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又向青藏踏雪行②丨千年盐田:澜沧江畔,晒出晶莹胜玉瑶

排行榜 2025年09月10日 22:53 4 admin

编者按: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叫“无阿里不西藏”。意为不到阿里,便不算真正抵达西藏——阿里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及精神象征,在西藏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去年的西藏之行,终因些许遗憾未能涉足阿里;今年四月,我们决意取道滇藏线,再度振策长驱,向着“天上阿里”进发,踏上“高原的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只为圆一场“遍行西藏”的心愿。

千年盐井,指的是盐井纳西民族乡,隶属西藏芒康县,地处川、滇、藏交界的茶马古道要冲,澜沧江畔,因产盐历史悠久而得其名,也是滇藏公路进藏第一站。入藏门户处,“千年盐田,魅力盐井,西藏盐井千年古盐田景区欢迎您” 的牌楼十分醒目。

又向青藏踏雪行②丨千年盐田:澜沧江畔,晒出晶莹胜玉瑶

驶入澜沧江畔,红褐色高山绵延不尽,江水湍急奔腾;陡峭山坡上,悬空木架支撑的红褐色盐田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蔚为壮观。西岸加达村地势相对平缓,江畔盐田成块连片,绵延四五百米。盐田以木架和泥土搭成方格,面积从几平米到几十平米不等,灌满的卤水或橘红或白,水下沉淀着白色结晶,走在其间,淡淡咸味扑鼻而来。盐田下方两三米高的悬空层里,碗口粗的木柱错落林立,支撑着盐田平台;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钟乳盐晶垂挂如钟乳笋、似冰凌,洁白如玉,步入其间仿若闯进水晶宫殿。

又向青藏踏雪行②丨千年盐田:澜沧江畔,晒出晶莹胜玉瑶又向青藏踏雪行②丨千年盐田:澜沧江畔,晒出晶莹胜玉瑶

芒康晒盐始于唐代,距今1300多年,晒盐技艺(卤水制盐技艺)是以卤水为原料,通过天然蒸发与手工操作结合的制盐技术体系,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Ⅷ-153)。晒盐人顶烈日、冒高温,赤足穿梭于滚烫盐田,以木桶从澜沧江盐井中背取卤水,倒入卤池风干浓缩后,再倒入盐田经日晒蒸发、风干,最终结晶成盐,保留着中国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技艺。

千年盐田主要分布在三个村沿江两岸约 500 米的狭长地带,从江边到山坡共有3400多块盐田,年产盐300万斤,收入130余万元,全乡300多户、加达村60多人从事晒盐。天气晴好时3至5天可扫一次盐,阴晦则需半个月,最怕连绵降雨,会颗粒无收。澜沧江两岸因土质不同,西岸产红盐,东岸产白盐。这里的盐畅销滇、藏、川等地,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又向青藏踏雪行②丨千年盐田:澜沧江畔,晒出晶莹胜玉瑶又向青藏踏雪行②丨千年盐田:澜沧江畔,晒出晶莹胜玉瑶又向青藏踏雪行②丨千年盐田:澜沧江畔,晒出晶莹胜玉瑶又向青藏踏雪行②丨千年盐田:澜沧江畔,晒出晶莹胜玉瑶又向青藏踏雪行②丨千年盐田:澜沧江畔,晒出晶莹胜玉瑶又向青藏踏雪行②丨千年盐田:澜沧江畔,晒出晶莹胜玉瑶又向青藏踏雪行②丨千年盐田:澜沧江畔,晒出晶莹胜玉瑶

传说这里的制盐技艺传女不传男,他们说并没有这样的规矩,是因男女分工不同形成的习俗。外出卖盐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男人才合适,而在家晒盐制盐就自然落到了女人头上。

村里有一座私人盐田博物馆,藏在一座宽敞的藏家院子里。主人是80岁的藏族老汉旦增曲内,他热情陪我参观用三栋300多年历史的老旧土石木屋改成的展馆。室内空间低矮、黢黑昏暗,陈列着古老的背水桶、盐田盐井模型、盐民服饰、马帮运盐工具等,虽场地简陋,却完整呈现了盐田文化、制盐技艺与盐民生活习俗。参观完毕,我比划着问收费,老人连忙摇手表示不收费,令我意外。(蒋亚文/文 田文国/图)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