个区。木城区公所设木城镇,下辖木城镇及木城、南安、和平、迎江4个人民公社;复兴区公所仍设复兴乡(1968年5月迁城关镇东大街,1969年又迁城关镇西门外),下辖复兴、云吟、漂江、水兴、马村、中兴6个人民公社。

1981年11月,在地名普查基础上,全县区、镇、社、队进行了更名。

1984年4月5日,各公社改建为乡,各生产大队仍改为村,各生产队改为组。1985年,全县行政区划为5区、3镇、25乡。

1989年10月28日,云吟乡并入城关镇。

1991年辖5区、3镇、22乡,241个村民委员会,10个居民委员会,1808个村民社。

1992年8月13日,撤销复兴区、甘江区、三洞区、木城区、华头区。漹江乡并入城关镇建漹城镇,蟠龙乡、茶坊乡合并建立黄土镇,甘江乡、甘露乡并人甘江镇,永兴乡、顺河乡合并建立界牌镇,分梧凤乡人三洞乡建立三洞镇,分梧凤乡人青州乡,永青乡同吴场乡合并建吴场镇,改中兴乡为中兴镇,木城乡并入木城镇,改华头乡为华头镇,龙沱乡并人南安乡,全县共9个镇9个乡。

1999年11月18日,原梧凤乡分别从三洞镇、青州乡分出,重建梧凤乡;原龙沱乡从南安乡分出,重建龙沱乡;原顺河乡从界牌镇分出,重建顺河乡;原永青乡从吴场镇分出,重建永青乡。

2001年8月,撤销新新乡建新场镇,撤销甘霖乡建甘霖镇。

2005年,全县共11个镇11个乡,即:漹城镇、甘江镇、木城镇、华头镇、吴场镇、三洞镇、新场镇、中兴镇、黄土镇、甘霖镇、界牌镇、永青乡、梧凤乡、青州乡、土门乡、马村乡、迎江乡、顺河乡、南安乡、龙沱乡、歇马乡、麻柳乡。

四川省夹江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2019年以来,作为四川省两项改革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并完成了两项改革,把22个乡镇撤并为9个、减幅59%,把247个建制村(社区)撤并为95个、减幅61.5%,并顺势将1996个村(居民)小组合并为783个、减幅60.8%,完成了县域经济和治理版图的系统性重塑,为进一步做大乡村产业、优化便民服务、提升治理效能、均衡公共资源拓展了空间、带来了机遇。现辖漹城街道、青衣街道、新场镇、甘江镇、木城镇、吴场镇、黄土镇、马村镇、华头镇共2个街道7个镇,68个村、2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83个村(居)民小组。

2019年12月31日,夹江县辖漹城街道、青衣街道、新场镇、甘江镇、木城镇、吴场镇、黄土镇、马村镇、华头镇共2个街道、7个镇,95个村、2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县总户数122841户,总人口34.3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1.75万人,城镇人口12.60万人;全县常住人口33.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9万人,城镇化率为43.51%。

四川省夹江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2020年,全县地域748.4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2994.44公顷。辖漹城街道、青衣街道、新场镇、甘江镇、木城镇、吴场镇、黄土镇、马村镇、华头镇共两个街道7个镇,68个村、2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83个村(居)民小组。全县总户数122412户,年末户籍人口341622人。

2025年夹江县辖2个街道、7个镇:漹城街道、青衣街道、黄土镇、新场镇、吴场镇、甘江镇、木城镇、华头镇、马村镇。

大美四川欢迎您!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