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半临斋笔记(82)在西藏博物馆又看到了骨针

排行榜 2025年09月03日 18:55 2 cc

到了拉萨,迫不及待地要去参观西藏博物馆。进得门来,看到导览图上几个常年展览的题目,决定,除了孩子们的体验馆外,我们都要好好的看看。于是,依次看下来。

半临斋笔记(82)在西藏博物馆又看到了骨针

作为学医的,当然最感兴趣的还是藏医的发展。这之前,我们到布达拉宫西南面的药王山上看药王庙,有人说那里供奉的是孙思邈,自然我们是不肯信这种关公战秦琼的说法。但是,去了之后,供奉的塑像却真的有几分中原人士的面孔(未敢拍照)。庙里喇嘛告诉我们他的名字,着实拗口,好在在博物馆里找到了答案。

在西藏,几乎天天都在看庙,看得多了对佛教中的一些医药有些了解。佛教中居然有八大药师佛,说明古代对医学还是相当地重视。疾病是与人伴随而生的,在平均寿命不长的古代,除了战争大概就是疾病对人寿命的影响最大了。无力干预战争的发生,而疾病是有可能靠某些人去解决,于是有了巫师、有了原始医药。

半临斋笔记(82)在西藏博物馆又看到了骨针

(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像,图片来自网络)

药王山药王庙里供奉的其实是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公元8世纪人)。他出身藏医世家,3岁即在父亲膝下学习,10岁便成为吐蕃王子赤松德赞的御医,曾经治愈了赤松德赞的眼疾和牙痛。有意思的是,他居然很早就提出了人体胚胎38周的形体变化,至今来看,这是十分科学的,就当时的水平而论可谓是世界领先的。宇妥宁玛中年时期,吸收各医家学派之长,花费二十多年的心血,完成了藏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作品——《四部医典》,奠定了藏医学的理论基础,为发展藏医药学,做出了不朽的功勋。宇妥宁玛也强调医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不分贫贱富贵,为众生治病。把六方世俗的众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故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尊其为医圣、药王。

西藏并入中国版图是13世纪的事情,在那之前,中原与西藏还是国家之间的交往,所以才有文成公主和亲之事。交往中,历代医学的交流还是不断的,如医学家的互相派遣。

半临斋笔记(82)在西藏博物馆又看到了骨针

我又看到了骨针,但是在工具一章中,而不是在医学章节中。骨针是日常工具而不是治疗工具,那时的医学还是很粗犷的,放血、切割,工具都是金属的。这里介绍的很少。看来,要想了解藏医,还是要到青海的藏医博物馆吧。

半临斋笔记(82)在西藏博物馆又看到了骨针

#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