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旅游的动机在哪里?“河南标识”文化创意大赛告诉你

排行榜 2025年08月28日 20:54 3 cc

数实相融,智赢未来。8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这场数字时代的出版盛会,汇聚了全球智慧与前沿技术,为参观者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活动和数字体验。上午,“河南标识”文化创意大赛颁奖典礼暨“黄河文明”专题讲座圆满举行。

旅游的动机在哪里?“河南标识”文化创意大赛告诉你

“标识河南”丛书及系列课程发布

从内容、产品、品牌到完整的产业链条 河南文化数字化传播上新

“谁能率先找到创新路径,谁就能在未来的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现场,针对数字化浪潮的不断加速,出版与音像、影视、互联网边界的日益模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这样说道。

数字浪潮奔涌,出版创新势在必行。“标识河南”融合出版项目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下应运而生。该项目定位“河南标识、大众传播、多元呈现、国际表达”,旨在以出版创新诠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意义和形式,探索出版与文旅结合互动的新形态,打造触达新媒体时代大众审美和阅读趋向的出版精品。项目包括“标识河南”丛书(口袋书)、知识课程、研学项目、微剧、系列文创及新媒体传播,通过系统梳理河南文化发展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标识,活化内容、立体呈现,鲜活实证中原文化、中原文明的根源性,打造新媒体时代触达读者的阅读精品。

孙寿山表示,“标识河南”项目不仅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图书,还延伸到短视频、数字课程、文创设计、研学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从内容到产品、从产品到品牌、从品牌到产业的完整链条。本次大赛的举办,更是把社会创意力量尤其是青年的智慧凝聚到一起,为河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出版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原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厚重的历史遗存和鲜明的文化符号。如何把这些符号转化为新时代可感、可读、可传播的文化形象?如何通过出版创新、文化创意和数字驱动,让这些符号走进读者心中?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标识河南”融合出版项目,以精品内容为基点,以创意为驱动,将厚重的文化标识化、具象化,以多种出版形态呈现,分众化推送;以赛事和活动举办,吸引青年和社会群体广泛参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转化和精准传播,多方位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表达,是河南出版人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有力呼应。

旅游的动机在哪里?“标识河南”告诉你!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在这个旅游已成为当下生活延伸的时代,大家旅游的动机又在哪里?

“标识河南”丛书执行主编、河南大学教授程遂营认为,比起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更欣赏孟浩然的“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旅游的动机在哪里?“河南标识”文化创意大赛告诉你

河南大学教授程遂营现场发言

“如此多娇的江山,有太多的胜迹供后人去参观,去瞻仰,从而让大家铭记历史,展望未来。那么胜迹又是什么?是记忆,是足迹,是丰碑,是符号,是一个个的文化标识。”程遂营表示,这正是出版社和作者策划、撰写“标识河南”系列丛书的缘起,希望通过这套丛书,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歌咏美丽的河南山河,擦亮永不磨灭的河南红色记忆,找寻中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据了解,“标识河南”丛书第一批选取30个历史或当下具有标识性、代表性的河南文化符号,分三辑出版,每辑10册,以讲好中原故事、展现河南形象为主题,兼顾全省,大题目小切口,多层次展现河南厚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彰显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

从众多河南标识中首批遴选出30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程遂营坦言:“这是我们经历过的幸福的烦恼,更是我们后续工作的动力。”

从认知到认同再到传播 中原文化的火种撒播全国

青年是数字出版创新的主力军,如何凝聚青年人,为河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今年5月,作为“标识河南”融合出版项目的延伸,“河南标识”文化创意大赛正式启动。这场数字赋能文化传播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社会青年和高校学生参加,最终,共收到文创作品636个、短视频作品92个。经过前期初评、复评、网上大众投票和评委专业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3名、优秀奖25名。在这场大赛中,青年用创意的语言、数字的方式,让厚重的河南文化活了起来,为河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出版的魅力在于传承,出版的价值在于传播。作为大赛的评委,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薛峰观察到,这场大赛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这场关于河南标识符号的大赛,面向高校学生,我看到有相当多来自省外的大学生,他们来到中原大地读书,对中原文化的符号有自己的认识过程,这次大赛能够让他们更加有效地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这些非河南籍的学生毕业后带着对中原文化更高的认同感和辨识度,回到自己的家乡传播中原文化”。

大赛评委、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宋黎表示:“这次大赛对高校的学生们来说,起到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是对他们在课本上学到的、读到的以及听老师讲到的内容的一次深化。以比赛为桥梁,形成一个实践的练兵场,也为后期孩子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来自郑州美术学院的赵婷凭借作品《河南博物院文博市集》赢得文创组一等奖。在谈到自己的创作过程时,赵婷说:“我的作品是围绕河南博物院的云纹铜镜进行设计的,因为我一直对河南的传统文化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所以就想通过这次创意设计,把传统文化再一次升华。”

来自郑州轻工业大学的洛阳女孩郭含钰从小就对石窟文化感兴趣。在这次比赛中,她利用巧思把龙门石窟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其作品《“龙门好礼”龙门石窟文创设计》也荣获文创组一等奖。郭含钰表示,这次比赛让她在技术上更加成熟,也让她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

颁奖典礼结束后,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省宣讲团成员吴朋飞举行了“生生不息的黄河文明”专题讲座,现场为大家揭示了黄河文化符号的当代价值。

本次活动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原大地传媒股份公司主办,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承办。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蔡琳 李冬洁/文 赵墨波/图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吕淑丽

审核 田震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