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火把、彝歌与古寨:解码贵州彝族的文化基因

排行榜 2025年08月16日 16:53 1 admin

火把、彝歌与古寨:解码贵州彝族的文化基因

火把、彝歌与古寨:解码贵州彝族的文化基因

在华夏大地的西南边陲,贵州,这片山川秀丽、民族风情浓郁的土地上,彝族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彝族,一个古老而坚韧的民族,他们的足迹遍布西南大地,尤其在贵州高原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贵州彝族的文化,宛如一部宏大而深邃的史诗,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诉说着这个民族的起源、发展与传承。而火把、彝歌与古寨,恰似这部史诗中最激昂、最动人的篇章,是解码贵州彝族文化基因的关键密码。

火把:点燃信仰与传承的火焰

火把节,无疑是贵州彝族文化中最为闪耀的一颗星。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当夜幕降临,贵州乌蒙山深处的彝族村寨便被熊熊燃烧的火把照亮。数万支火把同时点燃,如同一颗颗坠落人间的星辰,将夜空装点得如梦如幻。这场被誉为 “最古老的狂欢盛典” 的节日,承载着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对生命、自然与传承的永恒信仰。

彝族,被称为 “火的民族”,他们认为火象征着光明、正义与希望。据彝文古籍《彝族源流》记载,火把节从远古武洛撮时代(3000 多年前)开始盛行。在彝族历法中,农历六月二十四这一天,彝族布摩会用一根麻线,捆吊一个象征着宇宙万物的鸡蛋,走村串巷收拾不规矩失散火种。村民们从自家火炉中点燃火把,从门底缝隙处递出,然后举着跟在布摩后面,到指定地点后,布摩将蛋放入挖好的土坑内,所有火把投放在上面,用污水浇灭。随后,布摩祭祀,众人再取新火种原路返回,从家门上方接回炉中,并从炉中点燃火把点燃柴堆,在熊熊火光边欢唱、跳舞。这一古老的仪式,蕴含着彝族人民对火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秩序的尊崇。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把节的内容逐渐丰富,增加了歌舞表演、斗牛、赛马、摔跤等活动,整个节日充满了欢乐和活力。在贵州赫章县阿西里西・二台坡景区,火把节期间,取火仪式庄重而神圣。身着彝族服饰的布摩在祭司毕摩的指挥下手持法器、诵念经文,以击石取火或钻木取火的古老方式虔诚地采集火种。火星迸溅间,火苗瞬间蹿起,这簇象征吉祥的 “兴旺之火”,不仅承载着彝族人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更寓意着民族团结与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当取火队伍高举火把进入主会场,点燃主火炬,宣告着火把节的正式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当地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围着熊熊篝火起舞,沉浸在这场万人狂欢的盛宴中。

火把节早已超越了简单节庆的意义,它是彝族农耕、天文、服饰、自然崇拜等文化要素的载体,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2009 年,赫章彝族火把节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这跳动的火焰中,我们看到了彝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传承。火把传递的不仅是光明,更是彝族人民的精神火炬,它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指引着未来的方向。

彝歌:吟唱生活与情感的旋律

彝族民歌,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在贵州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历史、记录生活的独特方式。彝族民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北地区,其中以盘州市淤泥乡的山歌最具有代表性。这些民歌按内容可以分为情歌、酒歌、劳动歌、叙事歌等,演唱场景自由灵活,可以在山间、树林、草地等,有独唱、两人对唱、群体对唱、集体齐唱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等形式。

彝族山歌的歌词结构以七言四句为多见,也有四句一问、四句一答的形式,曲调婉转悠扬,被当地人称为 “拉山腔”。经典彝族民歌《山歌出在淤泥河》形象地唱出了彝族民歌的丰富多彩:“山歌出在淤泥河,人去背来马去驮。前头去了三匹马,后头还有九屯箩。” 彝族山歌有独特的演唱技巧,比如喉、头腔共振,真假声混合等,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老一辈人用 “口传心授” 的传承方式使这种巧妙的技巧得以延续。

彝族民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彝族人民生活的写照。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彝族人民会唱起劳动歌,歌声中充满了对劳动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在婚礼上,人们唱起娶亲歌和敬酒歌,歌声中洋溢着喜悦和祝福;在夜晚的火塘边,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唱起叙事歌,讲述着彝族的历史和传说。彝族民歌通过对唱的形式,倡导尊老爱幼、夫妻恩爱、邻里和睦等理念,在当今人际交流中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

2011 年,贵州省盘县(今盘州市)申报的彝族民歌(彝族山歌)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民歌的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85 后省级彝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王富怀出生在有 “彝族民歌之乡” 美誉的盘州市淤泥乡,从小就跟家里长辈学习唱歌。她意识到现代社会传播方式更新迭代,传统 “口传心授” 已经跟不上年轻人脚步,于是积极拥抱新媒体。2021 年开始接触抖音平台,截至目前,共创作上传作品 400 余个,粉丝达 50 万人。通过制作短视频,她不仅让更多的人听到了家乡山歌,还通过平台宣传家乡的民族服饰和美食美景,推介民族民间文化。她表示,今后还将不断深入挖掘和传承好彝族文化,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更多有关彝族文化的作品,让民族文化被更多人知晓和喜爱。

古寨:承载历史与记忆的家园

在贵州高原的深处,隐藏着许多彝族古寨,如毕节・板底彝族风情寨、盘州市麻郎垤村等。这些古寨宛如世外桃源,静静地诉说着彝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走进这些古寨,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铜鼓声声、火把熊熊的年代。

板底彝族风情寨,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这里不仅风景如画,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每一块石头、每一缕炊烟都诉说着彝族的故事。彝族的历史,充满了迁徙与融合,六祖分支的传说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甚广。相传,彝族先民由武侯南征后分为六支,各自寻找安身立命之地,板底彝寨或许就是这迁徙路上的一片绿洲,见证了彝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每年的火把节,是板底彝寨最为热闹的时刻,古老的舞蹈、激昂的歌声,都是对祖先智慧的传承,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那份原始而纯粹的民族精神。

麻郎垤村,同样保存着丰富的彝族文化。“麻郎垤”,彝语译为 “四面环绕、环境闭塞”“打不开、进不来” 的避世之所,如同天然堡垒,适合作为屯兵、居住之地。另一种说法,则与本地苎麻纺织业的起源相联系,寓意着村民在寨心坝子上共享织麻纺线技艺的智慧与和谐。自明代末期以来,麻郎垤村已历经 400 余年的岁月洗礼,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彝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性、丧葬制度、婚姻习俗、行为习惯、服饰文化、祭祀礼俗等。

在麻郎垤村,彝族水粄酒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常用饮料型土酒,深深根植于彝族人的文化与传统之中。无论是在传统的彝族年、盛大的火把节、庄重的祭山仪式等节庆,还是婚丧嫁娶,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水粄酒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彝族人情感交流与文化传承的媒介。麻郎垤的水粄酒,主要用糯米精心酿制而成,彝语称 “吉图”,其酿造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奇异,工序简单,是彝家独特的绵甜纯酒,回味无穷。水粄酒的制作技艺在彝族内部世代相传,通常是家庭中的长辈向年轻一代传授。

麻郎垤村的彝族大秋千也别具特色。盛夏时节,村文化广场上的三架大秋千格外醒目,秋千上雕刻着极具彝族文化特色的图案和图腾。其中,观音秋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现贵州省境内只有麻郎垤村的观音秋保存最完整。打秋千不但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活动,更是彝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载体。2019 年 4 月,彝族秋千被列为贵州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 年,彝族大秋千入选 “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族项目”。

2012 年,麻郎垤村设立了盘州市第一个彝族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里收藏着彝族服饰、彝族经书、刺绣、语言文字、劳动工具、手工艺品等 “宝物”。如今,这个小小的村级博物馆已成为外界了解盘州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村里还充分发挥技艺人才的特长,通过 “传、帮、带、学” 等形式,培育新生力量,保护和传承彝族人民的传统织麻纺线、刺绣、雕刻等技艺;选派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村民参加市、县组织的彝族 “毕摩” 培训班和彝文培训班,培养彝族文化传承人;发挥民间文艺宣传队的作用,大力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让村民在自娱自乐中接受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结合 “四在农家” 及 “美丽乡村” 建设,在村民住房改造上充分融入彝族文化元素,建设彝族建筑风格的民居,展现其独特的文化。

传承与发展:让彝族文化绽放新光芒

贵州彝族的火把、彝歌与古寨,共同构成了这个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让彝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政府、社会和彝族人民自身都在积极努力。

政府加大了对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投入,通过立法、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加强对彝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将赫章彝族火把节、彝族民歌(彝族山歌)、彝族秋千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些文化瑰宝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举办各类彝族文化活动,如毕节市以火把节为引,创新打造避暑旅游季,推出民族非遗大巡游、2025 年乌蒙欢歌大狂欢、火把传递活动等 150 多项文体旅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彝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学者们深入研究彝族文化,挖掘其内涵和价值,为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企业通过开发彝族文化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等,将彝族文化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彝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志愿者们则通过支教、文化宣传等活动,向更多人传播彝族文化,培养人们对彝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彝族人民自身更是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他们积极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将彝族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如在麻郎垤村,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技艺,建设彝族文化博物馆,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等。同时,彝族的年轻一代也在积极探索将彝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新媒体、文创产品等形式,让彝族文化更贴近现代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贵州彝族的火把、彝歌与古寨,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情感寄托和精神信仰,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新时代,我们应加强对贵州彝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通过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我们不仅能够让彝族人民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更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