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排行榜 2025年08月28日 23:43 3 cc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读走西藏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昌都卡若区有奇峰异洞、神山圣湖等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文化厚重积淀的人文景观。著名的卡若文化遗址和达玛拉山恐龙化石举世闻名。

1.昌都镇:位于澜沧江上游两大支流昂曲和扎曲汇合处,故称“昌都”,意为“河口处”。该镇是西藏东部的重镇,是川、滇、青入藏的重要门户,也是昌都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交通的中心。海拔3306米,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552毫米,气候温和,景致宜人。

镇上有名胜古迹强巴林寺,达马拉山上有恐龙化石的遗迹,镇东南的卡若遗址是我国西南地区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昌都镇是昌都市政府、昌都卡若区政府所在地。

整个镇子像一座山城,两侧都是巍巍的高山。镇子是由4个“坝子”组成的——昌都坝、马草坝、四川坝和云南坝,每个坝子之间有桥梁连接,城市风貌别具一格。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2.昌都摩崖造像:昌都卡若区境内共有摩崖造像2处:一处在市区南桥西边的山崖上,有造像2尊。属浅浮雕。释迦牟尼佛像高2.48米,头饰宝髻,袒右肩,着袈裟,一手持钵,一手施降魔印,结跏趺坐。

另一处在多拉朵乡,称“观音阁”,造像为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属浅刻,刀法娴熟。像高4.35米,头部5层11面,皆贴金,有宝光,饰桃形头光,为红底绿边,背光以黑、红、黄3色组成圆形轮廓,胸饰璎珞,佩耳环、手镯、臂钏,胸前双手合掌托宝,36只手分别持有莲花、法轮、弓箭、金刚杵等法器,衣帛飘逸,跣足立于莲台。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3.昌都“大脚印”:昌都“大脚印”,位于昌都至邦达机场的公路边。海拔3160米。上世纪末,工程队在修建昌都至邦达机场公路时,放炮“炸”出了几个大脚印。

当地人认为这一举动惊吓了山神,山神一怒之下远走他乡而留下的“脚印”,称“山神脚印”;也有的认为是格萨尔王征战时留下的“脚印”,称“大王脚印”。石壁下供奉着哈达和经幡,非常神圣。

大脚印酷似人的脚印,长1.8米,宽0.6米,显现在侏罗纪——白垩纪紫红色岩层面上。大脚印周围数百米内还有不少类似的“脚印”,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昌都地区为了保护这处遗迹,在大脚印周围设置了铁围栏,在脚印上涂抹了保护剂,还在石壁上用红漆书写了一行字:“侏罗纪早中期距今一亿五千年前古脊椎动物活动遗迹”。确认大脚印是古脊椎动物的遗迹,是四川大学考古专家于2004年鉴定的。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4.卡若文化遗址:是西藏境内科学发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昌都卡若区驻地以西的加卡区卡若村,海拔3200米。卡若遗址重现于世,经历了3次发掘。

1977年,昌都水泥厂工人在卡若村地面施工时,发现了少量的石器、陶片,随即由西藏文物管理部门进行了现场清理。自此,卡若远古文明的神秘面纱渐次被揭开。

第二次发掘是1978年,由国家和西藏文物专家进行了发掘,确认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

2002年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发掘出房屋基址31座、窑穴1处、石墙3段、圆石台2个、灰坑4处。房屋分草泥房屋和石墙房屋两种,后者为半地穴式的2层楼房,屋内有火塘、炉灶或炉台。

出土石器9028件、骨器368件、陶片2万余块、装饰品50件,以及大量的粟粒和动物的骨骼。使众多掩埋于地下数千年的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经碳14测定,大约距今有4690(±153)年左右。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5.小恩达遗址:是近年发现的西藏地方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位于昌都卡若区昂曲河岸边的小恩达村。面积约1万平方米。

发掘出较完整的房屋遗址3座、灰坑1处、窑穴5处、石棺墓葬1座,以及大量的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和陶片等。

遗址中的石棺墓穴出土文物有人骨架和双耳陶罐。陶罐通高14.3厘米,口径9.9厘米,系手制灰色夹砂黑陶。器形为大敞口,粗短颈,鼓腹,小平底。带状小耳位于颈部。前后腹部和耳部装饰有两组压印的叶脉纹。

据考古专家考证,该石棺葬的年代距今3900年左右。它所代表的考古文化在西藏尚属首次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6.达玛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昌都卡若区境内的达玛拉山,海拔4000米~5000米。1976年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古脊椎动物组,在昌都达玛拉山西坡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和其它脊椎动物化石。

在约10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5个化石产地,发掘出约4吨重的20多箱爬行动物和鱼化石。初步鉴定有10余个类别,新属新种约10个左右。标本有脊椎、肋骨、肢骨、部份头骨和大量牙齿。其中一个化石点就找到恐龙牙齿30多个,这在其他地区的同层位中是少有的。

达玛拉山脊椎动物化石可分为3个动物群:第一动物群为鱼鳄动物群。含软骨鱼类的鲨类、硬骨鱼类的硬牙齿鱼类及其它方鳞鱼类等,还有爬行动物的鳄类、蛇颈龙等。

第二动物群为蜥龙动物群,组成简单,全是陆栖的爬行动物。主要是蜥脚类的妖龙类,食肉龙类的巨齿龙类,虚骨龙类的始颌龙类等组成。

第三类动物群是蜥脚恐龙动物群,腕龙类恐龙是其主要成份;还有蜥蜴类化石,也是陆栖的爬行动物。它们多数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新属种,研究价值极高。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7.朱角山唐柏:位于昌都卡若区俄洛乡国道317线的朱角山。山腰处古木参天,有成片的唐代古柏树,距考证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对于研究古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材料。

朱角山对面的坝子称“作揖卡”,坝中有强巴林寺第四大活佛加拉的夏季避署圣地。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昌都附近最理想的耍坝子的地方。在作揖卡北面山谷,还有几处季节性温泉。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8.谷普神山:位于昌都卡若区日通乡与如意乡的交界处。海拔5400米,是昌都附近最高的山峰之一。山势险峻,异峰突起,山顶为裸露的石灰岩。山上有石芽、石柱、溶洞、穿洞、竖井等。

谷普,全称“杂如谷窝琼普”。传说以前,有一巨型大鹏鸟来此山栖息时,在山顶穿了一个大洞,故称“琼普”,意为大鹏鸟穿透的溶洞。

山顶溶洞蜿蜒曲折近10公里,洞内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洞外有五颜六色的彩石。山腰有莲花生大师修行的“乃宁洞”,知名度很高;洞口建有佛塔和佛像;洞内面积很大,可容纳1000余人,被人们称为“康区第一洞”。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9.塔弥达则山:位于昌都卡若区驻地东北。又称“塔莫打寨”,藏语意为“边人虎峰”。

山上有岩鹿、草鹿、马熊、豹、獐子、猞猁、狐狸等野生动物;产虫草、贝母、知母、黄连、当归等珍贵药材。山麓有天然牧场,牧有牦牛和藏系绵羊。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10.澜沧江:位于西藏东部,纵贯昌都地区中部。意为“月亮河”(达曲)。亦称“楚河”、“杂曲”、“拉曲”、“昌河”、“杂楚河”、“杂楮河”等。河源有两个:一支称扎曲,另一支称昂曲。扎曲较长,发源于青海杂多县境内的夏茸加山麓,为澜沧江的正源;昂曲,发源于西藏巴青县境内的万马拉山。

两河流至卡若区昌都镇汇合后称澜沧江,经察雅、左贡和芒康县境内的盐井流入云南,在西双版纳州出境后称“湄公河”。

在西藏境内河长509公里,流域面积38470平方公里,江面海拔2160米~3500米,落差1340米,年径流量149亿立方米(昌都间)。

澜沧江河谷地貌特征以察雅县卡贡附近的色曲汇口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峡谷为主的宽窄相间河谷段,下段为深切峡谷段。沿岸主要为旱生灌丛,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优良的天然牧场和富饶的农田,风光很美!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昌都•卡若区,必须要去的打卡地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