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我们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和自然做朋友”

排行榜 2025年08月26日 15:14 1 admin

中国旅游报记者 曹燕 王若溪

“我们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和自然做朋友”

当飞机降落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青藏高原腹地到了。走出机场,坚定不移地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山坡上巨大的标语令人印象深刻。玛沁县位于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境内的阿尼玛卿山壮美磅礴,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著名的雪山之一。“我们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来和自然做朋友,守护自然。”参加8月15日举办的2025年阿尼玛卿极限挑战赛的跑友说。当赛事竞技、文化展演与生态探索结合,一场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实践正在进行。

许下生态守护的承诺

8月14日,阿尼玛卿极限挑战赛开赛前一天,越野跑爱好者李骏祥在玛沁县城找到劳保用品店,买了大号饲料袋,准备在比赛过程中捡垃圾用。以“不清场、不打扰”的生态共生为原则,挑战赛用的就是当地牧民的牧道。“开始以为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带,垃圾会很少,但比赛过程中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瓶瓶罐罐,有的已经被车辙深深压在土里。”李骏祥参加的是50公里雪域巅峰组,边跑边捡垃圾,饲料袋派上了用场。虽然很累,但是心情很舒畅。

在李骏祥看来,越野跑的浪漫,本来就是抬头可以看到雪峰刺破云层,低头看溪流漫过草甸。“以前跑比赛时,沿途总是在补给点附近、休息区草丛里看到刺眼的塑料瓶,能量棒包装。当风卷起石头缝里的垃圾,像群山脸上的小伤疤,看得人心里发堵。”

李骏祥的高原越野之路并不孤独,有同伴和他一起边跑边捡垃圾。选手们的行动也十分契合本次赛事的主题——“极限挑战·生态觉醒”。一些越野跑爱好者告诉记者:“来参加这种赛事,最重要的是人在自然中的体验,如果参赛过程中还能够捡垃圾、保护环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如果有人问我,越野跑要带上什么,除了勇气,再加上个垃圾袋吧,毕竟我们跑过的路,得配得上雪山的温柔。”李骏祥说。

作为中国首个赛道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高原生态越野赛事,放眼望去,比赛途中,远处的阿尼玛卿雪山耀眼,大朵的云在复杂而壮观的山川褶皱间快速移动,广袤荒凉,空气稀薄,天地壮美。

“在这么美丽而生态脆弱的地方举办赛事,我们要做到‘人过无痕’。环保不是口号,应该落实到每个人对生态环境的守护。”阿尼玛卿极限挑战赛赛事总监戴凯说,这次越野赛事在国内首次引入环保积分体系。赛前,参赛选手前往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签署《雪山契约》,并完成线上生态环保知识答题。赛后组委会成立赛道生态恢复小组,将生态共生意识融入竞赛机制。

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赛前说明会上,赛事总裁判长冯博说:“如果有选手将补给点的便携式氧气瓶扔在赛道上,一经发现,当即取消成绩。”

冠军选手杨成祥提到:“这场比赛的生态共生理念,不只是口号,而是贯穿在每一个细节里,深深影响了我。赛道上我吃完的能量胶包装,一直随身装在口袋里——哪怕只有两个,我也要把它们带回终点。因为我知道,这不仅是对赛道的尊重,也是对雪山的守护。”

文化韵味和烟火气交织

赛事举办期间,文化演出、非遗展演、摄影展等活动在玛沁县城中心的格萨尔文化广场轮番上演,青藏高原腹地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让人为之着迷,非遗产品、当地美食现场销售,文化韵味和烟火气交织。

果洛州委副书记、玛沁县委书记杨文渊介绍:“本届赛事创新推出‘一赛一节一旅’模式,以赛事为核心,以生态体育文化节为载体,以果洛生态觉醒之旅为纽带,将赛事竞技、文化展演与生态探索相结合,让更多人走进玛沁、了解玛沁、爱上玛沁。”

摄影展的作品多来自当地摄影师。清晨的阿尼玛卿雪山光芒万丈、夏季牧场美好恬静、冬季果洛草原上生命的坚韧……这些画面吸引了来自远方的参赛者和游客,也让本地人长久驻足。

当地居民索南卓玛的织布机被搬到了广场上,她心无旁骛地织布,双脚踏板上下交替,双手轮换操做,用梭子牵引纬线穿过,娴熟的动作如同弹钢琴一般美妙。看着简单,来自兰州的马女士想体验一番,结果却是“一看就会,一学就废”,欢笑的同时也对传统技艺有了更多的尊重和欣赏。

果洛当地牦牛多,牛绒纤维粗长、弹性好、强度大,具有非常好的保暖性,是制作高端纺织品的优质原料。当地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民”的模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牛羊毛文化产品,也让索南卓玛增加了收入。

马背藏戏带来了草原的劲风,热烈而生动。这种发源于果洛的传统戏剧形式以草原为背景,以马背为舞台,始终在马背上再现英雄故事。玛沁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阿旺杰斯介绍,马背藏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马背藏戏融藏族古典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马术表演等为一体,艺术性和观赏性兼具。每逢草原上的赛马会,马背藏戏在空地上表演,远道而来的游客和方圆百里的牧民会赶来观看,好不热闹。

来自“中国锅庄舞之乡”甘肃省碌曲县的表演团队,带来了《欢庆锅庄》表演,极具感染力。舞台上的演员邀请台下的参赛选手、游客共舞,不要求任何舞蹈基础,只要加入这个跳舞的圆圈,瞬间就能被快乐的氛围感染。不一会儿,来自北京的游客张皓就跟上了节奏:“音乐一响起,就仿佛看到雪山、牧场和青稞田。一跳起舞,心情就是畅快的。”

辨识度高、体验感好、其乐融融,格萨尔文化广场也搭建了更具互动感的“体验+销售”融合场景。不少前来参赛的选手和游客收获颇丰,“手工牦牛绒围巾的质地太温柔了”“早就想买藏式汤锅,看起来有种笨拙的美,很有手工的质感和温度”……

发展高质量生态旅游

采访过程中,格萨尔文化广场的屏幕上不时滚动播放《果洛·生态觉醒之旅》纪录片,这片土地壮美与脆弱共存。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果洛州是黄河的源头,这里山脉连绵,沟谷交错,河流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阿尼玛卿雪山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山势巍峨磅礴,四周还有17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黄河在这里来了个180度大拐弯后向东南流去。

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和雪山冰川监测保护工作的“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阿旺久美告诉记者:“阿尼玛卿雪山有冰川50多条,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冰川群,其冰储量变化直接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评估。”

“从我们团队实际监测到的数据看,阿尼玛卿冰川正以每年平均14米的距离快速消融。”阿旺久美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冰川的消融和退缩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在当地人眼中,阿尼玛卿不是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牧民经常将人、高山、河水等比作一个家的概念,对自然寄予深情和爱护。冰川脚下生活的人都是在河里打水,按照传统文化,不允许在水里小便、洗衣服、倒垃圾。我们要对自然有敬畏心!”阿旺久美说。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雪山脚下有了垃圾,牧道上也有垃圾了。从这一点而言,也许更能理解阿尼玛卿极限挑战赛的主题:“生态觉醒”。一位越野跑爱好者告诉记者,“有冰川的雪山才是真正的雪山。冰川退化消融,雪山可能就会变成一座季节性的‘有雪的山’,生态保护就是从每个人微小的行动做起,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可以看到冰川,看到日照金山的美景。”

这也关系到当地究竟要发展什么样的旅游。杨文渊说:“要发展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展现‘冰川黄河,圣山玛沁’的生态文化魅力。”阿尼玛卿极限挑战赛的举办,正是题中之义,是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及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南试验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实践。

生态旅游被定义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在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腹地开展生态旅游, 旅游者肩负着生态保护的责任。

确实,如果是以常规旅游的眼光来看待在高原腹地果洛州的体验,空气稀薄,当地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有待完善,甚至可以用条件艰苦来形容。 游客为什么要花钱来买罪受呢?在阿旺杰斯看来,发展生态旅游,本身的门槛就筛选出了合格的游客,他们希望获得不同寻常的自然体验,通过生态旅游这扇窗口,近距离感受这片空气稀薄但是生气勃勃的大地。

此次阿尼玛卿极限挑战赛的参赛选手只有122位。高海拔越野赛事的门槛限定了选手资质,而赛前的庄严承诺和赛道上的一举一动,展现着他们保护环境的初心,正如一位选手所言:“我们不是来‘征服’自然,而是来和自然做朋友,守护自然。”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了岩羊、白唇鹿在山谷间出没,牦牛在享受夏季珍贵的高山草甸,赛道上溪流清脆作响,鼠兔不断在草甸间跳跃。我们忙着在路边识别各种小花:五脉绿绒蒿、叠裂黄堇、马先蒿……它们那么灿烂、纤细而倔强。这是高原最美的夏季。

阿旺杰斯告诉记者,玛沁发展生态旅游,除了举办这种高水平的赛事,还将开展生态研学等项目,让青少年认识高原生灵,认识阿尼玛卿雪山。“阿尼玛卿不只是一座山,这座山有文化、艺术、生态的价值。”

在记者看来,青藏高原腹地的自然体验就像开盲盒,每一批游客都能看到不一样的物种和景观。这中间不乏运气的因素,不是每一次都能遇到雪豹、白唇鹿……运气好遇上了,游客可以对这些自然精灵进行远距离的观察,了解这个世界拥有多么优美而奇妙的生物,也会加深对生态保护的理解,从自己做起关爱环境,这也是一种“生态觉醒”。

来源:中国旅游报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