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中国最安全的省,两千年来没打过大仗,抗日战争时期都十分太平

排行榜 2025年08月21日 13:55 1 admin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中国历史上,福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战略地位成为两千年间少有的“太平之地”

从秦汉时期的边陲之境到近代抗战的大后方,这片土地却在战火纷飞中屡屡化险为夷,其中究竟藏有怎样的乾坤?

中国最安全的省,两千年来没打过大仗,抗日战争时期都十分太平

(福建土楼照片)

福建地处东南,全省被山地丘陵所覆盖,其西北方向有武夷山脉,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闽赣之间,中部地区鹫峰山与戴云山纵贯南北。

两座山脉夹峙之间,闽江流域形成的河谷平原蜿蜒伸展,共同构成了“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貌格局。

其中黄岗山主峰是东南第一高峰,其险峻地形使外敌难以逾越,这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不仅限制了大规模军事行动,更使福建成为历史上的“战略缓冲区”。

福建境内水系虽多,但多为短而急的独流入海河流,缺乏贯通南北的水运通道,历史上中原王朝若想控制福建,需翻越武夷山脉或沿海岸线迂回,耗时费力

中国最安全的省,两千年来没打过大仗,抗日战争时期都十分太平

秦统一六国后设闽中郡,实际控制力十分薄弱,到了汉武帝时期,福建虽然被纳入会稽郡,却因“山阻海隔”难以有效治理。

这种地理隔绝反而使福建在汉末群雄混战、五代十国割据等动荡时期,常常能置身事外。

福建的山地森林不仅是天然防线,更是经济资源,历史上闽人以山林为依托发展出独特的农耕与手工业体系。

例如武夷山区的茶叶、闽南的蔗糖与陶瓷,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形成“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结构也使福建无需依赖外部资源,减少了因资源争夺引发的战争风险。

中国最安全的省,两千年来没打过大仗,抗日战争时期都十分太平

从衣冠南渡到抗战时期,这片土地多次成为中原文化的“避风港”,并在关键时刻承担起战略后方的重任。

西晋末年大批中原士族迁入福建,他们在闽江流域开垦农田、建立书院,使福建逐渐从“蛮荒之地”变为“海滨邹鲁”。

唐末王审知入闽后推行“保境安民”政策,兴修水利、发展贸易,使福建在五代十国时期成为少有的繁荣之地。

后来宋室南渡,福建更成为南宋政权的重要经济支柱。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已近尾声,石达开为谋退路率部三次挥师福建。首战从赣南突入闽西北试图穿越武夷山脉,却因山高路险、粮道中断而被迫折返

中国最安全的省,两千年来没打过大仗,抗日战争时期都十分太平

(福建山景)

再战绕道广东饶平,攻入闽南地界,却在戴云山区遭清军伏击,因地形复杂、补给匮乏而损兵折将;

三战直指汀州,却在连城山地陷入重围,清军凭借山隘优势截断退路,太平军伤亡惨重。

这场持续数月的军事行动,最终以石达开部转道江西而告终,福建也因此在清末规模最大的内战中得以保全,成为少数未被战火大规模波及的省份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厦门、福州等沿海城市,试图以厦门为跳板进攻福建腹地,但闽西、闽北的大山林立,道路稀疏,日军机械化部队难以展开。

据日军战史记载,进攻福州时第23师团在闽江流域遭遇游击队袭扰,补给线多次被切断,最终被迫撤退。

中国最安全的省,两千年来没打过大仗,抗日战争时期都十分太平

中国最安全的省,两千年来没打过大仗,抗日战争时期都十分太平

福建的山地不仅迟滞了日军推进,更使厦门、福州的日军成为孤军,为1945年的光复创造了条件。

福建虽未成为主战场,却承担了兵员培训、物资转运等重要任务。据记载,抗战期间福建向全国输送兵员逾2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以上。

此外,福建的茶叶、木材等资源通过海上通道运往大后方,为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这种“非前线的贡献”,使福建成为华南地区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

除此之外,福建人很聪明,自古善于经商,泉州、漳州等港口城市的繁荣,使商业利益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

中国最安全的省,两千年来没打过大仗,抗日战争时期都十分太平

(福建漳州南靖土楼)

明清时期,福建商人通过海上贸易积累财富,形成“亦商亦盗”的特殊群体,多次移民潮更是形成了多重文化并存的独特格局。

福建的“安全”,是地理屏障、历史选择与文化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太平军的三次折戟到抗战时期的战略坚守,这片土地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不争之地”的生存智慧。

“闽地虽偏,然山水环抱,足以自守。”这种自守并非封闭,而是以开放姿态在动荡中寻求平衡,最终成就了两千年的太平传奇。

中国最安全的省,两千年来没打过大仗,抗日战争时期都十分太平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参考资料:

1.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建省志·地理志[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2.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基本省情

3. 八闽通志编纂委员会. 八闽通志[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