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东湖评论:“窝囊旅游”并不窝囊

排行榜 2025年08月16日 21:10 1 cc

“窝囊蹦极”“窝囊爬山”“窝囊漂流”,这个夏天,“窝囊废旅游三件套”在社交平台刷屏。浙江安吉龙出没大峡谷的“躺平漂流”单日门票销售额逼近40万元,千岛湖天屿山三段式自动扶梯让登顶时间从50分钟压缩至10分钟,湖北黄石天空之城景区的缓降蹦极门票销量同比增长2.7倍。这些被戏称为“窝囊”的旅行方式,看似是年轻人对“偷懒”的自嘲,实则反映了一场旅游模式的变革。

东湖评论:“窝囊旅游”并不窝囊

这种旅游方式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在于其精准命中了当下年轻人“又菜又爱玩”的心态。与跋山涉水、挑战自我的传统旅游不同,玩而不累是“窝囊旅游”的精髓。在追求刺激与渴望安逸的夹缝中,“窝囊旅游”踩准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将有风险的硬核项目巧妙转变为可控的刺激体验。它极大程度减少了旅游造成的体力消耗与精神焦虑,以低能耗方式换取高情绪价值。它摒弃了“自讨苦吃”的旅游逻辑,旗帜鲜明地宣告,门要出、山要爬、景要看,但苦是一点不吃,险是半分不沾。这种极具体验又不失温和的模式,让游客以自己舒适的方式拓宽体验的边界。

“窝囊游”的走红,表面看是年轻人对“吃苦式旅游”的集体反叛,其实是高压生活下的一场精神自救。当“特种兵式打卡”用日均三万步制造新的焦虑,年轻人开始拒绝这种自我消耗的表演,而是选择“少点体力消耗,多点心理舒适”的疗愈。在工作与生活齿轮中高速运转的年轻群体,早已厌倦将假期变成另一战场,既然上班已足够疲惫,何不在山水间体面地“偷个懒”?“窝囊旅游”正好满足了这份需求,“窝囊就窝囊,开心最重要”,旅行不再是证明自己能吃苦的勋章、窝囊不再是贬义词,而是对自己的接纳和取悦。

旅行方式的选择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有人渴望在极限攀援中追寻刺激,有人乐于在慵懒放空中重启身心,这是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的事。对旅游业而言,旅游业的破局之道,首先在于精准锚定多元分化的消费诉求。与其执着于打造“全民通吃”的标准化产品,不如深耕细分市场、满足差异化需求。为追求效率的游客保留高密度打卡路线,为向往松弛的群体设计“躺平套餐”,让亲子家庭能找到趣味互动场景,让独行青年能邂逅自在独处空间。“各美其美”的包容心态,才能让每个群体都在旅途中找到专属的乐趣。

更进一步,旅游业的生命力恰恰藏在对“变化”的敏锐响应中。当“特种兵旅游”的热度尚未完全褪去,“窝囊旅游”已悄然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儿,这印证了市场需求的流动性。即便“窝囊旅游”当下风头正劲,也终将面临迭代退场的命运。唯有将紧跟需求、顺势而为内化为行业基因,才能在一波又一波的旅游消费和文化潮流中站稳脚跟、始终保持活力。

年轻人对“窝囊旅游”的偏爱,不是慵懒的妥协,而是对旅行本真的回归。当旅游卸下“吃苦”的枷锁,当行业读懂“舒适”的诉求,让每颗疲惫的心,都能在山水间自在栖息,这才是旅游业该有的样子。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