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西安网评:跟着唐诗去旅行,阅尽长安好风景

排行榜 2025年09月13日 11:03 3 admin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千年前,孟郊笔下的长安承载着无数文人的诗意与理想;千年后,当游客循着“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意境走进西安,当大雁塔的晨钟与《长恨歌》的诗句在耳畔交织,一场跨越时空的“唐诗之旅”正在这座古城徐徐展开。西安市研究制定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以文旅商深度融合为路径,让沉睡的唐诗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盛宴,不仅为城市文旅注入新活力,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西安网评:跟着唐诗去旅行,阅尽长安好风景

唐诗是西安最厚重的文化基因,也是最独特的文旅资源。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曾是唐诗的诞生地与传播中心,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在此留下数千首传世佳作,大雁塔、华清池、兴庆宫、青龙寺等遗迹,更是诗句中“看得见的历史”。然而,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品,如何让“纸上的唐诗”走出典籍,成为游客可触摸的体验?西安市给出的答案是“系统梳理+保护利用”。依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省文旅资源普查,西安对唐诗遗迹点位进行全面摸排,通过设置统一保护标识,让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文化坐标串联成线。这种梳理不是简单的“挂牌保护”,而是将文物背后的诗句故事、历史背景转化为解说内容,当游客站在华清池边,不仅能看到唐代园林的风貌,更能通过文字注解、语音导览读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历史场景,让文物成为唐诗的“立体载体”。

项目带动是激活唐诗文化的关键抓手,也是实现文旅商融合的核心路径。文化品牌的打造,离不开既有社会效应又有经济附加值的项目支撑。西安围绕唐代诗人文化遗址提升、唐代文化旅游IP培育,整合资源策划主题项目,既避免了“同质化”的文旅套路,又让唐诗文化有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以“唐诗主题项目”为例,它不是单一的景点改造,而是涵盖遗址修复、场景再现、业态创新的综合工程。在兴庆宫公园,依托“沉香亭北倚阑干”的诗句复原唐代园林景观,引入唐装体验、诗词朗诵等互动活动;在青龙寺,结合“乐游原”的诗意打造沉浸式光影秀,让游客在夜色中感受“夕阳无限好”的意境。这些项目将唐诗从“可读”变为“可玩”,从“文化符号”变为“消费场景”,既满足了游客对传统文化的体验需求,又带动了餐饮、住宿、文创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数字赋能让唐诗文化突破时空限制,公共空间创新则让诗意融入城市日常。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新载体。西安以“数字赋能”为手段,通过VR技术复原唐代长安城风貌,让游客“穿越”回唐诗中的繁华都市;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出“跟着唐诗游长安”系列宣传,用镜头展现“灞桥折柳”“曲江流饮”的当代演绎,让唐诗文化借助流量传播出圈。更值得关注的是,西安没有将唐诗文化局限在景区内,而是通过公共空间创新让其融入城市肌理。在地铁车厢内,唐诗名句与西安地标图案组成文化海报;在街头巷尾的路灯、公交站台上,诗句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融入,让市民与游客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唐诗的魅力,实现了“唐诗活在当下、融于城市”的目标。

西安的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唐诗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能与当代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财富;西安也不是单纯的历史古城,而是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活力都市。当游客“跟着唐诗去旅行”,他们所体验的不仅是长安的好风景,更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当西安以唐诗为纽带连接过去与现在,它所展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文旅创新,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与传承。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千年前的长安月色,如今依然照耀着这座城市。在唐诗文化的赋能下,西安正以全新的姿态邀请世界“阅尽长安好风景”,而这份穿越千年的诗意,也将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中,书写出更加动人的篇章。(西安网特约评论员李志强)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