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黄河宁,天下平 | 语闻·在路上

排行榜 2025年09月01日 18:52 3 admin

从小浪底回来二十天了,心中的波澜还是不能平复,那泓碧水依然在心里萦绕着,欢悦着。

是的,当你走进小浪底,立马会刷新对这条大河的感觉,这种刷新是颠覆性的,它一点也不混浊,而是无比清澈,清得令人发晕,清得不相信自己,清得就像一块硕大无比的翡翠,镶嵌在峡谷之间;大河的性格不再肆虐,不再暴躁,不再桀骜不驯,而是安详、平静。面对这波澜不惊的水面,如果没人说这就是黄河,你肯定会以为这是高原之湖,是森林深处,是梦里水乡——可它的的确确是黄河,是那条哺育了一个民族,也给我们带来无数灾难、无数纠结的反复无常的大河。

看到这温柔、清澈的水,你的头脑里会立即闪现出一句老话:黄河宁,天下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黄河抵御洪灾的能力由六十年一遇提升到千年一遇。有了它,黄河这匹野马从此真正套上了笼头,改变了习性。同时,这个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结束了黄河旱涝不均、时常断流的历史。可以说,它是黄河最大的调节器,它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是巨大的,利国利民,功在当代。

“为什么叫小浪底?”我站在河岸上问。导游娓娓道来,工程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横跨晋陕两省,此处有一个村,村名叫小浪底。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来,波涛汹涌,到了此处平缓地势,波涛消失,开始缓慢前行。这种模式带来的是大量泥沙,河底被不断抬高,黄河渐变为地上河,形成了“铜头铁尾豆腐腰”。一遇洪水,河水朝着平原汹涌而下,冲着一个个城郭、村庄袭来,冲着大片大片的青稞袭来,毫不留情。更有多次挣脱旧河道束缚,夺路改道。开封地下已叠加七层,沉淀着民族的记忆,也沉淀着百姓的苦难。面对这沉重的纠结和无奈,就连一代伟人毛泽东,看着浊浪滚滚的洪水,也不由感叹:“黄河涨上天怎么办?”然后又指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怎么办好?新中国一代代治黄人带着责任和使命,谋划着,研究着,测试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脚步从未停歇,终于发现位于洛阳市孟津县的小浪底村,此处峡谷最窄,两岸地质结构坚硬,筑坝截流相对容易。这是上天的恩赐。

黄河宁,天下平 | 语闻·在路上

1984年,一份凝聚着治黄人心血的报告形成了。这份报告汲取了先前黄河上所有水利工程的教训,扬长避短,具有极强的可行性。经过慎重的研究论证,1991年开始进行工程前期准备。世界银行347亿元的贷款到位,由世界一流的团队设计施工。中美联合设计,意大利、德国、法国、中国等国际一流的各大水利工程公司分头施工,小浪底工程可以说是一场国际性的大会战,是一次世界水利文明的大融合。

坚实的数据呈现在人们面前:

1994年9月1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10月28日截流;

2000年初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

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水库面积达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1亿千瓦时;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控制黄河输沙量100%,可滞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为了工程建设,20万人离开家园,实施易地搬迁。

半个世纪啊,高峡出平湖终于圆梦。

走近大坝,坝体是规整的,但坝体的下面却是一个个参差不齐的建筑物,或高或低或横或竖或长或短或凹或凸,但所有物体表面都非常光滑,这是只有精准施工、高标材料,才能达到的效果。导游指着坝下的山体说:“里面是发电机组,澎湃的电能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她接着说,“每年六月底七月初是调沙泄洪期,届时这里一片烟云,很猛很高,会找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觉。巨大的落差,把坝内囤积的泥沙排泄掉,或者说是靠巨大的水流把泥沙冲入海中,同时也保证了黄河下游的旱季用水,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借助导航,我们驱车往上游奔去,不断加油上坡,跑了很长一段路,拐过几道弯,终于见到了那宽阔的水面,烟波浩渺,同样清澈。

望着这宽阔无比的大水盆,仔细下观,就见在河水的边沿处,是一股股如蘑菇云似的泥沙缓缓下沉着,哈哈,这是黄河的本色,是眼前那雄伟的坝,改变了大河的脾气,锁住了它的野性。“仅看坝下是不够的,或者说仅仅是看了小浪底的一半,不上来真是莫大的遗憾。这就是自驾游的好处。”女儿念叨着,我频频点头。

又望了望远处的坝体,天上飘来几朵白云,促我浮想联翩:变清的河水就是从这里缔造出来的,就是从这里出发,流向我们生活的城市,流向我的家乡,然后奔向大海,又腾云致雨、落雪高原、开始新生的。

“黄河宁,天下平!”我禁不住大声说道,更准确地说是喊,喊出来,心里很是痛快。

作者:李炳锋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