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援藏,与阿里牵手同行

排行榜 2025年08月26日 15:19 1 admin

为什么要去援藏?是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从开始申请援藏,就被各种理由劝说过——高原反应,条件艰苦,离家太久。可是,我还是想去,想去看看为什么这么多劝退的理由,还是有一批批援藏干部奔赴而去,想知道一个平凡的我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想挑战世界屋脊,想了解这离天最近的地方生活和工作着的人们。

援藏,与阿里牵手同行

援藏,与阿里牵手同行

5月22日从西安出发,跨越3900多公里,从初夏长安的繁花盛景到天高云淡,雪山荒芜,就这样一路忐忑着,向往着,见到阿里时已是5月25日。颠簸崎岖的道路开了五十分钟才从机场到单位,一路上雪山从我眼前一座座走过,白云傍在雪山的身边,静静地看着我们这群陌生人,是不是和我一样在想,在这里我们究竟会留下怎样的故事。“天上阿里”第一眼就印在了我的心里。

五个省12名援藏干部,只有三个女生,两室一厅,带一个小院子的3-102成了我们三个女生的家,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缺氧环境下,我们边吸氧,边整理,在这个陌生的地方,逐渐有了我们的痕迹。第一天躺在宿舍床上,我不敢闭上眼睛,不敢相信,我真的来到了阿里。

援藏,与阿里牵手同行

援藏,与阿里牵手同行

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我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援藏工作。第一个面对的困难就是高原缺氧,血氧量不足80,走路,甚至说话都会呼吸困难,最开始的一周,走到单位食堂是我能走到的最远的距离,我在一点点了解阿里,身体也在一点点适应这缺氧的环境。

我负责的工作是典型案例的撰写和培育,没有完全适应高原环境,那就边吸氧,边工作。三天时间,结合最高检发布的五十八批指导性案例和各条线典型案例,搜集材料、撰写培训内容、制作PPT、标注重点,尽可能全面地为阿里地区两级检察机关进行了一场典型案例撰写与培育的分享。可是仅仅通过视频分享是不够的,和院里商议后,由主管领导带队,我们又决定走进七个基层院,开展典型案例及虚假诉讼专项督导工作。

出发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一次普普通通的下县指导工作会给我这么大的震撼。

援藏,与阿里牵手同行

阿里,很大,县和县之间最少距离几百公里,没有高速,赶上修路,一走就是一天,沿途只有零星的小村镇。牧区的三个县,放牧季节几乎没有居民,因为人口少,对外经营的小饭店就更少。单位的藏族司机很有经验,到饭点,停下车,在路边的草地上,用木炭生火、煮水、冲酥油茶,再拿出自家晾晒的肉干、煮好的牛羊肉,一顿饭就好了。席地而坐,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初觉无比浪漫,可这与我的浪漫新鲜感,是他们年复一年为适应环境而养成的习惯。

最小的革吉县,还没有通自来水,县城人口仅有800多人。措勤县最低海拔4700,沿途要翻越几个海拔5000多米的垭口,我开始有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疼、吃不下饭。普兰县没有看守所,要到距离几百公里的地区才能提讯换押。札达县的土林初见壮观,可要进出札达或者去辖区的乡镇,盘山路的颠簸导致高反叠加晕车。

这一路一走就是十多天。

援藏,与阿里牵手同行

十几天里,我们除了赶路,就是审查案卷,修改典型案例。几百本案卷,我们和基层院的同仁一起梳理案件线索,提出办案思路;十几份典型案例,我们一起逐字逐句提出修改意见。很累但很快乐,作为援藏干部,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经验倾囊相授,我们有义务和他们一起解决案件问题。但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阿里检察同仁扎根雪域高原,用生命守护公平正义的责任担当。援藏,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相互支持。

援藏,与阿里牵手同行

曾向千灯醉朱楼,今枕长云卧雪山。我曾以为不能克服的高原艰苦,成了我灵魂深处埋下的种子。阿里,是不舍离别的,天空中的一片云,路边的一朵格桑花,我都想记住。“洛桑”“扎西”“旺杰”“金美”“强巴”......阿里检察同仁的一张张笑脸都在我心底珍藏。阿里,是习惯离别的,一批批的援藏干部来到这里,又离开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带走阿里的真情。

援藏,与阿里牵手同行

恰逢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一甲子的沧桑变化,有西藏人民的勤劳奋进,也有1.2万余名援藏干部的前赴后继。潮起时我们拥抱万物,潮落时请记得我们来过。

再见,阿里!一定要再见!

(文字 高雅)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