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历史文化】翠云廊剑阆段寻古(上)‖杨久国

排行榜 2025年08月28日 17:03 3 cc

翠云廊剑阆段寻古(上)

杨久国

剑南古道的千年变迁

随着古蜀道徒步游热,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翠云廊南线沉浸式之旅,徜徉剑南景观和历史文化长廊,在追寻古道古树、古驿铺今地名和沿途传说逸闻中探寻历史遗踪,剑阁本地博主特别是几位大V们的解读、传播、争鸣,还有提供线路、食宿等信息,让游客旅途愉快享受文化愉悦,也让剑南文化走向远方。剑南乡土抖音博主“康之梦”在《剑南皇柏古道》里说,剑南古道“经老土地、金仙铺、厚子铺驿站至思依直达阆中”。对此,这条抖音下名为“寒叟”的留言说,“这条路和厚子铺挨不上边。这条古蜀道从普安(剑阁)起,经桥边河、江石、龙源、(白龙)云起观(注:明至清中期应为东面山梁上的鼓楼铺)、老土地、文林铺、套子粱、罐儿铺、双碑垭、金盔垭到剑阁和阆中接壤的河楼”,寒叟还在“五指山人”抖音下留言,细数这条线路上的地名,康之梦随后用《剑南古道历史》回应,实际也没怎么回应。其实,民间方志总有附会倾向,历史、传说和神话兼有,类似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说法可以并存不悖。古代的道路,在治地特别是存在隶属关系的治地之间,需要官道性质的驿道,设置驿站、塘、铺递主要考虑里程,是线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民间流通使用的道路习惯叫大路,多种因素制约下大路是交叉分散的,也会不断变动,还会时断时续。这两种道路往往不一致,也会互相融合,口耳相传的后世记忆把各种道路混合起来,都有依据,不好说哪个说法对哪个说法不对。

剑南古道要从蒙元时期说起。在南宋,金仙属于阆州西水县,罐儿铺属于隆庆府普成县,此前从剑州往东南方向的阆中,政权更迭和地方割据等因素导致政区变化频繁,没能形成一条相对明晰、持续存在的道路,当然也是元代起才有了系统的驿铺官方记载。从南宋绍定四(1231)年到元代至元十六(1279)年的40多年间,蒙古军队数度以阆中为大本营集结,调整战略,中转战利品,直至最终占领全川,加之利阆道更适合马背上的民族,元代淡化路险行易的剑阁道,选择曲折艰难的东川道。明清时期,剑州和设在阆中的上级保宁府、更上级的川北道和川北镇官民互动,最终形成剑南古道,也就是剑阆道,现在人们习惯叫翠云廊南线。明代诗人、还作过首辅的李贤在七律《保宁府往剑州》中写到“云从落木林中过,人在高山顶上行”,说的是这一路上树高云低,驿道顺山脊而行,这段行程比李璧植柏早了60多年,可惜他写到这儿就没再写了,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当时的情形。这段驿道剑州至罐儿铺是清晰的,罐儿铺作为铺递在明代、场市见于同治剑州志,但罐儿铺往南怎么走,在哪里跨过白龙河不明确,也没有留下古道古柏可以参考。

【历史文化】翠云廊剑阆段寻古(上)‖杨久国

从交通地理上,剑南古道不会经过厚子铺,而应该经过河楼场一带。白龙河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这条明清时期使用频率不低的官道,肯定需要解决过河问题。剑州方向过来,从文林铺或是罐儿铺偏西南下到河谷,过河又上山到金仙,再下山往东经厚子铺,走一条起伏的大折线到思依不划算。如从罐儿铺直接南下到白龙河,这里河谷深切,没有很好的过河位置,就算有个地方过河,也是走一条稍小一点的折线,过河到了厚子铺又要翻大罗山,不翻山就必须兜一圈才到思依,还是不划算的。更合理的线路是,罐儿铺往东南方向,经双碑垭、金盔垭,也可能稍偏西一点朝河对面的天生桥方向走,一直缓下坡到白龙河边的河楼场一带,这里河面有古桥、桥边有戏楼,当地叫桥楼河,也叫桥楼铺,至今还有很多老人说这里是皇柏大道。从这座叫永正桥的古桥跨过白龙河后,一条叫温家河的小河沟上也有座古桥,过了就到思依场,一路坡都很缓,总体上路程更短,就算这两座古桥修建之前,这条路走起来也更轻松,就是寒叟所说的线路。说得这么清晰,地名这么准确,这位寒叟恐怕在这一带生活,也对剑南古道有深入研究。

实际上,厚子铺是阆中通往梓潼驿道上的铺递。明清时期很长时间里,梓潼也是保宁府的属县,需要这条官道,加之这一带人口远比剑北稠密,民间使用更频繁。《道光保宁府志·武备·铺递》里剑州、南部县在这一带的铺递连起来看,从东边阆中方向过来,先在两条驿道的交叉口、南部县的老王铺同剑南古道分路,到了猴子铺,然后是剑州管辖的罗家坪铺,直至梓潼。《同治剑州志·州治疆界道里图》有厚子铺及邻近的线路,成书于1896年的《南部县舆图说·思依场图考》的记载还是叫“猴子铺”,成书于1927年的《剑阁县续志》把厚子铺作为同治以后的新立场市记载。从1943年的剑阁县行政区域略图可以看到,思依场分路向西北,金盔垭→罐儿铺→白龙→龙源→普安,是当时的剑南路,大路改走白龙场是民国年间的事;向西至厚子铺,再过金仙,是阆中通往梓潼的道路,为了同人们所熟知的剑南古道区别,这里就叫东西向剑南道。同期的西川邮区舆图上,罐儿铺、厚子铺分别是这两条大道上的一个步差邮点,这两个邮点之间有小路。

看起来,厚子铺既跟铺递也跟店铺有关。姜姓、小名猴子的士绅在梓潼通往阆中的大路边开了叫云居的铺子做生意,人们习惯称为猴子铺,官方在这里设铺递时沿用了这个名字,至同治光绪年间发展成多县交界地带的场市,改称厚子铺。随着1956年起剑阁至阆中的剑南公路分段通车,厚子铺慢慢被人们糅进了剑南古道的记忆里。

【历史文化】翠云廊剑阆段寻古(上)‖杨久国

翠云廊南线为何无古树

行走剑南古道,不免有个疑问,为何1997年翠云廊普查时说“剑阁圈龙以南没树”。翠云廊南线最南的那株古柏在白龙镇先锋村老土地,编号是:No.南04192,从这里往南,也就是剑州至阆中差不多一半驿道上没有古树了。公兴、涂山、思依一带也有很多古树,但多分布在寺观、堡寨、宗祠、坟茔、场镇,不在古道两旁为行旅遮荫避雨,也不能起到保护路基作用,不是本文说的范围。

翠云廊是自然和人文综合形成的,这条南线驿道,老土地以南之所以没有古树,有地势和土壤的原因。断碑梁、王家坡一线,驿道沿着半山腰缓缓抬升,并不在山顶;古楼铺、皇柏梁一线,虽在山顶但土层深厚,山梁宽几十米;老土地一带,过去还有人家,有耕地有竹林有水塘,足以支撑大树生长。但老土地往南过了圈龙,一步之遥,山梁变窄,底层的岩石还没有风化成土,土壤瘠薄,有的地方山脊急剧收窄,只有一条道加上两旁的灌木丛,两边望去山下平坝一览无遗,到套子梁一线,驿道所处的山脊更窄,差不多就只有一条道和旁边的杂草,这样的自然环境,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

不过,明代建王府也就是官府行为影响更大。明代规制,亲王14岁就要离开皇宫到诸王府就是未成年王爷们的中转站生活,一旦成年就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二王不见面”,非奉诏不得到京城,谓之“就藩”,藩王供养优厚但不得干预地方政事,有点类似放逐和圈禁,明代就闹出过官员群体拒绝到藩王府任职的事件。作为补偿,皇帝总是把藩王离京就藩搞得特别盛大,要提前在封地建王府,王府格局有明文规定,想多修不行,修小点也不成。阆中从成化二十三(1487)年开始谋划建王府,原本是给雍王准备的,只因雍王临时就藩他处就停下来,弘治九(1496)年接到了为寿王建府的任务,“方四里,其地易军民居室千余家,徙县学、寺观、庙宇、公署数十区为之,宫殿房屋八百五十间”,还挖平了影响王府风水的凤凰山,“修建如此宏大的宫殿,需用大量木材,故保宁府同知只得率队砍伐蜀道古柏”,蜀道、墓庐边密集的大树成为目标,率队伐木的保宁府同知由近到远,“材之美者”“悉伐而取之”,似乎也没怎么精打细算,以致王府建成还剩余大量木材。

【历史文化】翠云廊剑阆段寻古(上)‖杨久国

弘治十一(1498)年春,进士出身的刑部员外郎彭泽赴云南办差路过,前往拜谒黄裳墓时,发现上年为修王府砍伐的大树200株被截断堆放道旁,这时候王府已经建成,彭泽感慨不已,作《吊宰木赋》以吊之,宰木就是墓地的树木。十多年后的正德年间,已是朝廷要员的彭泽督师川东北镇压席卷川陕鄂的蓝鄢之乱,传檄剑州整修黄裳祠墓。在全州感受过种松好处的剑州知州李璧修葺了黄裳墓,考虑到元泰定年间误将武连作为魏征出生地而以其谥号命名文贞书院,建州学时不用旧名,而用黄裳的号兼山为书院命名,并请彭泽为兼山书院撰写碑记。那时梓潼县、思依一带属剑州辖地,李璧顺势开始了北连昭化、西至梓潼、南接阆中“三百长程十万树”流芳百世的壮举。不过,李璧的功劳更在护柏上,一是发布“官民相禁剪伐”命令。应该划出了线路、确定了范围,这是关键之举,朝中有强人支持,民间又有需要,皇朝虽然强势总归还是讲道理的,后面就算再建王府也不好打蜀道古树的主意了。话虽如此,100多年后的万历年间还是“量采剑道植柏”,就是根据需要采伐了一定数量的蜀道古柏,用来补修剑州文庙。二是整修官道。“以石砌路”类似现在给古树砌堡坎、扎围栏,保护古柏生长环境。三是植柏。这点上,历代进行的补植有积极意义,但对形成翠云廊的作用不应放大,剑阁气候土壤适宜柏树生长,加以保护即具规模,民间亦视古树为灵异,不会轻易砍伐,“剑道植柏,盖武缘李公遗荫”“古柏数万株,为璧所植”属于功归冕旒,习惯上把功劳记到代表人物头上。要是植柏真很管用,正德年间至今已500多年,虽说文林铺、罐儿铺这一线山脊土壤瘠薄,但罐儿铺以南白龙河河谷土层厚,思依一线土壤条件很好,就算人烟稠密情况下耕作影响柏树生长和盗伐行为不可避免同样是重要因素,行道柏也不至于完全消失。现在,没有古树作路标,人们还能从双柏树、松林塘、大柏梁、木林塘等地名估计驿道走向。抖音博主蜀道山人说,木兰镇河楼场后神天窝有棵古柏原来叫七丫柏,被砍了枝丫后现在叫五丫柏,但又说没挂保护编号的牌子,不知道这棵树是否位于驿道边上,如在翠云廊南线古柏的数量就可以增加了。这树之所以能保留下来,大概是有点树影婆娑,不适合作栋梁之材,没入保宁府同知们的法眼,得以幸存下来。

有人说,当年古蜀道两旁植树时,剑阁人阆中人一并进行,而阆中人嫌植树麻烦,用热水浇树,结果所植树全部浇死,而剑阁人则很实在,用冷水浇树终成气候;在公兴、涂山,民间也是这么说自己没有把树栽活的。这是段子,明代枣碧、思依一带属剑州,嘉靖保宁府志有“阆中西至剑州界枣碧铺四十里”的记载,同一州官安排的活,不会两种应对,到了清代这一带又属南部县,1953年划归阆中,可知这个说法是当地人自嘲沿途没有古树遗存的。还有一种情形,这一带人口众多可选的道路也多,渡河、建桥、场市等变化都会引起驿道走向改变,所以未能形成行道古树。

翠云廊古柏消失的话题再说已无意义。现在,这些千年古柏静静伫立山岭,等待人们膜拜,也等待人们用打吊瓶、通气管、树身衣、假填充等科技狠活延年益寿,留住岁月沧桑。

【历史文化】翠云廊剑阆段寻古(上)‖杨久国

来源:广元日报社

作者:杨久国

供图:陈亚川 苟永雄 李自公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