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跟着长征游阿坝:壤塘县

排行榜 2025年09月01日 10:56 1 cc
跟着长征游阿坝:壤塘县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阿坝州立足长征精神与抗战精神“精神同源、历史接力”的逻辑,以红色地名文化为主线,深入推荐地名文化建设工作。作为阿坝州红色地名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壤塘县的长征记忆与地名故事正是这一工作的生动实践——这里的每一处红色地名,都镌刻着红军三过壤塘时“军民同心、民族团结”的历史印记,也呼应着“挖掘传承地名文化” “做深生态文化旅游文章”部署要求,成为串联红色精神与现实发展的鲜活坐标。


跟着长征游阿坝:壤塘县


壤塘,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大渡河上游,县名源自境内一自然村寨,又名“壤巴拉塘”,“壤”系藏语音译,源自上意,“塘”谓为平坝子,“壤塘”由此得名,意为“财神居住的地方”,这里也因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文化原乡·福地壤塘”。秦汉时期,为羌人生息之地。唐宋属吐蕃王朝及川西土司辖区,明清归明正土司、绰斯甲土司管辖。1953年解放后,分别在该地区正式成立了“壤塘县工作委员会”和“壤塘县行政委员会”。1958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第81次会议通过,将原绰斯甲县的色尔坝地区、上寨区(原绰斯甲县)、杜柯区(原甘孜州色达县)与当时的南木达区合并,正式成立壤塘县,驻地南木达。1960年春,县城驻地迁至岗木达。同年,经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色尔坝地区划归甘孜州色达县,其余地区均为现在壤塘县的行政区域。


1936年,红二、红四方面军三过壤塘,谱写“军民携手、鱼水情深”的红色壮歌,镌刻“碉房护伤、生死相托”的红色情谊,传颂“西琼援粮、风雪送暖”的红色佳话。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壤塘森工书写下“伐木支建、热血筑国”的奉献史诗,铸就“停斧护林、绿满山川”的生态传奇,革命火种与民族情谊融入地名肌理。2016年7月,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革命老区。


章腊沟——谱写“军民携手、鱼水情深”的红色壮歌


跟着长征游阿坝:壤塘县


从壤塘县城出发,沿G227线北上5.33公里,便进入“章腊沟”。“章腊”在当地语境中寓意为“战魂”,因高山深谷这一独特地形地貌而得名。1936年,红四方面军第二次途经壤塘,在此休整两日。期间,红军不仅向当地群众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政治主张与革命理论,战士们还在寨子房墙上写下“红军是穷人的部队”等标语,清晰传递着为民初心。当地藏族同胞主动担任向导,行军途中秋毫无犯,与群众结下深厚情谊,生动诠释了“军爱民,民爱军”的鱼水深情——红军的真诚与担当赢得了百姓的真心拥戴。


2023年3月,为活化这份红色资源,壤塘县以村庄主干道为脉络、章腊沟溪流为纽带,深度挖掘长征红色文化,正式打造这一集绿色生态、红色文化、高原观光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路,打通串联起高原牧歌、红星闪耀、民族团结等9个主题文化节点,配套完善服务中心、彩色藏家、骑行道等设施,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彰显“红色章腊、绿色卡龙”的民族特色风情。该路段,全长5.33公里,起于国道227,止于吾伊乡西西村,于2024年建成后正式投入使用。同年,被交通运输部评为2024年“十大最美农村路”之一,实现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昔日战地化作乡村振兴示范带,红色基因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让“战魂”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日斯满巴碉房——镌刻“碉房护伤、生死相托”的红色情谊


跟着长征游阿坝:壤塘县


元末明初,在壤塘宗科乡加斯满村石波寨,一座传奇建筑——日斯满巴碉房拔地而起。它坐西朝东,背倚青山,前临绿水,平面呈长方形,墙基北高南低。这座九层碉房通高25.6米,下大上小,底层作为牲畜圈,二层北设厨房、南为客厅,自二层起各层均置木质走廊,用于晾晒粮食或乘凉,层层靠北内收成台,北石墙自底直通顶部,顶层面积仅为底层的六分之一,因而无论侧观或正看均如拾级阶梯一般,十分精美壮观。碉房融合安多、嘉绒、康巴三大藏族传统民房建筑特色,是阿坝州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层数最多、建筑最高且保存最完善的藏族传统民居,被誉为“藏族民房之王”。其独特外观,似身披袈裟的佛陀参禅打坐,庄重而神秘。往昔,嘉绒绰斯甲土司之子泽旺扎西,冲破世俗阻碍,与平民女子蓉忠斯基相爱,被驱至此地后修筑了这座碉房,之后成为土司画师居所,传承至今已有十四代。


1936年4月,红军在围柯沟与刘文辉部下战斗时,5名受伤的红军战士被碉房及房主收留保护。碉房如慈祥的母亲般为战士们疗伤、提供居所,待红军取得胜利返回卧龙休整后,主人又将战士们安全送回部队。日斯满巴碉房作为“民族团结+传统村落”保护样板,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0月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入选四川省第二批地名保护名录。岁月变迁,碉房历经风雨却屹立不倒,见证着壤塘“军民鱼水”的悠悠过往,是这片土地上文化传承的不朽象征,吸引着无数人探寻其蕴含的古老智慧与传奇故事 。


西琼寺——传颂“西琼援粮、风雪送暖”的红色佳话


跟着长征游阿坝:壤塘县


西琼寺,属藏传佛教宁玛教派,位于壤塘县杜柯乡西穷村,始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989年,被阿坝州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被省文物局纳入为四川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1936年秋,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三过壤塘北上时,面对严酷自然环境与物资匮乏,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尊重藏族群众信仰与习俗,秋毫无犯的纪律赢得信任。西琼寺活佛目睹红军善待百姓、为贫苦者分粮,主动邀请红军首长驻寺,发动僧俗筹集青稞、马匹支援红军,寺庙成为红军临时休整的“避风港”。红军离开时,向寺庙赠送写有“扶助番民”的锦幛,留下革命火种。这段“僧俗援红、军民互信”的往事,成为壤塘长征文化中“民族团结、初心为民”的生动注脚,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代代相传。


森工记忆馆——书写“伐木支建、热血筑国”的奉献史诗


跟着长征游阿坝:壤塘县


森工记忆馆距马尔康130公里,距壤塘县城65公里,海拔2800米,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由展览馆、住宿和餐饮区组成。馆内以青砖石木还原20世纪伐木场景,陈列着大量黑白老照片以及手工锯、马灯、办公包等森工人的生产生活用具,完整展现了壤塘森工的发展历程。


1958年,第一代森工人响应国家号召,组建州伐木场,1959年迁至壤塘县两河口,后经多次更名,现为阿坝州壤塘国有林保护局。在森工生产时期,635万立方米木材从壤塘漂送而出,托举成渝铁路、宝成铁路等世纪工程,为支持国家建设、缓解四川财政经济困难做出了极大贡献。2020年,依托脱贫攻坚成果,老厂房蝶变为全州首家“森工文化”主题博物馆,成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中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的文化地标,与红色研学、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工业记忆”向“绿色动能”的华丽转身。2022年10月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奋进新征程山河披锦绣


跟着长征游阿坝:壤塘县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近年来,壤塘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文旅兴县”为战略抓手,以红色地名为经纬、以文化根脉为底色,通过文旅融合深耕红色基因传承,让红色文化焕发新彩。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6.38亿元,接待游客超6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亿元;2025年上半年文旅对GDP贡献率达76%,让这座川西北高原的“财神坝子”在历史底蕴中更添时代活力。


—END—



一 审:夏丽

二 审:索朗吉、韩孝

三 审:杨飞

编 辑:李博霖

转 自:微阿坝

跟着长征游阿坝:壤塘县

跟着长征游阿坝:壤塘县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