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深秋的余村,美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迎来了最美的时刻

排行榜 2025年09月09日 14:54 3 cc

银杏树枝繁叶茂,浓密而金黄的叶子挂满枝头,风过处,漫天飞舞,在地上铺起厚厚的一层。一路走过,村街道、院落、山水间都绽着金灿灿的色彩,仿佛整个村子都被金箔鎏过一般。蔓延开去的金黄色,让人心醉。

深秋的余村,美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迎来了最美的时刻

在余村,有大大小小银杏树700多棵,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有75棵。最珍贵的是三棵千年银杏,在村中重要处各占一域,遥相呼应。这“一王二后”当中,最大一棵直径达8.2米,树龄达1800多年。

1800年,几乎与安吉县的历史同龄了。

站在那棵古树面前,思绪直飞东汉末年的风雨飘摇时期。此时在位的是汉灵帝,面对黄巾军烽烟四起,年轻的皇帝感到实在无能为力。但每当有捷报传来,哪怕是些许的好消息,灵帝的欢喜都溢于言表。

深秋的余村,美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迎来了最美的时刻

公元185年的这一天,汉灵帝早朝。有大臣启奏,称全国各地从黄巾贼者众,唯江南一隅的故鄣地与众不同。有郡人张渤,带领乡亲坚持守土,保一方平安,维持皇权,特呈奏圣上予以嘉奖。

灵帝闻奏大喜,查明张渤为故鄣县某庄人士后,立即决定在贤士所在的县南另置一县,赐名“安吉”,同属丹阳郡,以示皇恩浩荡。

“安吉”之名来自于《诗经》中的《唐风•无衣》篇: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深秋的余村,美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迎来了最美的时刻

安且吉兮,舒适又美丽,也可释为“平安吉祥”。这很小小的县城,承载了大汉的一位帝王对于自己江山的无限祝愿。汉中平二年(185),安吉正式建县,带着“安且吉兮”的美好祝愿,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1840年。

冷水洞旁也有一棵千年古银杏,被称为“江南银杏王”。它的树龄已达1050岁,主干需三人伸臂才能合围,它是余村人心中的护村神树。

相传,吴越国王钱镠幼年时曾与外婆住在余村冷水洞,这株银杏树就是他小时在屋旁种下的。千年之后,老银杏已成参天之势,村里人说,此树很有灵性,枯树枝即便是被风刮断,也不会砸在屋顶或人身上。

深秋的余村,美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迎来了最美的时刻

在树下抬头仰望,“银杏王”的枝干以奇异的角度弯曲并伸展着,又互相缠绕,仿若随时都可以长出新叶,散发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斑驳的阳光穿过树枝洒下来,暖暖地从脸上拂过,恍然坠入一个梦境。

漫漫时光中,古银杏与余村相互映衬,组成了一道别致的秋日风景。宋人葛绍体 《晨兴书所见》诗云:“等闲日月任西东,不管霜风著鬓蓬。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说的就是这个样子。

余村的每一棵银杏树,都百折不挠地指向天空生长。其状态,与这座村庄的精神内涵十分相似。因此,余村人一直把银杏作为精神图腾和愿望寄托,并把它作为“村树”,连村庄的标志,也以银杏叶为形。

深秋的余村,美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迎来了最美的时刻

村标中的银杏叶片图案,被巧妙地设计成青山的形状,其叶脉被处理成一条贯穿画面的河。而这条贯穿村庄的河流,恰又把叶片聚合成两个山体般的形状。标志上的文字,则精炼成“余村•两山”。

两山,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不由地联想,余村这无处不在的银杏,其金灿灿的样貌,是否也是对“金山银山”的另一种诠释?

正是这种情怀,余村的祖祖辈辈一直善待银杏,保护银杏。

村中主干道上,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挡在路中央,标牌上显示树龄有210岁。车道从树两旁绕过,一看就是“路让树”的人为做法,其中饱含着余村人对“村树”的尊重。这棵银杏虽然没有那三棵千年古树般具有伟岸之躯,但它依然被余村人保留在主干道上,享受着一种特殊的待遇。

深秋的余村,美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迎来了最美的时刻

银杏,俗名为鸭掌树、鸭脚子、公孙树、白果,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属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素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

其中“公孙树”这个名称,特别有意思。是说银杏成才慢,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这一辈,才能够吃到果实。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它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均已灭绝,只有中国的银杏树,存活下来。

在中国大地上,银杏作为野生状态的树木,仅在天目山脉中存在。而余村,恰在天目山北坡的余脉之上,这一带的古银杏,也属于原生树种。

深秋的余村,美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迎来了最美的时刻

现在世界上的银杏树,大多属于人工栽培。毫无疑问,国外的银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因此,说银杏是中国的“国树”,也不为过。

【陈少非作品/《如此青绿》】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