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中省媒体看杨凌 | 《三秦都市报》:多元化体验让农文旅火热“出圈”

排行榜 2025年08月25日 08:52 3 cc

8月22日,《三秦都市报》刊发主题报道《杨凌示范区多元化体验让农文旅火热“出圈”》,聚焦杨凌将农耕文化与现代艺术巧妙融合,为文旅活动注入了新活力的生动实践。报道全文如下:

中省媒体看杨凌 | 《三秦都市报》:多元化体验让农文旅火热“出圈”

7月31日,央视“文化中国行·打卡高校博物馆”专题播出打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其系列主题“探秘中华农耕文化基因库”“穿越百万年的生命对话”“探秘中华第一‘虫羽’宝库”视频播放量近200万次,令农文旅火热“出圈”。8月以来,博览园客流量持续攀升,不断刷新单日接待纪录。

杨凌示范区将农耕文化与现代艺术巧妙融合,为文旅活动注入了新活力。

文旅从“传统农耕”到“艺术互融”

7月中旬,2025杨凌暑期文旅活动在教稼园启动。活动现场,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蒋瑞征深情朗诵《诗经》作品,带领现场观众感悟“后稷教稼”的古老传说。随后,陕西交响乐团演奏《激情燃烧的岁月》《丰收锣鼓》等音乐节目,动听的交响乐和歌声描绘出农耕生活的多彩画卷,展现了农耕文明的生生不息。

中省媒体看杨凌 | 《三秦都市报》:多元化体验让农文旅火热“出圈”

“这是我首次近距离感受中国农耕文化,诗歌和音乐的美妙融合,让我对中国的传统农业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阿依达兴奋地表示。

这正是杨凌打造农文旅IP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杨凌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先后推出了十余项主题活动。游客不仅能在景区体验传统农事操作,还能在夜晚交响乐的伴奏中感受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这种“文化+体验”的模式,既保留了农耕的质朴感,又通过艺术形式提升了文化感染力,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参与。

此外,杨凌文旅节目还首次登上央视《中国文旅大联欢》直播节目,农耕文化的资源禀赋收获全网观众19.5万次点赞,在线观看人数累计超640万,节目话题阅读量突破10.2亿。农文旅正从简单的参观游览转向深度文化体验,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研学从“浅层体验”到“沉浸互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业主题博物馆组群,建有昆虫、动物、土壤、植物和中国农业历史五个博物馆。每年因其独特景观吸引20余万观众慕名而来。博览园通过“实物+互动”的模式,将研学活动推向新高度。

中省媒体看杨凌 | 《三秦都市报》:多元化体验让农文旅火热“出圈”

走进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3000年前的碳化小麦粒,直观了解农耕文明的演变历程。在昆虫馆,一面动态显示的投影墙可通过手指触控,展示昆虫的更多细节,科技感十足。“原来地球上的昆虫竟有100多万种,太震撼了。”参观期间,西安长庆八中的学生纷纷感叹。他们表示,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探索更多奥秘。

中省媒体看杨凌 | 《三秦都市报》:多元化体验让农文旅火热“出圈”

近年来,博览园已不再局限于静态展示,而是通过互动性和参与感,让“学”与“游”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此外,杨凌示范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面向西安50多所中小学开展“hello!农业”农科特色研学推介会,持续布局研学产业链。一场“研学游”下来,丰富的知识不仅让观众大饱眼福,沉浸式学习方式也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市集从“后备厢经济”到“文创聚落”

8月15日,杨凌渭河湿地生态公园“潮玩集市”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傍晚时分,河水潺潺,晚风轻拂,由一辆辆私家车、手推车乃至便携桌椅搭建而起的小铺陆续亮灯营业。手工文创、潮流手办、网红美食等应有尽有,每辆车的后备厢都藏着一个惊喜。

中省媒体看杨凌 | 《三秦都市报》:多元化体验让农文旅火热“出圈”

此前,首届“杨凌礼物”征集大赛成功举办。一批极具创新意识的设计作品,别具一格地展现了杨凌农产品、食品与艺术品的文化内涵。杨凌不仅借助文化活动和现代艺术形式提升农耕文化感染力,还通过科技赋能研学体验,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更以“潮玩集市”“杨凌礼物”等新兴载体推动文创产业化、市集品牌化。

中省媒体看杨凌 | 《三秦都市报》:多元化体验让农文旅火热“出圈”

截至目前,杨凌接待游客量达265.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72亿元。

(来源:三秦都市报)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