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郏县:眼明泉变身记

排行榜 2025年09月09日 15:24 3 admin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平报融媒记者 张鸿雨

9月1日傍晚,霞光漫天,沉寂一天的郏县眼明泉森林公园渐渐热闹起来。环山公路上,骑行爱好者李保伟与队友沿着7米宽的柏油路盘旋而上;红石山脚下的两棵百年皂荚树下,40余名广场舞爱好者舞动起来;远处南水北调总干渠如一条银带横贯天际,与绿意涌动的杨树林、硕果累累的枣树、柿树以及随风舞动的风力发电机构成一幅壮美画卷。

郏县:眼明泉变身记

这座昔日的乱石荒山,如今已成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国家3A级景区、平顶山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均接待游客超4000人次。它的蜕变,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郏县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时间回溯到2018年,郏县县委、县政府在推进生态立县战略时,将目光投向了县城北4公里处的眼明泉区域。这片承载着东汉刘秀治眼疾传说的红石山,彼时却是另一番景象:3家矿山企业露天开采留下的300多处裸露创面,矿区道路两侧尘土飞扬,500米缓冲带内基本农田沙化严重。

“当时,这里连野兔都难见踪影。”郏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牛洪桥指着规划图上的红色警示区说。

面对生态修复难题,郏县创新推出“区内修复、区外补偿”机制,要求矿山企业无条件对采矿区进行复土复绿,对矿区道路两侧植树绿化、悬崖峭壁挂网复绿;若周边500米范围无法修复,则由政府协调“异地补偿”。

但这一政策在实施中却遭遇了挑战。众合建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我们矿区紧临县界,按政策要求在周边植树就会‘跨境’到县外。”

经过数次现场勘查,该县最终将眼明泉森林公园确定为“异地补偿”地块。2019年春天,3家企业在此掀起植树大会战,500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荒坡披上新绿。

在海拔326米的红石山巅,两棵百年古皂荚树见证着这场“生态革命”。众合建材有限公司在这里新打的7眼深井,通过10万多米地埋管道将水引至每个树坑;中联天广水泥公司安装的自动上水系统,可根据土壤湿度精准调控灌溉量;富宇建材公司布置的11个储水罐,确保不易灌溉区、极端天气下树木存活。

“红石山表层50厘米是风化岩,下面全是整块石板。”牛洪桥蹲下身,用工具撬开一块表土,“我们采用‘客土回填+保水剂+生根粉’技术,每栽一棵树都要先挖1米见方的树坑,从外地运来30厘米厚熟土。”

这种“绣花功夫”换来惊人成效:树木成活率平均达70%,最高达90%,远超同类工程标准。

在眼明泉森林公园管理处,智慧监测系统实时显示着各项生态数据: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2800个,PM2.5浓度12微克/立方米,土壤湿度保持在18%—22%的最佳区间。这套价值近400万元的监测系统,由3家矿山企业出资建设。

站在眼明泉观景台远眺,只见南水北调总干渠与森林公园构成“一渠清水穿绿林”的生态廊道。这项总投资过亿元的工程,不仅修复了3.8万余亩受损生态系统,更构建起“森林休闲娱乐、生态林业观赏、森林保健疗养”三大功能区。

“我们正在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牛洪桥说,未来这里将建设森林博物馆、碳汇交易中心和生态康养基地。

数据显示,郏县森林覆盖率已从2018年的23.6%提升至2025年的29.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至318天。眼明泉的实践证明,当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绿水青山就能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骑行队伍的欢声笑语、孩童追逐的嬉闹声、林间鸟儿的啁啾声,加上广场铿锵的舞曲……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正以蓬勃的生机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