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排行榜 2025年08月20日 20:01 1 cc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陇山

陇山,横亘于宁夏、甘肃、陕西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呈南北走向绵延约240公里,它不仅是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碰撞交融的过渡带,更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充当中央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势力范围的自然分界线,两种文明在此交错共生,沉淀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陇山以东的泾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流淌,全长455公里,其流域自古便是多民族交汇杂居的核心区域,因地当古丝绸之路要冲,扼守关中西北门户,战略位置极为关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陇山与泾川县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地处陇山东侧、甘肃东部与陕西交界处的泾川县,更是这片土地上的文明瑰宝。作为古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县境内遍布远古文明的痕迹。6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见证了早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的足迹,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早期人类生存环境及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考古实证。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为探索人类演化提供了珍贵实证。追溯历史脉络,泾川的地位愈发凸显。早在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境内便有阮国、共国等诸侯方国存在;秦代时归属北地郡,西汉纳入安定郡版图;魏晋至唐代,长期设泾州治所;宋代属彰化军;金大定七年(1167年)始称泾川县。纵观历代,这里始终是兵家必争的战略重镇。尤其在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安定郡首府迁至临泾(今泾川),由此开启了泾州作为陇东泾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漫长历史,使其在区域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一、泾川县境内商周时代的阮、共古国发源阮,共、恭、龚、洪、工、勾龙等7姓

阮国是皋陶的一个裔孙于商朝时建立的诸侯国,其国址在今甘肃泾川。《姓谱》及《通志氏族略》记载:“阮,为商代诸侯小国,在岐山、泾水之间(今甘肃省泾川县),阮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诞生了阮姓。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共国是共工氏后裔于夏商时代建立的诸侯国,其国址在今甘肃泾川。共工氏是上古时期氏族部落,存续时间较长,从伏羲女娲时代开始,直到大禹时期,这个部落始终与三皇五帝相始终。《山海经·海内经》言“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声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与江水,生共工。”《山海经·大荒北经》明确记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炎帝部族世系(炎帝—炎居—祝融—共工—后土(句龙)—信—夸父)在早期文献中记载模糊,但关联多存于神话碎片中。共工氏后裔最为突出的是共工之子句龙。他是颛顼的土正官,主管土地社稷,负责平整土地,疏导河流,被后世祀为“后土”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国语·鲁语》“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以及《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说的都是这件事。

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从文献记载来看,来源于共工氏后裔建立的共国(甘肃省泾川县)的姓氏主要有以下几个: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疑似“共”族徽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共池

1.共氏:该姓氏直接源自共工氏,以官职或名号为氏。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明确记载:“共,共工氏之后”。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将共氏归入“以国为氏”,提到“共氏亦作恭,商末侯国,其地为文王侵阮徂共之处(今甘肃省灵台县、泾川县),子孙以国为氏”,但书中误将共国地望记为“河内共城”,实际应在甘肃泾川。甘肃省灵台县出图的洞山大鼎,上面疑似“共”族徽,形如双手捧龙,契合共工氏崇拜龙蛇的图腾,进一步佐证共国为共工氏后裔所建。

2.恭氏:因古代“共”与“恭”通用,共氏衍生出恭氏。《元和姓纂》记载:“恭,殷末侯国,周文王侵阮徂恭(今甘肃省灵台县、泾川县),见《毛诗》”,《姓氏寻源》也提到恭氏即共氏,对应文王所侵的共国(位于今甘肃泾川)。历史上的恭姓人物有晋代恭播,曾著《汉书音义》《汉书注》。

3.龚氏:由共氏避难改姓而来。《古今姓氏书辩证》认为,龚氏本为共工氏之后的共氏,因避灾难加“龙”为“龚”;清代熊峻运《新纂氏族笺释》同样主张龚氏源自商代共国(今甘肃泾川)的共氏,称其“系出共工氏,黄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龙继其职,其后为龚氏”。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则认为,“共”改“龚”与古人书写习惯相关,“古人好茂密,加龙字”,故“龚仍是共字”。如今,龚氏为中国人口第90大姓,广泛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多地。

4.洪氏:由共氏避仇改姓。《世本》记载,洪氏为共工氏之后,原姓共(源自商代共国,今甘肃泾川),后因避仇改为洪氏,这一说法在《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史籍中均有体现。现今洪氏为中国人口第97大姓,在台湾、福建、广东、浙江等多地分布较广。

5.供氏:可能由共氏改姓而来。姓氏史籍中未见供氏来源的明确记载,供氏或源自商代共国(今甘肃泾川)的共氏。明代有广东南海人供仲序,曾担任攸县县丞。

6.勾龙氏:以共工氏之子句龙(亦作勾龙)的名字为氏。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勾龙,出自共工氏,子曰勾龙,为后土,三代以降,祀为社,子孙氏焉”;《通志·氏族略》将其归入“以名为氏”,称“勾龙氏,共工氏之后。勾龙为土正,今社神也”;明代廖用贤《尚友录》也提到勾龙氏为共工氏之后(源自商代共国,今甘肃泾川)。

综上,共、恭、龚、洪、供、勾龙六姓均源自共工氏,其最初的源头可追溯至夏商时期的共国(位于今甘肃泾川),周代时该族属改封至河南辉县一带。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泾川县安定桥

二、安定郡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先后孕育了诸多世家大族,有“安定十三姓”的说法,包括:张、梁、胡、皇甫、伍、席、程、黄、邓、路、蒙、莫、呼延。

安定郡的设立可追溯至西汉武帝时期。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析北地郡置安定郡,初辖境广袤,涵盖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彭阳等大片区域,成为王朝西陲的重要行政与军事据点。不过,其郡治并非一成不变:东汉时期,因羌人侵扰,郡治曾一度迁徙至美阳(今陕西武功附近);直至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才回迁并最终定治于临泾(今甘肃省泾川县),这一变动也为泾川成为安定文化核心区埋下伏笔。此后,历经朝代更迭,安定郡的建制几度兴废:隋开皇三年(583年),郡制被废,其地归入泾州;大业三年(607年)复设安定郡;唐初再度改为泾州,天宝元年(742年)又复称安定郡,至德元年(756年)则更名为保定郡;入金后,其核心区域为泾州治所,仍以泾川为中心。

安定郡,作为古丝绸之路上扼守咽喉的重镇,不仅是中原与西域商贸往来、文化交融的关键节点,更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众多绵延数百年的世家大族,其中“安定十三姓”的说法尤为知名——张、梁、胡、皇甫、伍、席、程、黄、邓、路、蒙、莫、呼延,这些姓氏在漫长岁月中,以安定为根基,或仕宦显达,或文脉传承,在汉唐时期以安定为郡望,人才辈出,显赫一时。

1.安定张氏。张 (Zhāng)。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 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十六国时期,安定望族张轨(甘肃泾川人,255年-314年)在武威建立前凉国,开国称王,称霸西域,在中原大乱时保守一方平安,声望至极。张轨五代九传,立国76年。期间,大量安定籍张氏成员在武威做官,子孙落籍武威,为张氏在武威及河西的繁衍奠定了基础,使安定张氏成为西北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分布范围:形成于安定郡(主要在今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一带)。后随前凉政权扩张及迁徙,遍及西北。张姓作为中国大姓,遍布全国,其中以“安定”为郡望堂号的支派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北等地及海外。

2.安定梁氏。梁 (Liáng)。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 西汉后期梁子都自河东郡迁北地郡,后来他的儿子梁桥以家财千万被迁到了扶风郡茂陵县,到了汉哀帝、汉平帝末期,又迁到了安定郡乌氏县(今平凉市崆峒区十里铺、后迁移到泾川县玉都镇),最终定居下来,逐渐发展为名门著姓。梁统:性格刚毅,爱好法律。更始帝时期授中郎将、酒泉太守、武威太守。治政严猛,威行凉州。建武五年(29年)与窦融归顺东汉,授宣德将军。建武八年(32年)随光武帝打败隗嚣,受封成义侯。建武十二年(36年)入朝为官,授奉朝请、太中大夫,出任九江太守、陵乡侯,后卒于任上,其子梁松继承爵位。梁氏曾一门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卿将尹校五十七人,盛极一时。梁冀被诛后其近亲也受到了株连,家族受到沉重打击。不过,此后的安定梁氏依然维持了世家大族的地位,在政治、军事、文艺领域依然不乏名流。

分布范围:发源并显赫于安定乌氏。后世子孙因仕宦、迁徙遍布全国,尤以北方和西北地区为多。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3.安定胡氏。胡 (Hú)。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 安定胡氏,得名于安定郡。胡氏安定始祖胡城,字允安,正直敢言,慷慨有气节。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等发动七国之乱,胡城随太尉周亚夫统兵平叛,因功而封大中大夫。后来,胡城从长安始迁安定临泾,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享年六十七岁,葬于灵台(甘肃灵台)岩宝山。至此安定胡氏就在这里开始扎根下来。到了三国时期,胡城的十二代后裔胡遵才兼文武,官至曹魏车骑将军,子孙有镇南大将军胡奋,秦州刺史(天水)胡烈,晋武帝贵嫔胡芳,将军胡渊,北魏司徒胡国珍,北魏宣武灵皇后胡充华,雍州刺史胡僧洗,泾州刺史胡宁,徐州刺史胡虔,陇东王胡长仁(其女是北齐后主高纬第二任皇后),赵州刺史胡长粲(父胡虔,魏孝静帝之舅)等。胡烈,安定郡临泾县人,秦州刺史,参与魏伐蜀之战,司徒钟会谋反时,其子胡渊攻杀钟会,名驰远近。三国两晋时期的安定胡氏也是人才济济,影响整个陇东(安定郡)和陇南(天水郡)。由汉至唐,安定胡氏保持门阀族望长达八百余年的时间。安定成为胡氏最显赫的郡望,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说法。

分布范围:发源于安定临泾。后世繁衍极广,尤其在中国南方(如皖、赣、闽、浙、湘)形成了众多以“安定”为堂号的胡氏支派,是江南胡氏的重要源头之一。北方也有分布。

4.安定皇甫氏。皇甫 (Huángfǔ)。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 安定皇甫氏为中古时期的一个士族,兴起于两汉之际。汉武帝时期,皇甫鸾自鲁国迁茂陵,鸾生裒,至彭城相,迁安定郡,即为安定皇甫氏之祖。裒生儁,东汉任安定都尉;儁生棱,东汉任度辽将军。东汉时家族涌现出皇甫棱、皇甫规、皇甫嵩等知名人物,其家族多人官至二千石大官,因此成为名门世家。皇甫棱生皇甫彪等八子,号八祖。皇甫嵩(?-195年),东汉末名将,安定朝那人,官至左车骑将军、太尉,封槐里侯。他是汉末镇压黄巾起义的主要将领,功勋卓著,家族显赫。其父皇甫节曾任雁门太守。后来的医学家皇甫谧(215年-282年)亦出自安定朝那皇甫氏。

分布范围:主要发祥于安定郡内的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复姓皇甫在今天分布相对集中,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较多,尤以西北为郡望根本之地。

5.安定伍氏。伍 (Wǔ)。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据《元和姓纂》记载,伍氏源自楚国大夫伍参,其后裔在秦汉之际迁徙至陇西,逐渐形成以安定郡为中心的望族。伍参曾孙就是后来流芳百世的楚国忠臣伍子胥。谱牒多记载春秋伍子胥后裔在秦至汉初有徒居安定者,逐渐成为地方著姓。当前,泾川县存有伍子胥的庙宇和祭祀。

分布范围:主要在古安定郡范围。伍姓今在全国分布较广,湖北、湖南、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均有较多分布。

6.安定席氏。席 (Xí)。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春秋时期(距今2775年前),晋国晋襄公之孙伯黡(音yan)负责掌管晋国的典籍,他的后人便以籍为姓。伯黡传八世孙籍偃,与其子籍谈、其孙籍秦均为晋国著名大夫。籍谈十三世裔孙籍瓌(音gui)在楚汉战争中任项羽军中大将,为避项羽的讳(项羽名籍)改为席瓌,他的后代也随之改为席姓。西汉初期(公元前206年),瓌公的子孙又迁至古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泾川、镇原和宁夏固原一带)。当地席姓居住甚多,席氏子孙在那里休养生息,繁衍后代,逐渐成为当地望族。故此地是席姓“安定世家”的发源地,是天下席姓望出安定的缘故。席姓以“安定”为最核心郡望。

分布范围:集中于古安定郡境及其附近(甘肃东部、陕西西部)。后世席姓多在北方省份,如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分布。

7.安定程氏。程 (Chéng)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程伯符,本名乔,世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周成王执政时期时受封“程伯”,建程国。程伯同时为周王室卿大夫,在朝不在国,居京畿。后世程国在东周初期随周平王东迁洛阳,程伯居上程聚。一说程元谭是安定祖先。谭生于东汉延熙乙丑年,任东晋太守等。另一说程婴在河北邢台,长子程伯丕袭“忠诚君”,为安定、京兆(长安)、咸阳、扶风、天水郡程氏之祖。

分布范围:形成于安定郡。后世程姓是全国性大姓,分布极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都有较多人口。

8.安定黄氏。黄 (Huáng)。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 陆终,吴回之子。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后被楚国所灭,后代以原国名为氏,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安定黄氏在两汉时期即有名望。谱牒多溯源自战国春申君黄歇的后人(黄歇为楚国江夏人,其后有迁入安定)。东汉尚书令黄赏被认为是安定黄氏的代表人物。唐代有黄文、黄秀等安定人。区别于更著名的江夏黄氏(黄香)。

分布范围:形成于安定郡。黄姓为全国性大姓,主要在南方广东、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有密集分布,北方也有。

9.安定邓氏。邓 (Dèng)。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 安定邓氏源于邓骘的后裔,以武威太守邓晋生为代表。他因出任武威太守而留居安定(今甘肃泾川),形成了安定邓氏。其后人在唐朝时仍居要职,如邓羌在十六国前秦时期曾担任并州牧和尚书左仆射。代表人物有邓彪(官至太尉,封关内侯)、邓万世(安帝时尚书)等。谱牒称源自商王武丁叔叔邓国邓氏后裔(河南邓州)的徙入。

分布范围:形成于安定郡。邓姓主要分布在南方,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省较多,北方相对少些。

10.安定路氏。路 (Lù)。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 路姓在安定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汉末三国时期的路粹(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的军谋祭酒、尚书郎)、路蕃(曾任左中郎将)被认为是安定人。路姓以“安定”为最重要郡望。

分布范围:主要在今甘肃东部地区(古安定郡)。后世路姓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等地有分布。

11.安定蒙氏。蒙 (Méng)。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 安定蒙氏是蒙姓的重要源头和郡望。谱牒多认为源自战国秦国名将蒙骜(山东人)的后裔移居安定,或源于蒙山(山东)得姓后徒入安定。三国时魏国有安定蒙氏人物。

分布范围:形成于安定郡。蒙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广西、四川、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都有一定分布。

12.安定莫氏。莫 (Mò)。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 莫姓在安定也有郡望传统。谱牒溯源多指向战国时期楚国鄚阳或颛顼造鄚城的“鄚”简化而来(后演化为莫),认为有支系迁至安定郡成为望族。北魏有莫折大提(西秦州人,今甘肃天水,属广义秦陇范围),其姓氏莫折也被认为是莫姓源头之一。

分布范围:形成于安定郡及其周边地区。莫姓主要在南方广西、广东、四川、重庆、湖南、贵州等地分布最多。

13.安定呼延氏。呼延 (Hūyán)。

安定始祖/显赫人物: 呼延氏是鲜卑复姓。在南北朝时期,部分呼延部众(如北魏时归属的高车部落)被安置于西北边境的泾州、原州(相当于古安定郡范围)驻防。在长期定居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呼延氏成为安定郡内的著姓望族之一。

分布范围:形成于安定郡(主要是接纳鲜卑等部族定居之地)。呼延氏人口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今宁夏、甘肃东部、陕西、山西等原西北边防重镇地区。今多集中在山西。

“安定十三姓”是一个强调郡望文化(祖籍地荣耀)的群体概念。它标识了在汉唐时期(尤其是汉晋南北朝),以安定郡(今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一带为核心) 为祖籍、且家族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名门望族的这十三个姓氏。

这些姓氏并非全部“发源”于安定郡(如部分胡、席、皇甫、蒙、路、莫、呼延等是外来迁入者),但都在此地定居繁衍成为强大的宗族势力,涌现出著名人物(特别是张、梁、胡、皇甫最为显赫),从而确立了安定的郡望地位。由于战争、仕宦、移民(如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后南迁等)等原因,这些家族的子孙后代早已遍布全国乃至海外。现代的分布格局已远超古安定郡范围。许多南方分支仍以“安定”为堂号(如胡、程等),体现对先祖郡望的铭记。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寻根圣地甘肃泾川:发源阮、共、龚、洪及中兴张、梁、胡、皇甫等20个姓氏

“安定十三姓”是安定郡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该地区在丝绸之路东段和西北边防中的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华姓氏源流和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岁月的流转并未磨灭安定郡的文化印记。如今,在甘肃省泾川县境内,仍遗存着大量与安定郡相关的遗址、文物与文化遗存,从古城垣的残迹到墓葬中的器物,从碑刻上的文字到民间流传的传说,都见证着这片土地曾有的繁华。

尤为重要的是,作为“安定十三姓”的发源地与早期聚居地,泾川已成为海内外安定姓氏后裔寻根问祖的圣地——这里承载着各姓氏家族的记忆,延续着郡望文化的脉络,让千年前的世家风华在当代依然可感可寻。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